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如何“染指”? 网上有一篇题为“染指流年 感悟生命”的文章,开头这样写道:“生命是段没有规律的交响乐,刺激与风险同在,安定和平庸相随。猛然想起自己玩欢乐斗时‘富贵险中求’那句名言。我开始回味走过的流年,用拙劣的文字勾勒自己的这一段有断点的数学曲线。”接下来作者谈论对人生、生命的感悟,文章写得不错,但白玉微瑕,还是留下了遗憾。 ![]() 文章的题目是“染指流年 感悟生命”,开头的文字中说“开始回味走过的流年”,这“流年”是可以回味的,因为“流年”即“光阴”,而“光阴”又可指“日子”。但“流年”如何“染指”呢? “染指”是一个有典源的文化语词,出自《左传·宣公四年》。有一天,一个楚国人进献了一只甲鱼给郑灵公。碰巧这天郑国的两位权贵子公、子家一同去晋谒郑灵公。路上,子公的食指忽然不由自主地动了起来,他就举起指头让子家看,说以前也发生过这种情况,预示自己将有美味可食(成语“食指大动”即源出于此)。二人进了宫,看到御厨正在忙着做甲鱼羹,不禁相视而笑。郑灵公就问是何缘故,子家就说了刚才路上发生的事情。孰料,等到赏赐大夫们品尝甲鱼羹时,郑灵公却故意不给子公吃。结果,“子公怒,染指于鼎(伸出食指到鼎中沾了一点甲鱼汤),尝之而出(尝尝滋味走了)。” 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是权力的象征,不经君王允许而擅自蘸取鼎中之物,是对王权的挑衅。子公以下犯上,强行分享郑灵公没赏赐给他的美味,结果差点被郑灵公杀掉。后来用“染指”借指分取非分的利益,也指插手或参与分外的某种事情。 明白了“染指”的典故,就知道了“染指流年”的说法错在哪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