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悸的治疗

 神医图书馆318 2013-06-13

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物,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因于痰饮、瘀血等邪实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

【辨证治疗】

1.心虚胆怯

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安神定志丸。 方中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宁神,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人参益气养心。

心悸气短,烦扰即发,动则为甚,静则悸缓,伴有神疲乏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细弱或沉细而数,或脉迟缓者,为心气不足,治以养心益气、安神定志,用四君子汤加味,本方主要功用为甘温益气、健脾扶中。方用人参益气,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化湿,甘草甘温益气,补中和胃。一般重用党参,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气虚明显时,还可加人参煎服;兼见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山萸肉、乌梅;气虚挟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气虚挟瘀,加丹参、桃仁、红花;兼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若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时痛,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

2.心脾两虚

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牌汤。

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若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本方益气滋阴,补血复脉。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为治心动悸、脉结代之君药;人参、大枣补气益胃,以资脉之本源;桂技、生姜行阳气,调营卫;地黄、阿胶、麦冬、麻仁滋阴补血,以养心阴;清酒辛热通脉,以行药势。气虚甚者加黄芪,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黄芪、煅龙骨、煅牡蛎;阴虚甚者,重用麦冬、地黄、阿胶,加沙参、玉竹、石斛;自汗、盗汗者,加麻黄根、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神疲乏力,气短,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于仁、莲子心等;心烦、口干、舌红,心阴不足者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然病后期,心阴受灼而心悸者,仿生脉散意。本病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及心血暗耗,心神失养所致,故治疗时应注意起居有节,劳逸适度,避免不良刺激。

3.阴虚火旺

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

本方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定悸。方中黄连、黄芩清心火,阿胶、芍药、鸡子黄滋阴养血。临证时一般加炒枣仁、珍珠母、生牡蛎等品以加强安神定悸之功。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板、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若虚烦不寐、口苦咽燥、心神不安为心阴亏虚、心火偏旺。热象较著,可改服朱砂安神丸,或加黄连、山栀、淡竹叶等以清心火,宁心神;若阴虚夹有瘀热者,可加丹参、赤芍、丹皮、生地、知母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夹有痰热者,加用黄连温胆汤。

4.心阳不振

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本方温补心阳,镇心安神。方中桂枝、炙甘草温补心阳,生龙齿、生牡蛎安神定悸。心阳不足,形寒肢冷者,加黄芪、人参、附子;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或加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兼见水饮内停者,加葶苈子、五加皮、车前子、泽泻;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兼见阴伤者,加麦冬、玉竹、五味子;若心阳不振,以心动过缓为著者酌加炙麻黄、补骨脂、附子,重用桂枝。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

本方通阳利水,是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祛湿。兼见恶心呕吐,加半夏、陈皮、生姜皮;尿少肢肿,加泽泻、猪苓、茯苓、防已、葶苈子、大腹皮、车前子;兼见肺气不宣,肺有水湿者,表现咳喘,加杏仁、前胡、桔梗以宣肺,葶苈子、五加皮、防己以泻肺利水;兼见瘀血者,加当归、川芎、刘寄奴、泽兰叶、益母草;若浮肿尿少,阵发性夜间咳嗽或端坐呼吸,当重用温阳利水之品;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尿少浮肿,可用真武汤。

6.心血瘀阻

症状: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本方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生地、当归养血和血。气滞血瘀者,加柴胡、枳壳;因虚致瘀者,去理气之品,气虚加黄芪、党参、黄精,血虚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阴虚加麦冬、玉竹、女贞子,阳虚加附子、肉桂、淫羊藿;络脉痹阻,胸部窒闷,去生地,加沉香、檀香、降香;夹有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栝蒌、薤白、半夏;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 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7.痰火扰心

症状: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沿。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场。

本方清心降火,化痰安中,为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方中黄连苦寒泻火,清心除烦;半夏辛温,和胃降逆,燥湿化痰;橘皮理气和胃,化湿祛痰;生姜祛痰和胃;竹茹甘寒,涤痰开郁,清热化痰;枳实下气行痰;甘草以和中。全方使痰去热净,心宁神安。 临证应用时一般加山栀、黄芩、陈胆星、贝母、全栝蒌,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痰浊化热,加茵陈、苦参,重用黄连、竹茹;心悸重症,加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火郁伤阴,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兼见牌虚者,加党参、白术、谷麦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