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贫血的血细胞形态试验诊断学检查视频

 青睐医馆 2013-06-16

贫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种独立疾病,可能是一种基础的或有时是较复杂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一旦发现贫血,必须查明其发生原因。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定义

在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者称为贫血。其中以血红蛋白最为重要,成年男性低于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于110g/L(11.0/dl),一般可认为贫血。

  • 因红细胞容量测定复杂,临床常以血红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压积(Hct)等指标替代,这就可能造成:
    • 假性贫血:红细胞容量,但血容量增加导致血液稀释,使Hb、RBC、Hct等浓度指标下降。见于妊娠、充血性心力衰竭、脾大、低白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等。
    • 漏诊贫血:贫血伴血液浓缩时,Hb、RBC、Hct等浓度指标下降不及红细胞容量,可能导致漏诊。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早期等。

分度

依据血红蛋白浓度(Hb)分度

(单位:g/L)
轻度 中度 重度 极重度
成人 下限~90 90-~60 60-~30 <30
儿童 下限~90 90-~60 60-~30 <30
新生儿 144~120 120-~90 90-~60 <60

分类

  • 依贫血发展速度分:急性贫血、慢性贫血。
  • 依红细胞形态分:主要参考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 大细胞性贫血:MCV>100fL。
    • 正细胞性贫血:MCV在80fL~100fL。
    • 小细胞性贫血:MCV<80fL。
  • 依骨髓红系增生情况分:
    • 增生性贫血:
    • 增生不良性贫血:
  • 依病因、发病机制分:
    •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 造血原料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 造血调控异常所致贫血
    •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 失血性贫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红细胞生成减少性贫血

造血原料异常所致贫血

  • 缺铁性贫血:铁来源不足、吸收障碍、转运障碍、利用障碍、丢失过多。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多种原因导致的红细胞铁利用障碍。
  • 巨幼细胞贫血:叶酸和/或维生素B12来源不足、吸收障碍、转运障碍、利用障碍。

造血细胞异常所致贫血

  •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红系造血干祖细胞异常。
  •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遗传性红系造血干祖细胞良性克隆异常导致红系无效造血。
  • 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多能造血干细胞或髓系干祖细胞异常干扰正常红系造血,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等。
  • 继发性骨髓抑制:见于苯、抗癌化疗药、氯霉素、金盐、电离辐射、病毒感染(如EBV、HIV、肝炎病毒、登革病毒)。

造血调节异常所致贫血

  • 针对造血细胞的自身免疫:
    • T细胞功能亢进,经细胞毒性T细胞和/或T细胞因子介导: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形成。
    • B细胞功能亢进,经抗骨髓细胞抗体介导:见于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
  • 骨髓基质细胞及造血微环境异常:见于骨髓炎、骨髓坏死、骨髓纤维化、骨髓硬化症、大理石病、髓外肿瘤骨髓转移等。
  • 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异常:见于慢性病性贫血。其机制可细分为:
    • 正性造血调节因子水平低下: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垂体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均可导致EPO生成不足。
      • 肾衰,特别是双肾切除后,体内只剩下肾外(主要是肝脏)来源的EPO,因此EPO水平降至正常的10%。低下的EPO水平必然导致红系造血能力下降,因此,慢性肾衰,特别是双肾切除后的患者,如果没有输血或补充外源EPO的话,往往有严重的贫血,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g/L以下。
      • 罕见的情况下,机体产生抗EPO抗体,此时血流中的EPO水平往往低至无法检测,可导致严重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 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肿瘤可导致IL-1、IL-6、TNFα等炎症因子释放,可抑制EPO的合成。
    • 负性造血调节因子水平升高:慢性感染、炎症性疾病、肿瘤可导致TNF、IFN等负性造血调节因子释放,抑制造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性贫血(即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异常所致溶血

  • 血红素异常所致溶血
    • 先天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红细胞生成性血卟啉病。
    • 继发性红细胞卟啉代谢异常:铅中毒。
  • 珠蛋白异常所致溶血
    • 珠蛋白肽链合成量的异常所致溶血:海洋性贫血。
    • 珠蛋白肽链的结构异常所致溶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 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所致溶血:如G6PD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 红细胞膜异常所致溶血
    • 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如遗传性棘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 获得性血细胞膜GPI锚连蛋白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 红细胞胞外环境异常所致溶血

