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S走得太远了吗?梵高画迪卡普里奥

 蕙籣留香 2013-05-31
梵高画迪卡普里奥:PS走得太远了吗?∣艺术与设计∣卫报 译者:伊涧2013-05-28 23:25:42双语对照 | 查看译者版本
图注:出自文森特·梵·高之手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肖像     图片来源:Worth1000(创意竞赛网站)/ghimm

让我们来开怀一下。一个网络竞赛已经诱发出一些令人捧腹的作品,这些PS软件处理过的大师画作新版本,嫁接了名人的面孔到艺术名作之中。维米尔(Vermeer1632-1675)《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已经变成了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的肖像[见图1],而布隆奇诺(Bronzino1503-1572)的《年轻男子肖像(Portrait of a Young Man)》——展示了一个黑衣裹身一手叉腰,具有傲慢的16世纪佛儸伦萨人典型特征的形象——现在成了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的图片[见图2]

1

图2

创作出这些艺术名作的趣味性谐谑模仿品以自娱,得花去多长时间?赋予一幅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自画像以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的面部特征[见图3],又得牺牲掉多少个宝贵的钟头?这些图片予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是,他们是如何逼真模仿那些艺术家们的绘画风格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图片不仅仅是对绘画生硬的拼接组合;在梵高版的迪卡普里奥肖像中,人物的面部看起来象是用厚厚的笔触画上去的一样。

这是最近的事情,在看起来似乎漫无边界的网络图片库中——或者,如果你喜欢,它就是个无底洞——将那些伟大艺术作品改头换面。你可能记得那些可笑的文艺复兴时期裸体形象,最后化身成消瘦的现代模特,或者你可能看过歌手碧昂斯(Beyoncé)艺术史网站,那上面把她的歌词添加到了艺术史上的著名画作中[见文后附图]

这都是些过于成功的娱乐趣事……但是,咯咯的傻笑之后,它令我充满了悲观的情绪。

数字时代裹挟着绘画复制品的洪流泛滥于整个世界。再没有比这个时代更方便或快捷地看到一幅永恒艺术之作的影像了。拿那幅布隆奇诺来说吧。如果你想看到没有杰克·尼科尔森面孔的原作图像,你所要做的就是搜索谷歌(Google)图片。我就是这样做的,并且找到了各种尺寸和像素质量的一系列图片,从有些偏黄的维基(Wikipedia)版本[见图4],到艺术博客中色彩更准确些的复制品。

图4

能够迅速看到如此之多的全球绘画作品,谁能否认其伟大性?然而,一些东西正在消逝不见。

文化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声称在“机械复制的时代”,艺术失去了它本身的“灵光(aura)”[1],因之不再是唯一的或独特的。他写作的时代是那个说起一件复制品通常意味的是一张黑白照片的时代。今日的网络上,数量激增的重组、重造、谐谑调侃艺术杰作的趋势正在瀰漫扩散,显示了当机械复制进入数字化会发生些什麽。画作纷纷融入信息的洪流,并且被视为完全缺乏自身魔力。用恶搞的方式对待它们,运用逻辑,这都很有趣;你们还准备干些什麽?看着它们?

观看网络上的画作有种很奇怪的不满足感。绘画作品是真实的物质实体,带着重量、肌理,并且的确是,具有奇异的灵光,来自维米尔的自身认知,比如说,画中那个珍珠耳环所散发出来的灵光氛围[见图5],你站在那间美术馆的几英尺之外都感觉得到。

5

显然恶搞画作意在博得一笑。但是所有这些浅尝小试辄表现出潜在的不满情绪。将伟大艺术作品放在网上使得它便于利用,但那些只是原作的数字化幻象。想要真正看到它你必须去参观一座博物馆。布隆奇诺的《年轻男子肖像》[见图6]悬挂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我可以给你一个博物馆网址链接,但那又如何?你真的有必要亲自去一趟。

6

如果你住在英国,你可以在伦敦的国家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看看布隆奇诺另一幅年轻人的肖像[见图7],免费。它是一幅颇具消遣性的,也的确是带有同性恋意味的作品。布隆奇诺是一位令人着迷的,充满激情的画家——一个颓废的肖像画家。他的作品值得观看。毋须任何机智谐趣的画蛇添足。

图7

[1]aura译为“灵光”,系参考台湾许绮玲、林志明译本《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本雅明论艺术》,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