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武术“以不变应万变”理念的科学性

 父母呼应勿缓 2013-06-19


(原创)中国传统武术“以不变应万变”理念的科学性
“以不变应万变” ,是中华传统武术实战技击的精奥所在。其中的科学性,建基于:“万变不离其中(宗)”这个哲学理念。
“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中(宗)”,语出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告诉我们:万物是变化发展的,但是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有其根本的规律,而用变化的事物克制相同变化的事物,不应该在反复的变化中迷失,而应追其根本,才是正道。我们要用既定的原则,应付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事物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的,但是他的变化始终都要遵循着一定的轨迹和规律,他无论怎么变化,都脱离不了他的本源。因此,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沉着冷静,仔细寻找它的本源,只要找到他的本源并作出相应对策。我们只要坚持把握住带有根本性的东西,去应对多变的世界万物,那一切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
武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事物,其中的原理和规律,也是如此。搏击,看似千变万化,但是,其实,其中是确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武术之中的“万变不离其中(宗)”的“宗”,是什么呢?“以不变应万变”的不变之“法”,又是什么呢?笔者浅析,分述如下:
宗一、武术攻防有规律:化繁为简的“三线”理念
(一)进攻的“三线”理念:在实战对攻中,对方的进攻,无论招术多么繁多,其最终落点,无非在我方自左至右的一条线上(简称攻左),或者是在我方自右至左的一条线上(简称攻右),或者是在我方自身的中线上(简称攻中)。如果把握了这三条线(实则三个方向),也就把握了对手的所有攻击。反过来,我对对方的攻击,情况也是如此。这就是化繁为简的“三线”理念。
落实到具体的武术技法上,以双手刀法为例,在进攻技法上,即是双手刀进攻9势。我们所说的日本刀,日本队人称之为剑。在日本剑道中,其进攻剑法,一共也有9势,和中国双手刀法均一样:唐竹、袈裟斩、逆袈裟、左雉、右雉、左切上、右切上、逆风、刺突。这些词汇看似陌生,翻译过来,其实和中国刀法完全一样,也不外乎这几下,依次为:当头直劈,从右上向左下斜劈,从左上向右下斜劈,从左向右横扫,从右向左横扫,从左下向右上斜撩,从右下向左上斜撩,从正下向正上提撩,前刺。
相比较,中国双手刀技法比日本剑道还多了几下:在赵战军的四门双手刀法中,在上述进攻9法之中,没有从正下向正上提撩这一技法(其实,这也是双手刀技法之一,不过用的难度很大,因此,用的很少),而多了立点刀(分为左、右两势),平点刀(分为左、右两势),错刀(分为左、右两势)。
进攻简单,按那几个方向,审时度势,抓住战机进攻就行了。真正难的是,防守反击。
(二)防守的“三线”理念:基于上述分析,敌人对我的攻击,无非从九个方向而来:即正上,左上,左中,左下,右上,右中,右下,正下,还有一个是当面正中。
如果把“三线”进攻理念对应到我对相关技法相应的防守,则防守也可分为三线,即“三线”防守理念:防对方对我方自左至右的一条线上(简称防左),或者是在我方自右至左的一条线上(简称防右),或者是在我方自身的中线上的相关进攻(简称防中)。
因为对方对我方的进攻,最终落点在我方自身的中线上的相关进攻技法,主要为:唐竹、逆风、刺突,即当头直劈,从正下向正上提撩,前刺。这三势进攻技法的作用力线,均在我方自身的中线上,因为迎着对方进攻的力线,则为死门,因此,其防守方法,除硬架硬封硬格外,均为向左右让位,避开其进攻力线,实行离位防守。因此,也可以精略地把它们归入防左和防右技法序列。而正上,可以由左上和右上之法稍变其形而代劳。正下因为少有,当面正中可由左上、右上代劳。
因此,经过对相关防守技术进行合并压缩,就只剩下四个方向的防守反击: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因此,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外十大搏击》一书之第三项“短兵”(即中国短兵)篇目中,在谈到“短兵的防守技术”中说:“短兵的每一个防守动作,都在于保护一定的部位:防上是阻截对方劈头的动作;防左上和右上是阻截对方由正面刺胸、由侧面平斩头(胸)部的动作;防左下和右下,是阻截对方由正面刺、点腿和由侧面砍腿的动作。这些基本的防守动作,主要是由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的活动来完成的。绕环防守是由腕关节转动完成的。在防守到最后与对手的短兵身接触时,持短兵的手应在一瞬间握紧。这样,才能保证用短兵身有力部分推开对手的短兵。防守可分原位防守、上步、退步和左右闪步防守。。。。。等。”“还击方法,是在防守动作之后,立刻用劈、斩、刺、砍、崩、点等进攻方法还击对方。反击的方法和进攻方法一样。在还击的时候,可以在原位还击,也可以上一步、退一步、闪步、前后跳步等方法,还击对方。”
(三)“防守反击”理念:依此考察,每个成熟完整的武技体系,其攻击敌人的招法的攻击方向,防守反击敌人攻击的防守反击的招法,所针对的,也是敌人来自这九个方向的攻击。因为进攻才是取胜的王道,因此,我习惯于把防守和反击合在一起讲,这样,可以在实战中避免出现一味儿地被动防守的局面,而有利于养成在防守后立即转入进攻的好习惯,以最终得手取胜。
