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一九九三年秋,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在沙洋县纪山镇抢救性清理发掘了郭店一号楚墓。该墓虽小,发掘前又曾两次被盗,但随葬器物却很丰富,有礼器、乐器、车马器、生活用器,丧葬器、料器、竹简等,根据墓中陪葬物得知、墓主人生活在战国中晚期,其身份为上士。郭店楚墓随葬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八百余枚竹简,一经公布于世,即在海内外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许多专家学者为之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郭店楚简经过专家们长达五年的艰辛整理,确定为十六篇先秦时期的文献,其中道家典籍两篇,分别为《老子》(甲、乙、丙)、《太一生水》;儒家典籍十四篇,分别为《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性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这批典籍除《老子》、《缁衣》见诸传世本,《五行》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外,其余皆为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佚籍。
《太一生水》篇共存简一四枚,竹简两端平齐,简长二六·五厘米,两道编线,其间距一○·八厘米。篇末有篇号,作墨块;篇中有句读号,作短横;有重文、合文号,均作两短横。文献及思想理解,参看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水〉研究的总体批评》。
书中记录了鲁穆公,子思及成孙弋三人的对话,所变内容为:什么样的臣可称之为忠臣,即忠臣之道。 二、太一生水原文: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1.3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 1.4
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1.5
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凔热. 1.6
凔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 1.7
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1.8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 2.1
湿燥者,凔热之所生也. 2.2
凔热者,四时之所生也. 2.3
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 2.4
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 2.5
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2.6
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2.7
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 3.3
此天之所不能杀, 3.4
地之所不能埋, 3.5
阴阳之所不能成. 3.6
君子知此之谓..... (缺简) 3.7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 4.1
下,土也,而谓之地. 4.2
上,气也,而谓之天. 4.3
道以其字也. 清昏其名. 4.4
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 4.5
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 4.6
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 4.7
天不足於西北,其下高以强. 4.8
地不足於东南,其上...... 4.9
不足於上者,有余於下. 4.10
不足於下者,有余於上. 4.11
三、太一生水校对文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 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 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低以弱。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四、太一生水解文太一者,道之别名也。水者,太一之形像也。世人非借形质之物不能解道之内涵,故以水之形示之喻之。太一非化万物不可识辨,谓之玄牝。水亦其所化,故曰“太一生水”。然太一为何者,无人知识,以水喻,可悟不可言。“太一”、“水”者,亦名也。名者,像谓也。
“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太一水性,水之性者,极阴则凝寒冰,呈固木之像,极阳则化炎气,展虚无之态,常居万物之下,至柔以润万物,至强以弥四方,太一之性同也。太一性静者,聚而化浊气,成地之形,太一性烈者,散而化轻气,成天之像。天地者,太一形像也。
“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静动相持,乃以成势,势成则形动,是以生人。神明者,人也。唯人有神识明目,是以能观摩万物,后成像于心,托之以名,是以天地定位,阴阳互别,万物归类,道始长也。非名,万物不分,天地常合,阴阳难辨,心智蒙沌;然常名,万物难觅其宗,心智迷于幻像,乃致太一不识,大道遁隐,纷争并起。故曰:名可名,非常名,又曰:一得一失。天地万物汝及余等皆太一生也,亦太一形像也,非神识之别及异名之谓,汝与余及天地万物何不同哉?同也。然不同者多矣,佛曰“分别心”是也。心者,神识也。
“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相辅者,混杂互动也。阴阳四时及其余者,形像也。非人不可识天地阴阳四时,不可识沧热湿燥寒暑。此等异名之指万物者,皆太一化生于神识明目之像,故谓“为万物母”;此等异名者,其源亦皆太一,随天地之变而循环复始,天地者,太一也,故谓“为万物经”。生灭者,乃像之生灭。太一者,不生不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