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阳毛尖被大量仿冒 农药超标

 太阳初照 2013-06-17

河南名茶信阳毛尖被大量仿冒 农药残留普遍超标

2013年06月17日10:38来源:新金融观察 曹晓龙
 
 
  焦虑的信阳毛尖

  简介: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时下陷入了‘李鬼扮李逵’的困境。不少茶农、茶商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以信阳当地工艺炒制湖北、四川等地的茶叶,将其改头换面以信阳毛尖的名义卖出,赚取其中的价格差。

  新金融记者曹晓龙 信阳报道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时下陷入了‘李鬼扮李逵’的困境。不少茶农、茶商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以信阳当地工艺炒制湖北、四川等地的茶叶,将其改头换面以信阳毛尖的名义卖出,赚取其中的价格差。

  更多的茶农们在焦虑,他们担忧着这份固守的祖业因此蒙尘;茶企们在焦虑,一方面发力宣传品牌的同时,却不得不面临尴尬:产品混进假茶叶的可能;政府有关部门也在焦虑,在茶产业跨越发展中,业已意识到茶叶生产销售中存在不少问题,正引导全产业升级。

  冒牌的“毛尖”

  走在信阳市区的街道,挂着“信阳毛尖”牌子的茶叶经销店随处可见。产茶、卖茶;买茶、喝茶已经成为多数信阳人主要的生活方式。但现今这个深入人心的品牌,正不断地受到外地茶以假乱真的冲击。

  “一般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到我这里来买茶,我都说我这卖的是从山上采来的信阳毛尖,除非是有熟人在旁边,我才会说实话。实际上我这里卖的都是从四川、湖北那边过来的茶叶。”赵新华告诉新金融记者。赵是一名茶商,他的茶叶店铺位于信阳市浉河区东双河镇茶叶交易市场。该市场是信阳市规模较大的茶叶集散地之一。

  6月8日凌晨5点,该市场茶叶交易开始。很多茶商都在通道摆放着两排装茶叶的纸箱子,箱子里装着满满的新鲜茶叶。新金融记者走上前去询问,均回答为“信阳毛尖”。“看你是生人,他们就说这是信阳毛尖,这个市场90%的流通茶叶都是外地茶。”赵说。

  据悉,在今年4月初信阳毛尖还未上市之际,这个市场上已然出现了打着“信阳毛尖”旗号销售的茶叶。当然,这自然是外地茶。据赵介绍,四川的茶叶要比信阳茶叶早熟一个多月,并且同等品质的茶叶价格比信阳毛尖也低很多。

  “一般160元一斤的四川茶品相、口感等和300元一斤的信阳毛尖差不多,这其中就产生了极大的利润空间。”

  信阳毛尖作为信阳市的金名片, 2011年经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其品牌价值达到45.71亿,并长时间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无利不起早”,外地茶跟本地茶巨大的价格差,意味着高额利润,再加上信阳毛尖的品牌效应,这促使茶商、茶农加入以假乱真的大军。

  据一位知情人向新金融记者介绍,每逢信阳毛尖春茶上市之前,就有很多信阳人赶到四川,在那里大量收购鲜叶,然后用信阳毛尖的炒制工艺进行炒制。这种情况已经有五六年了,并愈演愈烈。后来有人干脆直接在四川建立生产基地,常年累月地进行持续稳定的生产。再等湖北茶叶成熟的时候,这些人又会转战湖北省,如法炮制出信阳毛尖。

  赵新华的货源就来自于这些人。6月8日凌晨4点,一批从四川成都机场发来、通过武汉铁路中转的10箱总计500斤四川茶叶到达他的店面。

  事实上这种外地茶,大多数消费者很难甄别出来,除非很资深的茶农、茶商才能判断出究竟是否是本地产茶叶,当然这种判断有时也会存在很大误差。信阳当地一资深茶农告诉新金融记者,现在茶叶店的销售模式都是先让消费者品茶后再选购茶叶。“在品茶的环节,茶叶经销商就能看出来该消费者究竟懂不懂。一旦不懂,就可以拿出价格相对便宜的外地茶以信阳毛尖的价格卖出。”该茶农说。

  从外观上,这种外地茶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甚至比真毛尖还真。

  据上述茶农所说,信阳茶叶市场这几年存在“小(芽小)、浑(茶汤浑)、淡(茶味淡)”之说。在该种思路下,市场上形成了只看外形不看茶叶内质的局面。他认为这种误导的市场观念给了这些外地茶可乘之机。

