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媽媽手」,讓 針灸 照顧妳

 LM0318 2013-05-28

「媽媽手」,讓 針灸 照顧妳       /吳子平 

媽媽的手,轉動一個家,轉動每一個子女的一生,也轉動整個的地球、整個的世界。可是,「媽媽手」,卻是天下母親們常見而苦惱的「職業」傷害。

所謂「媽媽手」,簡單地說,就是媽媽因為做家事、抱小孩,過度用力、扭轉不當,或是長期固定姿勢……,造成手腕大拇指側的局部發炎、紅腫、灼熱、疼痛等現象及症狀,這就是「媽媽手」。

 

 

         手腕扭傷,部位多變

 

 

標準的說法,臨床上的「媽媽手」,醫界普遍認為就是「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屬於運動傷害的一種症狀,疼痛點大都是在腕關節附近。

「媽媽手」疼痛或障礙的部位,通常在於手腕腕關節的上下,「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的說法,是把痛點集中在橈側方面。不過,實質的臨床觀察,有的位於橈側,有的位於尺側,或是橈側、尺側中間的部位。因人而異,變化極多,各有不同。

「媽媽手」的患者,只要作伸掌、握拳、側腕、上下腕部各種的扭轉活動,再作壓痛點的測試與尋找,就可以找出確切的病灶所在。把「媽媽手」定義為「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顯然是以較常見的部位為主的說法,未必能夠全部含括媽媽們所有的「腕關節症候群」,這是筆者要提醒醫界朋友,門診時切勿以偏概全,妄作輕率的制式診斷。

        「腕三針」,針刺放血兼顧

 

 

「媽媽手」的針灸療法,有些中醫師臨床時,選用尺澤、內關、列缺、合谷等穴,其中有的正確,有的不當。其實,臨床應該分成內外兩組,採用筆者研發的「三針療法」的「腕三針」,內外有別,才最為正確、有效:

一是外側:外側損傷又可分為前中後三組,前側以陽谿、上合谷。中側用外關、陽池、上八邪。後側用陽谷、後谿。

二是內側:前側以太淵,中側以內關、大陵為主。後側以神門及阿是穴。

針灸的同時,必須採「動氣療法」,輕輕擺動,增加氣血的流通,增加療效。如果發炎嚴重的,可以斟酌適度以最小罐進行放血拔罐。通常的臨床經驗,輕度的3-5次,嚴重的5-10針灸,從初步的消炎、止痛,到修補損傷、復健,一次一次即可漸次改善痊癒。

對照現有的中西醫各種療法,應屬針灸的療程最短、療效最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