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学园的行为规则

 未来决定现在 2013-05-31

巴学园的行为规则

看了巴学园的行为规则觉得真是不错,在家里也应该按照这个规则来对待孩子,决定把它打印下来贴在墙上,把里面的老师换成家长,让家里人都学习一下。

“巴学园”教师守则
1、在没有获得孩子的接纳之前绝不要任意触摸他;
2、绝不在孩子面前或背后刻意批评他;
3、诚心地辅导孩子,发挥他的长处,使他的缺点自然而然地减至最低;
4、积极地准备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持之以恒地管理维护,帮助孩子与环境之间建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引每一件用品的正确位置,并示范正确的用法;
5、随时协助解决孩子的要求,并倾听回答孩子的问题;
6、尊重孩子,让他能在当时或在其后发现错误而进行更正,然而在孩子有损坏环境、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则必须立刻予以制止;
7、孩子在休息、观看他人工作、回想自己工作和考虑做和选择时,都要尊重他,不要打扰他,或勉强他做任何活动;
8、协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工作项目;
9、要不厌其烦地为孩子示范他先前不愿做的工作,帮助他克服困难,学习尚未熟练的技能,为了达此目的,必须准备一个生动活泼、充满关爱、有明确规律的环境,配合以温馨和蔼的语气和态度,使孩子时时感受到支持与鼓励;
10、以最和善的态度对待孩子,并将你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

 

“巴学园”儿童行为规则(请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您的孩子)
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棒子和石头不能拿;大孩子不能强制小孩子;要学会尊重、宽容有问题的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在任何地方不可以搞破坏(教具、学校财产、同学的物品、家里的物品等);不可以打人、骂人、推人、抠人(抠人的孩子需要经常剪指甲);不可以在楼梯上相互挤推;垃圾不可以扔在地上;不可以用手指挖鼻孔。等。
二、别人的物品不可以拿,自己的物品归孩子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三、从哪里拿的物品用过之后必须归位到哪里。
四、谁先拿到的教具及物品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五、不可以打扰别人——在别人工作时,高声说话、奔跑、嬉闹等,就是打扰别人;不可以踩别人的工作毯,但可以保持沉默、在一旁观察。
六、做错了事要道歉,成人错了也要向孩子道歉。

 

“巴学园”教师行为、语言规则
一、在任何时候见到孩子都要充满热情地问好,如早晨好、中午好、下午好等。
二、凡事要以商量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如“我可不可以……”(规则除外)。
三、凡事都使用“请”——“请离开、请帮忙、请等待……”
四、不可以直接指出孩子的错误,根据不同的情况请使用正确的方法和积极的语言告诉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能使孩子长大之后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而终身受益:
(1)给孩子建立这样的观念:“错误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错误可以帮助我们成功”、“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等。
(2)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而不是直接指出错误。
(3)请使用这样的语言:“如果这样做会更好一些”、“请试一试这种方法”。
五、对孩子帮你做的每一件事情,老师都必须要说“谢谢”。老师帮孩子做了事时也要对孩子说:“请说‘谢谢’”,或者:“你忘了什么?”老师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创造一种文明的生活环境,这样孩子就自然地学会了礼貌。
六、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次纠纷(“请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请描述事情发生的全过程”、“你自己会解决吗?”等),要给孩子建立准确的是非概念。解决纠纷能帮助孩子建立规则,辨别是非、善恶,理清思维,发展认知。
七、在更多的时候,请使用行为语言,尽力少使用语言本身。尤其是对4岁以下的孩子(以保证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执拗的敏感期),对4岁以上的孩子请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规则例外),并使用秩序化的语言。学会了选择事情,就等于学会了选择生活。