  “以前很多人不采芽头,现在专做芽头茶,因为芽头品相好看。但因为信阳大山茶产量低,次等级的茶叶中湖北、四川等外地茶则相对品相更加好看,也更加好卖。”他说道。

  名茶企涉嫌其中

  “邮政物流都很方便,昨天下单,今天就到了,很快。每天都会有一些外地物流公司的大货车停在市场前面,里面装满了附近商户托运的茶叶包裹。”赵新华说。

  物流的方便加速了冒牌茶叶在市场的流通,使得鱼龙混杂愈发严重。

  “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小型茶叶店都以信阳毛尖的名义卖外地茶。一是消费者根本看不出,也品不出。二是利润空间真的很大,一斤300元规格的茶叶起码有近100元的利润。”当地一位茶叶经销商告诉新金融记者,越来越多的企业、茶商尝到其中甜头之后,便乐此不疲,加入到造假的行列之中。

  据赵新华介绍,自清明信阳毛尖春茶上市以来,便有很多茶叶经销商以及客户纷纷到他这里来批发数量巨大的茶叶,其中不乏当地知名的几家大茶企。

  “这几家大茶企虽说都有名义的生产基地,但其茶叶来源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收购市场上已经炒制好的成品茶叶。其采购人员有时也会来东双河这个交易市场,选购一些外地茶。”赵透露。

  该交易市场多家茶叶经销商也认同该说法,他们告诉新金融记者,自己所售出的外地茶,有一部分是由当地不少茶企收购人员收走。

  针对上述经销商的说法,五云茶叶高管、信阳国际茶城运营总经理欧阳道坤告诉新金融记者,五云茶叶是做信阳毛尖品牌的,主观动机上不会去做外地茶。

  “五云坚守这个底线,不做外地茶。”但他也表示,客观上从茶产业链入口来看,在茶叶收购环节有可能会出现误收外地茶的问题。

  五云茶叶现已更名为河南信阳毛尖 (集团)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研发、茶文化旅游、茶叶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型集团化公司。根据其官网介绍,其拥有生态茶园基地35万亩;拥有“龙潭”、“五云山”、“陆羽”三个著名品牌。

  据悉,五云茶叶除了从产业上游直接生产加工茶叶以外,有很大部分茶叶成品是通过外部茶叶经销商供给。

  “我们是做标准茶,做拼配,将等级不同的茶叶按比例混在一起包装销售。入口上可能会存在管理漏洞,我们的采购人员应该有甄别真假信阳毛尖的能力,但这种靠亲自去品尝、观察、经验等去甄别的方法也会存在失误。”他说。

  五云茶叶近两年宣称其一直在加大对生产源头的管控,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其已在董家河、浉河港、十三里桥、谭家河等乡镇58个行政村17008户,总计流转茶园和山林近50万亩。但据一些将土地流转给五云茶叶的茶农反映,五云茶叶针对这些茶园并未做有效管理,大部分仍是由茶农自己管理。

  粗放的发展

  一谈到外地茶,20多岁的信阳市浉河区车云山(信阳毛尖知名产区之一)的李军显得很是焦虑。这个土生土长的新一代茶农,不得不为其固守家乡海拔600米之上的20亩茶园的前景感到担忧。

  “保守一点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茶叶半数以上都是外地茶。劣币驱逐良币,甚至我们这里不少茶农也为了利益去四川、湖北等地弄来茶叶当做车云山信阳毛尖来卖。”他告诉新金融记者。

  在他看来,车云山生产出来的信阳毛尖一向在市场上享有盛誉,一般作为高端茶上市。而如今也难免同流合污。“就算消费者跑到山上,亲自找茶农买茶叶,也不一定能买得到真正的信阳毛尖。”他说。

  “外地茶以次充好的情况,我们也意识到了。市场上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我认为这不是主流。信阳市茶叶市场这些年一直发展比较快,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先发展再规范。只求规模,而疏于对于质量的监管,这对于信阳产业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夏国宗告诉新金融记者。

  根据《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自“十一五”以来,信阳市每年以20万—30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10万亩,茶园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成为江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2011年信阳市茶叶总产量达到4.6万吨,总产值达到55.8亿元,涉茶综合产值近70亿元。夏国宗透露,今年刚刚上市的信阳春茶总产量为2.98万吨,去年同期则为2.6万吨。据估算,今年茶叶总产值在65.8亿元,相对2011年,增长10亿元。

