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房颤动的内外科治疗

 曹娥江 2013-06-02

心房颤动的内外科治疗

2013-05-2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作者:杜 洋 等    

2009年至 2010年,我院采用直视下射频消融术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 AF 93例,现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式效果,以期指导临床工作。

资料和方法全组男 50例,女 43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射频消融组( A组) 64例,导管消融组( B组) 29例。患者一般资料见表 1

A组患者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钳依次夹闭消融左肺静脉、左心耳、右肺静脉、右心房前庭部、右心房及冠状静脉窦周围(图 1)。

1 两组心房颤动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s

注: A组:射频消融组 B组:导管消融组

1 外科直视下射频消融术不意图

B组患者取平卧位,穿刺左锁骨下动脉,沿鞘管置入十级冠状窦电极作为参考电极和起搏电极。两次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长导丝,沿长导丝置人 8F 8.5F长鞘管和房间隔穿刺针,两次成功穿刺房间隔后,予肝素 5000 U。双侧肺静脉造影观察静脉走行情况;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CARTO)下行左心房建壳,行左心房 CT CARTO-GERGE融合, CARTO和环状电极指导下行双侧环肺静脉消融,消融径线完整,双侧肺静脉隔离,拔出鞘管。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每日口服盐酸美托洛尔 47.5mg/次控制心率。住院期间、术后 1 2周、 1 3 6个月复查心电图、 24 h动态心电图。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 6个月,无房颤复发视为治疗成功。

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0.0软件包,所有数据以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A组中 57例同期行瓣膜置换或修复术, 6例行胸腔镜下房颤射频消融术, 1例同期行左心房黏液瘤摘除术。 B组中 28例行一次消融术,另外 1例行二次消融术,恢复窦性心律。 A组患者平均费用 25 000元, B组平均费用 73 667元。

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左心室舒张末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后 6个月两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与年龄、房颤病史和房颤类型的关系见表 2。其中, A 52例恢复窦性心律(占 81.3%), B 18例恢复窦性心律(占 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人群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AF的发病机制包括局灶激动和折返理论。房颤兴奋点存在于肺静脉、上腔静脉、 Marshall静脉、冠状静脉窦肌肉组织、左心房后壁等。房颤维持所需的折返环路主要存在于左心房一肺静脉连接和左心房后壁。

2 治疗后 6个月两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与年龄、房颤病史和房颤类型的关系

注: A组:射频消融组 B组:导管消融组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外科治疗 AF主要有微创经胸腔镜下双极射频消融术及开胸迷宫Ⅲ双极射频消融术。通过双极射频钳夹闭 AF的兴奋点周围,透壁性好,同一部位附近可反复多次进行射频消融。通过多条线性切割损伤心房组织,隔离肺静脉和心房组织,缩小连接的心房组织,打断房颤维持所必须的折返环路,消除房颤。

内科治疗 AF主要针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导管点状消融环肺静脉。消融应完整或达到足够组织深度,避免房颤复发。

本组研究显示,治疗后 6个月 A组的房颤复发比例小于 B组,与国外报道结果相近。对于房颤时间< 1年、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内、外科房颤消融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科治疗费用低,可同期行左心耳切除术,预防血栓形成。病史时间长、持续性房颤合并瓣膜病患者首选术中射频消融,效果明显优于内科导管消融。有报道称内科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创伤小,但术后疗效相对较差,并发症较多。

因此,我们建议对病史短、孤立性阵发性房颤、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首选外科微创治疗房颤,复发者可再行内科导管射频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