八、当孩子哭闹时——
1
、倾听孩子;
2
、允许孩子生气和哭闹,给他们渲泄的机会,让孩子知道,生气是可以的,以便于工作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解。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待哭闹的新孩子的方法是,带他们出去走走,并同他们交谈,使之放松,从而在老师那里建立安全感。
九、引导孩子遵守儿童行为规则——
1
、用爱的形式鼓励和帮助孩子遵守规则和建立秩序。
2
、用语言和神态提示孩子:你忘了什么?
3
、如果孩子明知故犯,请用平静而坚定的态度告诉孩子:老师爱你,但这件事不可以这样做。
4
、认真处理所发生的问题,直到解决为止。
5
、采用让孩子自我反省的办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反省的智能。
6
、让孩子有勇气给别人道歉、有勇气要求别人道歉,并学会有勇气拒绝别人。
十、在孩子情绪焦虑时(大哭大闹,不让老师靠近),告诉孩子:老师爱你,老师会陪着你。然后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直到孩子愿意和你接近。表达对孩子的爱,倾听孩子,抓住与和孩子建立深厚情感的最佳时期。
十一、在任何情况下,老师不得以任何方式惩罚、吓唬孩子。不得启用成人以前不正确的成长经验。如果教师不知道如何处理时,暂时不做处理,可做为科研内容在教研活动中集体解决。处罚和吓唬孩子的老师不合适成为一位李跃儿教育的教师。
 
十二、请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并带孩子一起从事这项工作,同时帮助别人建立这样的生活习惯。
十三、学会使用在不得打搅别人时所使用的用语,这样就不会产生尴尬了。能够坦然地面对佰生人和特殊场合,建立高贵的语言、举止和品行。


学会建立规则

 关于家庭教育的现实情况:

1以父母的心理状态进行“教育”

害处:面对孩子时的情绪化,会导致孩子不良的心理后果

2觉醒者的状态——困惑

觉醒的人决心不让孩子重复我们自己的弯路和生活,想用合理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但具体怎么做还不知道,于是很困惑

3超级理性

中国人的成长没有完整的结构(?),父母人格上的不完善会导致父母对待孩子就会有偏差。

用成人的理性要求儿童,(会让孩子无所适从)就会引起儿童的自闭症。

想把真理提前灌输到儿童的大脑就占据了儿童的智能空白。(不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真理、发展智能)

过分说教、过分灌输,不适合儿童的发展系统。

儿童是个感性状态,父母是理性状态,父母说的越多儿童错的越多(儿童不知所措)。

儿童,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不会对别人和社会感兴趣。

对孩子要求越高,“超级理性”越大,就会将孩子推得越远。越是社会地位高、能力强、贡献大的家长越容易犯这类错误。(想想看高知家长对孩子的企盼值有多高,“恨铁不成钢”,甚至拔苗助长)

    正确的方法:用感性的思维和孩子沟通,助孩子成长。给孩子爱。

     儿童即不仅仅使用“感性”,也不仅仅使用“理性”,而是用“心灵”去感应,成人已经失去了纯净的心灵,要靠孩子来唤醒,但如果家长不抽出时间陪伴和感受孩子,则没法被唤醒。

 

  如何制定规则

102岁:不设立任何规则!要尽可能的满足孩子

   儿童是从生命中走出来的人,是自然之子,和已经认识不到生命(?)的成人有本质不同,按“生命成长的原则”成长。

   建立规则就是要保证“生命成长原则”不受破坏。

   让孩子有心理上的满足感可建立孩子的价值感、自尊、自信,并感受爱,这些是人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的形成在人2岁以前,在非语言期。在核心信念上出问题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问题。

   原则:只要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没有伤害,就要给他自由。

         如果伤害了,要平静地转移其注意力,中止行为。

         不给孩子自由会让孩子心智发展滞后,敏感期滞后。

236岁:

   原则:

l 不可以有粗野、粗俗行为

l 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l 请等待

l 请归位

l 请不要打扰别人

l 请说/向对方要求说对不起

1不可以有粗野、粗俗行为

   操作时注意:不要把情绪放在规则中,孩子违反规则时不情绪化,要思路清晰、平静地告诫,简单告诉正确做法即可,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不要唠叨。

2别人的东西不能拿

   孩子最先认识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大便,之后会想占有别人的东西,这时要坚决、温和的制止。

   这样的观念:“只要不是你的,就是别人的东西。”而不是是:只要不是别人的,就是我的。

   培养孩子不嫉妒、不企图别人东西的品质。

3请等待       

   孩子刚出生时,生命、时间和空间是一体化的,从知道扔东西时,开始知道空间是可以分离的。等待可以培养孩子关于时 间和空间的智能,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