  但从产量、产值和市场占有率来看,信阳仍处于国内茶产业发展第二方阵,信阳毛尖的品牌认知度也局限在中原地区及部分分销区。

  “跨越性发展会出现一些粗放管理的问题。” 夏国宗说道。在《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 推进信阳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报告中,他提及目前的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健全,导致市场茶叶产品良莠不齐,以次充好、假冒伪劣、过度包装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早在2003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批准信阳毛尖注册证明商标,该证明商标规定:信阳毛尖证明商标的使用范围是东至固始县泉河流域、西至桐柏山大别山交界处、北到淮河沿线、南至大别山北侧的信阳市行政区域内符合信阳毛尖品质特点和加工工艺的茶叶。

  “不符合以上标准的,自然不能认定为信阳毛尖。但实际上信阳毛尖这个证明商标的范围已经被扩大了。”据当地知情人士介绍, 纯正的信阳毛尖产地应该是在信阳西南山区的五云、两潭一带。但是现在当地政府为提高信阳毛尖的产量,大量开发新的茶叶种植区,茶园面积早已超过原有的范围领域,这些新开发的茶园所产茶叶也都叫信阳毛尖。

  欧阳道坤也曾发表文章认为, 信阳市政府委托信阳市茶叶协会如此注册“信阳毛尖”证明商标,一定是希望做大信阳毛尖。但现在看来,这种“傍大款”的行为一方面严重透支和损伤着“信阳毛尖”这个近百年铸就的金字招牌,另一方面也使信阳东部地区的茶叶屈身嫁人而无法彰显自己的个性特色,对信阳毛尖造成了不利的后果。

  “当时我们由茶叶协会去注册这个证明商标,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防止这种假茶叶。按照常理来讲,这个证明商标应该归茶叶协会来管理,由协会通过工商授权给哪些企业、哪些商户使用,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向企业、商户收取商标使用费。这样几年之后,企业有想法,不太认可协会收费。在2005年、2006年,信阳市加大茶叶产业发展之后,商标使用管理的问题就慢慢淡化了,使用费也不再收了。市场整体是放水养鱼,加快发展的思路。”夏国宗说道。

  证明商标在市场上被滥用,这自然也给外地茶以假乱真的可乘之机。据李军介绍,在信阳当地,绝大多数毛尖仍是出自茶农的小作坊,要么是自营,要么是转手给茶叶经销商。只需要简单的包装,贴上“信阳毛尖”的商标,就能在市场上流通。

  “很多产品包装都是三无产品,没有生产日期、生产单位、联系电话等,消费者很难分辨。”李军说道。

  商标保护难题

  “茶叶是很特殊的产品,属于农产品,又是饮品。在生产环节,其作为农产品归农业局管,而在加工环节,则归质监局管,等到了市场流通销售环节,则归工商环节管。管理环节很多,不易协调。” 夏国宗表示,信阳毛尖的商标保护存在很大难题。

  新金融记者调查了解到,一方面在茶叶生产的源头上,虽说信阳市知名茶企诸如五云茶业、文新茶叶等均宣称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茶叶合作社”等的模式来管控产业上游,但实际上这些公司仍有一大部分茶叶来自于其市场收购。对这一部分,难以有效管控。

  另一方面,在市场流通环节,针对外地茶的甄别则缺乏有效途径,目前只是靠专人去品。

  “这是整个茶行业的困惑。中国所谓的历史名茶,只要市场上追捧,市场上知名度比较大,都存在这种问题。茶叶都是山上长出来的,数量是有限的,虽说外地可以复制工艺,但地域、气候条件则是不可复制的。不独是信阳毛尖,正山小种、铁观音等都面临原产地保护问题。”欧阳道坤说。

  事实上,茶行业内普遍存在类似问题,也均开始有所动作。2011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的 “日照绿茶”准备建立以二维码等先进技术为支撑的“产品追溯制度”,及时提供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相关情况,解决证明商标保护问题。

  而安溪铁观音则更早开始建立铁观音种质资源DNA指纹图谱库。据悉,该DNA指纹图谱库的研究与建立,将有利于安溪铁观音的原产地保护,可以凭此鉴定市场上流通的铁观音茶叶到底是产自安溪还是别的地方,对规范茶叶市场大有好处。

  事实上就在今年5月份,在国家工商总局最新公布的新增地理标志名录中,“信阳红”也榜上有名。至此信阳茶叶市场上有两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因近两年河南省政府一直在宣传“信阳红”,不少外地茶企也纷纷争食“信阳红”这一市场新宠。