      • 免疫性溶血
        • 自身免疫性溶血
        • 同种免疫性溶血:血型不符所致的急性输血相关性溶血或慢性输血相关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症。
      • 血管性溶血
        • 微血管病性溶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
        • 血管壁反复挤压: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 血管壁异常:血管炎、瓣膜病、人工瓣膜植入术后。
      • 物理因素:渗透压改变。
      • 化学因素:氧化剂所致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 生物因素:疟疾、黑热病、蛇毒

      失血性贫血

      • 急性失血性贫血
      • 慢性失血性贫血

      症状

      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有无改变、病人的年龄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贫血发生缓慢,机体能逐渐适应,即使贫血较重,尚可维持生理功能;反之,如短期内发生贫血,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可出现明显症状。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减退者,症状较明显。

      贫血的一般症状,体征如下:

      • 软弱无力:疲乏、困倦,是因肌肉缺氧所致。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 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结膜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分布和舒缩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睑结合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比较可靠。
      • 心血管系统:心悸为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有心动过速,在心尖或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柔和的收缩期杂音,称为贫血性杂音,严重贫血可听到舒张期杂音。严重贫血或原有冠心病,可引起心绞痛、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 呼吸系统::气急或呼吸困难,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
      • 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均为常见症状。晕厥甚至神志模糊可出现于贫血严重或发生急骤者,特别是老年患者。
      •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便秘等为最多见的症状。
      • 生殖系统:妇女患者中常有月经失调,如闭经或月经过多。在男女两性中性欲减退均多见。
      • 泌尿系统:贫血严重者可有轻度蛋白尿及尿浓缩功能减低。

      检查

      除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外,最基本的血液学检查应包括:

      • 网积红细胞计数,校正网织红细胞计数=患者的红细胞压积/ 0.45/L×网织红细胞(%)。

      MCV及MCHC 的测定。

      • 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有无异形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裂殖细胞,有无红细胞大小不均,低色素和多染性红细胞,嗜硷性点彩、卡伯特氏球、豪一周氏小体等。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学方面的改变,有无异常细胞。
      • 骨髓穿刺作骨髓涂片检查,对诊断不可缺乏,必要时应作骨髓活检。骨髓检查必须包括染色,以确诊或排除缺铁性贫血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 尿常规、大便隐血及寄生虫卵、血液尿素氮、血肌酐以及肺部X线检查等均不容忽视。

      诊断

      • 以血红蛋白浓度(Hb)为依据,适用于海平面居民:
      (单位:g/L)
      6月龄~6- 6岁~14岁 成年男性 成年女性 孕妇
      1972'WHO <110 <120 <130 <120 <110
      中国大陆 <110 <120 <120 <110 <100
      • 小于6月龄的婴儿,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较大,中国小儿血液学组1989年初定的标准是:
        • 出生~28日龄:<145g/L
        • 1月龄~4月龄:<90g/L
        • 4月龄~6月龄:<100g/L
      • 贫血是一种继发性改变,因此,贫血的病因诊断更为重要(详见贫血的病因)。

      治疗

      病因治疗

      治疗贫血的原则着重采取适当措施以消除病因。很多时候,原发病比贫血本身的危害严重得多(例如胃肠道癌肿),其治疗也比贫血更为重要。在病因诊断未明确时,不应乱投药物使情况复杂,增加诊断上的困难。

      药物治疗

      切忌滥用补血药,必须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例如维生素B12及叶酸适用于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铁剂仅用于缺铁性贫血,不能用于非缺铁性贫血,因会引起铁负荷过重,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肝、胰等)的功能;维生素B6用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皮质类固醇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睾丸酮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输血

      输血主要的优点是能迅速减轻或纠正贫血。因此必须正确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如需大量输血,为了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荷过和减少输血反应,可输注浓缩红细胞。

      脾切除

      脾脏是破坏血细胞的重要器官,与抗体的产生也有关。

      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近年来一种新的医疗技术,目前仍在研究试用阶段,主要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早期未经输血或极少输过血的病人,如果移植成功,可能获得治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