   培养孩子从容、不焦虑的品质。

4请归位   

   操作时注意变通,孩子是不会变通的,孩子不会归位时和孩子一起归位。

   在家里可以放松,妈妈不是老师。

   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5请不要打扰别人

   培养孩子体谅和照顾别人,并且让他人负自己的责任,不多管闲事(?),不干涉别人。

   儿童高度喜欢遵守规则,在规则中把握自己。

   不给孩子建立规则等于把权力掌握在家长手里。(是人治,而不是法治)

   “把权威的话当作真理,是权威制;把家长的话当作真理,是家长制。”

6说对不起

   培养道歉和要求对方道歉的勇气,不留积怨,化解愤怒和恩怨。

  “文化的改变首先改变在语言上。”

多给孩子一些爱抚和拥抱

    西方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都有皮肤饥饿感。在父母给予孩子的众多触摸中,以抱着孩子和搂着肩膀最为有效。

多年的临床研究发现,爱抚按摩已被认为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最自然的一种保健方法。它不仅能增强宝宝的免疫能力和反应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减少哭闹。

    对孩子的真心爱抚,不仅对他的健康很有益处,而且还可以起到安抚情绪、传达爱意等效果,从而使孩子更加愉悦。

身体的接触是最容易使用的爱语,它就像大声地喊着“我爱你”,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父母发自内心的爱,而且是对孩子心灵的呼唤,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的接纳和给予的力量及勇气。研究表明:常被拥抱和亲吻的婴儿更容易产生健康的情感。

孩子在婴幼儿期,比较喜欢让家长抱着;再大一点,他也经常跑到父母怀里或父母床上撒娇。孩子渴求父母的爱抚和拥抱,他需要父母把对他的爱通过拥抱和爱抚传递给他。

    一些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告诉父母们,拥抱只是一种形式,其实质是平等和尊重。他们的忠告是:0~3岁的婴幼儿必须要有父母拥抱;3~6岁的孩子很高兴父母拥抱他们;12岁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需要父母注意拥抱他们的场合;14岁以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感渐趋外向,这时又很需要父母的拥抱。

    身体的接触是最有力量的爱语之一,你可以借助身体的接触把爱传递到孩子的心中。你的拥抱会给他传递一种力量和信念,给他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其实,接触的爱语并不仅限于拥抱与亲吻,它包括所有的身体接触,比如轻轻触摸孩子的背部、头发、手臂或肩膀。当你自然地表达这种爱语时,孩子会感到心情舒畅,内心充满阳光和爱。他也愿意与你沟通,也更容易消除一些误解。孩子不可能什么都是对的,当他犯错误的时候,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指正,也许这会令他不开心,但要让他知道你是真的爱他。除了语言爱抚之外,我想你在最后拥抱一下孩子,你会传递给他一种信念,父母爱他是永不改变的,是无条件的。这一小小的举动,会有神奇的功效,它会唤回孩子的良知,使他努力改掉一些不良习惯和行为,努力做得更出色。

人都需要爱,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人缺少了爱,脸上就会缺少光泽和活力,更缺少爱别人的行动和心理。孩子更是如此。缺少爱的孩子,小脸上冷冰冰的,内心也缺少温暖。一个缺少爱的孩子绝不会主动去爱别人,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也缺少热情和激情,更不必提梦想及为之努力的动力。

 

 

爱——把血缘爱上升到教育的爱、有智慧的爱、有技巧的爱,反对溺爱。

自由——给予孩子成长的自由、自我探索的自由、自我学习的自由,心智成熟的自由,能独立使用他自己意志力的自由。自由不等于放纵。

孩子的教育都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成人的身上。因为我们的成长是在权威下、指责下、内在精神的忽略下成长的,所以,我们会把上一辈的教育方式也不知不觉地用在了我们的孩子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心理伤痕,孩子都有吸收性的心灵,他会把一切外部的秩序全吸收,然后内化,变成他内部的秩序。良好的生活规律会形成孩子的自律,也就是说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懂得规律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孩子都有两个特点: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这是帮助成人很好地把握孩子的成长。成人是不能在孩子面前有半点品质上的问题出现,因为他都在吸收着。孩子是环境的动物,一切的环境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别忘了,成人也是孩子的环境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