  “市场上有些流通的‘信阳红’同样也是外地茶用信阳红工艺打造而成的。”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或许目前唯一能够依赖的便是行业、企业的自律。“标准化生产是信阳茶产业需要推进的方向。要不断制定和完善茶叶产制标准及技术规范,使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相匹配,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直接领导和各相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抓好茶叶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建立长效机制和问责机制。重点是加强对茶农、茶场、茶企及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培训,提高其遵循标准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扩大标准生产在行业的约束力。”夏国宗说道。

  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这种自律能有多少成效时下也很难说。

  “只卖信阳毛尖的话,因为其逐年上涨的人工成本,以及迟迟走不出河南的市场困境,利润不高,所以不得不开始卖外地茶。因为用湖北、四川的鲜叶制作假冒的信阳毛尖,可以大幅降低茶叶生产成本,这在行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赵新华说道。

  根据《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完善茶叶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原产地追溯体系和市场准入机制,加强信阳毛尖、“信阳红”证明商标管理,确保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的市场声誉,维护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些将成为信阳市茶产业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文中茶农、茶商均为化名)

  上一页12下一页

  信阳毛尖涉嫌农残风波调查

  新金融记者 曹晓龙 信阳报道

  近日有消息爆出信阳毛尖涉嫌存在农药残留超标,新金融记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信阳市多个茶叶产区存在过度使用农药的现象,并且在加工、流通的后期缺乏有效监管体系。而这背后则凸显了作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这就意味着当地企业急需产业升级,转型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使用农药普遍

  6月份沿着信阳市浉河港乡的山路两旁,随处可见青绿色的茶树,以及正在忙着采集鲜叶的茶农们,当然也不乏正在喷洒农药、除草灭虫的现象。在茶叶生长的这个时候,正值春茶下市、夏茶上市的当口,天气最为炎热,也最易生虫。

  7日下午,50多岁的董家河茶农田文礼走进一家茶叶农药专卖店,买了一包除草药,开始当天的工作。

  “现在只需要除草,过不了几天我就要给茶园除螨虫、茶尺蠖等虫。平均下来一年打药要打上三四次。茶树冒了嫩芽以后,要打提苗药;叶子发黄以后,要打一种药;生虫子之后,则要根据虫子的种类,打不同的药。”田文礼告诉新金融记者,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农药主要是除螨灵、阿维菌素等,平均每年一亩茶园的农药成本在100到200元。

  该农药专卖店店主向新金融记者透露,虽说政府有关部门倡导茶农多使用物理自然疗法,比如灯光杀虫、粘板杀虫等方法,但都不如农药来得直接。除了一些示范园区搞一些物理自然疗法外,更多的茶农都采取农药杀虫。

  “收茶叶的人来收茶,只是随便看看品相,说个价格就收了,没有做任何质量检测。虽然我们也知道打农药不好,但不打不行啊,生虫怎么办。再者别人家茶园也都打农药,你不打的话,就把虫子赶到你家茶园了。”田文礼说道。

  田所说的情况在小山茶茶山上很是普遍,茶园附近挂有一些宣传农药效果的广告语比如“使用xxx,杀虫(提苗)效果好”以及“某某农药试验田”随处可见。

  这里所谓的小山茶区别于大山茶。大山茶多指信阳毛尖的优质原产地,海拔偏高,而小山茶则是其周边产区,海拔较低。

  “大山茶一般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春茶是不用打农药的,因为一来3、4月份天气比较寒冷,二来高山上昼夜温差大,不易生虫。但小山茶则使用农药很是频繁,尤其是在夏秋茶开采之际。”车云山茶农宋辉告诉新金融记者。

  宋辉很期望茶叶市场能有一套完整、健全的质量监管体系。“因为小山茶、大山茶只是信阳业内的区分,但都是信阳毛尖,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这个品牌价值就会有很大影响,不打农药的大山茶春茶价值也会大幅损伤。”

  “小山茶使用的农药品种很多,一般是在夏秋茶打药,6、7月份打得比较频繁。害虫里面茶尺蠖危害很大,不打药的话,茶叶嫩叶不到3天就会被吃掉了。有时候夜里还能听到沙沙的,那就是虫子吃叶子的声音。”当地一知情人士透露,因为打了很多农药,小山茶的人普遍会将自己产的茶拿出去卖了,想喝茶的就来高山自己摘。

  “每年大山茶春茶叶停采以后,每天都会有成批的人上来采我们剩余的茶叶,他们也不怎么喝自己的茶叶。” 宋辉说道。

  新金融记者获得的一份2012年针对信阳市某茶企的成品茶叶检测报告显示,该成品经检测稀土超出相应标准。

  上游不可控

  “清明春茶的时候不会打农药,但夏茶跟秋茶的时候要打。目前文新茶叶对这一块的控制,是有一整套的质量检测措施。虽说目前没有发现有农药残留的现象,但不能代表以后没有。” 信阳文新茶叶集团副总经理黄运武告诉新金融记者。

