分享

对牛的怀念

 昵称12503800 2013-05-26

  牛是农人的宝贝,一头牛顶几个劳力,所以农人离不开牛。年代,我家就有头牛,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其中头被工作队强行收归集体了,从此生产队便有了近头牛,当时人民公社就是利用这种手段,从农民身体上积累了生产资料。

  

  在母亲的恳求下,生产队总算给留下了一头母牛。母亲把这头牛当做宝贝,它的地位比我还高。每天一大早,母亲割来很多青草,早中晚喂三次,参加队上的劳动,母亲就把牛拉上,栓在附近草多的地方,休息的时候再换个地方。在母亲的精心饲养下,这头牛变的油光光的,第二年就产下了一头公牛犊。到第四年,我家又有了三头牛,并有了一头使役的公。当然,我就成了放牛娃,每天放学后,我把牛赶在后山,就选择一个高大的石头,既可以看见牛,又可以安心的看书,我感觉放牛比打猪草好,打猪草不能看书,放牛可以很自在看书。在放牛的几年时间里,我不久看了许多喜欢的小人书,而且读了许多喜爱的中外名著,并由此喜欢上了文学。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可以挣工分了,父亲让我放学后参加劳动,从此这份美差就交给了弟弟。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让我学着耕地。因为我放过牛,对牛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看见牛耕地犁田非常辛劳,在负重前行中走的慢了,还要挨农人的鞭子,我不忍心在一切发生在我的手里,就拒绝了父亲的要求。后来,我在劳动中十分吝惜牛。劳作一天的牛,累得喘着粗气,根本没有食欲,放在嘴边的青草,只能一口一口地舔着,没有吃多少草,就躺在地上微闭着眼睛,眼里似乎溢满了泪水,看见牛筋疲力尽和无助的样子,我的心在颤栗着

  

  牛拉犁的时候就像一座山,躺下来的时候就像一块地,疲惫的时候就像一位暮年的老人,它只能喘着粗气,眼睛淡然地看着的食物,农人懂得它黯淡的眼神但是农人也没有办法因为农人要生存农人与牛共生了一代又一代,世代耕作都依赖于牛,凭他们自身的能力,是没有办法解脱牛的劳役的,可怜的牛不知要辛劳到什么时候那时我常常在书里读牛读过宋人孔平仲《禾熟》的诗: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可是看着老牛那疲惫的样子根本找不到诗中的那种意境有得只是一种苦涩的心情

  

  牛一生耕过多少田地,农人是不知道的,老牛也是不知道的。但是,它肩上厚厚的茧子,记录着一生负重的经历;它身上的道道鞭痕,记载着一生耕耘的数量。农人用鞭子鞭打着老牛,老牛的眼前始终飘着鞭影,牛挨过农人的鞭子,但牛却不记恨农人,而是继续低头负重向前,正像臧克家诗中写的那样: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农人用的鞭子,是小竹子做的,抽打时不伤筋动骨,老牛的背部虽然坚实,但一鞭子抽下去,就会泛起一道淤痕。农人非常疼爱牛,但又残酷地折磨牛。当牛在正午的阳光中躺下,我不知道树阴能否给它些许的慰藉?当牛有一天疲惫孤单地死去,有谁会为牛掬一把眼泪呢?

  

  牛的一生确实很苦,它耕耘着大片土地,却没有自己的天地;牛把人的土地翻出来,让庄稼吐穗、扬花、结实,农人收获了很多,牛得到的却是粗糙的草;牛有牛的委屈,人有人的委屈,人有了委屈可以向别人倾诉,而牛的心事有谁知道呢?如果乡亲有了心事,我可以说一些安慰的话,面对憨厚的老牛,我能说些什么呢?安慰它的只是一把青青的草

  

  现在远离了牛,可对牛的那份情感,却始终萦绕在心头,想起牛的时候,就在书本里寻找文人笔下的牛。虽然,此牛非彼牛,不过也好,使我对牛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对牛的精神的认识得到了升华。许多文人对牛的精神进行概括,如李纲写过《病牛》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但是,李纲把力尽筋疲的病牛诗化了,其实病牛是很痛苦的。郭沫若一生非常爱牛,曾经写下《水牛赞》,讴歌牛活也牺牲,死也牺牲,死活为人民的精神,他还主张将牛做为给兽。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非常喜爱牛,年轻时就经常画牛,他在自己画的《百牛图》上题跋时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牵犁驾车,终身劳瘁。事农而不居功,纯良温顺;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气宇轩宏,吾崇其信,爱其形,故屡屡不厌画之。并把画室取名为师牛堂,释牛给予人类的很多,取之人类的很少。人人学此精神,埋头苦干,多给少取,社会主义事业何患不日进千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何患不灿烂一新。从这些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牛朴实而伟大的形象,发现了牛的品德与精神,也感悟出师牛的许多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