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冬亮老师书法网络展自记

 公望 2013-06-16
王唯山自记

    一、网络展缘起


     杭州的六月,正是梅雨时节,昼夜难分且忽晦忽明。半个多月的雨季让人无法出门,而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雨季,很容易就忘掉了对外部世界的观想,忘掉了时间。进而,能够在亮着一盏昏黄光线的台灯的房间里,一个人慢悠悠地沉淀些什么,整理些什么,思索些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做。

     我的几个好朋友几次催促我,说要我发一个书法网络展,我亦是答应了很多遍,但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其实是一直偷着懒未曾整理——这实在有点难为情。现在正好趁这个哪也去不了的雨季,索性安心检点一下自己这几年的旧作,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一些不太成熟的经验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与批评。
   
     2007年我曾经发过一次网络展,名字叫做“客居佑圣观”,已经四年了,现在看来里面的作品比较单薄,当时的一些想法现在看来自己也会窃笑,正因为如此能看出了前面的问题,所以,我应当可以肯定自己这几年来略有些进步了,发下面一个网络展便有了阶段意义。
                           
                  
     二、关于展出的作品


     我的这些作品是从2008年积攒到现在的,敝帚自珍而已。有的只有照片,原作不在了。我大概地选了一下,总共拿出四十来张。因为我每个阶段所关心的主要问题不一样,所以从作品上也能看得出某个特定阶段的风貌。当然也并不是总是那样分明,有些是随性写的,也有些是想到以前的某些问题,有感而发写的,再或者是得到了好的工具乘兴而写的等等。

     近几年我主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有几个,依次排下来基本是这样的:第一,关于古代书法形制特点与纸张色彩形态;第二,唐代行草书与正楷的关系;第三是章草与两汉隶书的关系。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对象往往又会跃出这些范围。

     关于纸张的色彩问题的探讨,我曾经写过一个漫谈系列来讲,我认为是有价值的。引起我兴趣的,是因为见到有不少古代书法作品是写在有色纸张上的,和我们今天大量使用白纸的习惯不同,而且通过观察,发现纸张颜色对书法作品是有非常大影响的。于是,我非常想弄清楚古人使用有色纸张的原因和色彩依据,以及其制作方法。后来找到一些书籍,比如蒋玄怡先生的《中国书画材料史》等,使我从纸张制造方面对其颜色产生原因有了大概的了解。而最早在用色理论上给我启发的,应该是顾颉刚先生讲的五行学说与颜色的关系这些学问。通过学习,我认为色彩对书法作品风格情调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验证这个观点,我曾经做过很多染色作品,都是实验性质的,完全不是为了给作品做旧,做旧和染色完全是两回事,此处不展开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看法。最近恰好读到著名学者姜澄清先生关于中国色彩理论方面的大作,颇为受益,使我进一步增进了对色彩语言的理解,也使我更有动力去将这个课题理完整。

      对于唐代书法的研习,我一直是比较感兴趣的。我认为,笼统地讲,书法史上存在着两个基本的书写系统,一个是两汉、魏晋系统,一个是唐人系统:两汉、魏晋是隶书影响下的书写系统。尽管从书体上讲东汉末以后五体兼备,但是无论从书体传统的延续性和惯性来讲,还是从东汉中晚期到魏晋时期文人书法名家的师承关系来讲,此间的书法都还是与“汉法”直接相关的,要研究此间书法,不从两汉入手,恐怕是不会成功的;唐代以后,是楷书影响下的书写系统。由于今天日常使用的正体是楷书,我们现在基本上受到的都是唐人书写系统的影响。在唐代,楷书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唐人的行书和草书都不能没有他的影响。唐以后的行草和魏晋的行草从“成分”上来讲是大不相同的。前人讲的先学唐人再学晋人的观点,我认为有很大的缺憾,至少缺少了对书体演变的深入了解。这次我展览展览中不少作品是以唐人的写法写的,有楷书也有行草,写的过程中都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了楷书的核心作用。

      我研习的第三个问题——章草与两汉隶书的关系。中间附带出的小问题更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章草是我自己比较喜爱的书体,最初开始学习是在1998年,中间从来没有完全间断过。但前面几年除了识字和把字帖写熟练了些,一直没有大进步,后来慢慢发现,光是临摹几本字帖,写不出来是理所当然的,于是转而想把章草整个的来龙去脉搞清楚。由于前人对章草书的研究并非那么详尽,大部分的具体问题都要自己去解决,比方说对各个阶段汉隶书和章草书的字样分析及两者关系,对书体时代风貌与名家创造性的区别分析,以篆书为参照看隶书的某些讹变,以及这些讹变对章草的影响、从文字学角度解读章草的字法等凡此种种,我未尝不反复琢磨推敲。从眼前的一团迷雾,到略知此中消息,其中甘苦唯有自知。自去年六月,我曾经讲过两次章草的课题,和大家探讨自己近来的一些体会与经验。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章草,因为它对整个书法史的研究来讲是如此重要,但现在又是如此匮乏。我的这次作品展中有一些隶书作品,主要都是在辛卯年写的,是我在研习章草主线的路上顺路“捡的”。两汉的隶书非常辉煌,但这个说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和书本里。今天很多人只知道学几个《礼器》、《曹全》这样的东汉铭石碑刻是完全不够的,这种学法更是不科学的。我认为,那种铭石书体在隶书中只占了很小的一块角落,对两汉隶书的研究,即便是清代人,还是有许多遗漏,但这也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不少空间。

      就如以上记叙的自己的学书过程,我写字不完全为了把字写好看,而是经常这样去解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期得到一个明确的、可以说服自己的答案。这次这个小小的作品展,我希望能够通过它求教于大家,从而得到更多学习深入的机会。

      http://bbs./thread-203038-1-1.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