  文新茶叶去年的年销售额在2.3亿,并打算于三年后在国内上市。黄运武表示,文新茶叶同样有一部分茶叶是来自于市场收购成茶。这样一来,生产的源头就会出现难以有效管控的情况。

  他表示,企业若想做大做强,必须要加强对产业上游的管控。因为茶农不好管理,文新茶叶将过去“公司和基地加农户”的模式,转变为“公司加基地加合作社”。

  据悉目前文新茶叶自建茶园仅为2万亩,更多的茶叶来源则依赖其吸收了6000多名茶农的合作社。

  “文新茶叶已经成立了种植方面的技术服务小组,该小组的几个人主要负责对合作社6000多社员进行培训,讲解农药的规范使用,肥料的规范使用,想从这一块,通过示范,让广大社员意识到这个产业必须要科学种植,标准化种植。”他说道。

  五云茶业高管、信阳国际茶城运营总经理欧阳道坤也表示,五云茶叶会对产品进行定期的抽检以及送到外地检测。“对于农户的种植是有指导的,但是企业没有能力去管控农户,只能说是鼓励他们科学种植。比如说五云给茶农免费提供了一些饼肥,但茶农还是徒省事,使用的仍旧是化肥。”

  “很难做到每一个茶叶都检测到。这对于企业来说,很难。外界认为信阳毛尖相对信阳红安全指标更高,因为多用的是春茶。通过漫长的秋、冬季,温度很低,不易生虫。这样的话信阳毛尖春茶农残很低。信阳红需要引起警惕,因为用夏秋茶制作。这往大了说,是整体农业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农业生产方式,就很难解决。仍然是小农经济方式,小作坊、夫妻店等,靠自律性,食品安全难以控制。”他说道。

  实际上信阳市有关部门也意识到安全问题。在《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 推进信阳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报告中,信阳市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夏国宗提到目前信阳市茶叶生产工作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少数茶农、茶场、茶企业在茶叶生产过程中不按照规定标准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现在生产方式还是靠原始的运作,成本不断上涨,过于零散,这个是不行的。必须改变产业运营方式,通过集约化种植,保证成本降低下来,保证质量安全监控。”欧阳道坤说道。

  夏国宗也认为,实施茶叶生产标准化,可以对茶叶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管理控制,确保茶叶产品从茶园到茶杯诸多环节的质量安全。

  “一旦出现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将是致命性的,”他强调。根据《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信阳市茶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加快茶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市茶产业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有机茶是噱头还是机会

  自从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们对安全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信阳市茶叶市场也渐渐刮起“有机茶”风。

  不管是知名龙头企业,还是街道上经营的个体户,均宣称自己的产品是“有机茶”。 甚至不少茶农在跟新金融记者交流时,也表示准备合伙做“有机茶”品牌。

  名义上的有机茶是一种按照有机农业的方法进行生产加工的茶叶。在其生产过程中,完全不施用任何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化学食品添加剂等物质生产。

  但据上文所述,信阳毛尖的多数产区都存在使用化肥、农药现象。“有机茶”更像是一种噱头。

  “很多企业产品的包装上都打着‘有机茶’的标识,但实际上他们的茶叶是从市场上收购的,品质参差不齐,是否是真正的有机茶,无处考证。”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他透露称,消费者要想喝真正的有机茶,只能去高山上茶叶生产的源头,并且还必须要有熟人引荐,才能从茶农那里获得。在茶商这里,根本不可能存在大规模有机茶,宣称卖“有机茶”的茶商自己可能都喝不到“有机茶”。

  但毋庸置疑的是,“有机茶”、“安全茶”会是信阳市茶产业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

  欧阳道坤认为,安全茶将是当下企业发展最大的机会点。

  “随着质量安全问题越发受到重视,别人成本100元一斤,我做的茶叶安全有保证的话,我可以做150 元。消费者也对食品安全比较敏感。很多新茶农,从其他行业做得很成功的人过来创业,初期不打算赚钱,先做好质量管控,打算5年后开始收益,有资本开始关注,给予投资。这属于民间自救,政府管不了的事情,民间自发的来做。”

  根据《信阳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信阳市政府也正在逐步推进绿色茶园建设,提出了全面建设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园,着力提高有机茶园比重的发展目标。

  (文中茶农、茶商均为化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