因此,明了了上述这个进攻与防守反击的“宗”(规律),下面要做的事情,就简单明了了:这四个防守反击区域的划分,方法是:即把你的所学,以自己的持兵手为心点,上下左右各划一条线,形成一个十字交叉线,形成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区域,即分别为左上区防御,左下区防御,右上区防御,右下区防御4个防御区域,也叫做左高区防御,左低区防御,右高区防御,右低区防御。
宗二、库存档案求对策:武术的本质是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理念:
从经验可知,进攻永远优于防守。因为进攻的速度,永远要快于防守的速度。
正常来说,进攻是由人的大脑直接下指令,调动身体发出攻击动作。而防守,则要在看到对方的进攻动作后,经过头脑思考,再作出反应,在时间上,要经过两个步骤,因此,自然要比主动进攻耗费时间,正常是时间多一倍。因为正常人的反应神经,最快的时间一般在0.2秒左右,经过武术锻炼的人,反应神经要比普通人更快,反应要更加快捷迅速。而主动发出的进攻动作,往往都要比0.2秒快,经过武术锻炼的人,攻击速度要比普通人更快。至于二者的速度都能够快到什么程度,则要看各人的武功修为。
因此,武学中说,惟快不破,惟简不破,快者无敌,速者无解。
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这样认为,主动快速的进攻,就是无法防守的呢?实际情况是:不是的,进攻,还是可以破。
武术的原理,特殊的地方在于,人的本质,就是动物的一种,天生就具有保护自己、与敌人作战的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人的这种能力被掩盖了。进行武术训练,是为了恢复人的这种搏斗本能,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功力,以求超越常人。人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反应,可以不经过大脑做出反应,而是可以通过脊髓神经,以条件反射的方式,直接刺激身体进行相应的反应。这时,其反应速度,是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大脑时候所作出的反应的速度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这也就是武术的生理学基础。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场搏斗中恰如其分地果敢行动,敏锐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生理和运动科学研究表明,处在实战环境的搏斗中,人体就会通过求助其自身更本能的肌体反应而做出相应动作。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人体思维的第一步反应,就是搜寻其自身经历方面的“档案库”,看看眼下所面临的任务(或要求),是否与过去经历过的某个境遇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反应。对一个不习惯打斗的人来说,他的脑子中就找不到打斗的模式,于是就可能进入软弱无力的状态。大强度、切合实际的格斗训练,实际上就是赋予受训者那种精神上的模式,此模式使其能具备大量的、精神上凭感觉就可以找得到的参考资料档案,针对实战形势作出反应。
我们可以通过经验,来对对手的进攻,进行预先判读:因为可以观察对手的身体变化,尤其是肩部或者脚步,可以判断出提前量。努力做到超越对手的运动神经反应能力,以我之条件反射之快速,避开对手对自己的身体预估,并对对手进行打击。
因此,武术所讲求的,一是每个招势要简洁有效,二是招势的连续和组合,使用组合连击搏杀法,不是单一的技法攻防,而是将各种实用技法组合运用,连攻连杀。在实战搏杀中,每一招发出,都是连续的招法紧随其后,依靠一系列的杀招变化,使敌人没有喘息、反应、思考的时间余地,从而最终被战胜。这种组合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动作。
法三、中国人的聪明: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传统武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中的招法,都是有针对性地应用于各种实战形势和应对各种实战情况,而预先设定好的。套路的创造、设计,在过去冷兵器的时代,都是为了对抗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有明显的攻防含义。每个招式,都有其实在的攻防内容,都有其明确的攻防含义。如果不知道招数的意义,要练好和运用好这些招数,是不可能的。只有认识、理解了每个招式所具有的实在的攻防内容含意,才能更好地将武术练好。
从古人学习武术的规律来说,古人在学习武术时,多注重学习套路,其实质,是学习其中的预设招法。而这些招法,都是各流派创立者其实战经验和精华招法的总结。
所谓“拳打不知”,打的,就是不知招,不知其招法的攻击规律和变化。而在实战中,如果在不知招的情况下,只是想着靠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想临场超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往往是不现实的。其原因,就是于“唯快不破”原理。
武术一道,“惟快不破”。那么,我们应该来怎样应对这个“惟愉不破”呢?一句话,就是“以快打快”,“以快破快”。其达成之途径,就在于以“不变应万变”为前提之下的“熟能生巧”与“条件反射”之一途。
因为人的反应神经,最快的时间一般在0.2秒左右。很多拳击手出拳都比0.2秒快。那么普通对手怎么办呢?还是可以破,因为可以观察对手的身体变化,尤其是肩部或者脚步,可以判断出提前量。努力做到超越对手的神经反应能力,以我之条件反射之快速,避开对手对自己的身体预估,并对对手进行打击。
要达到这个目的,便要求在武术的学习中,一要求必须选择科学合理的招法体系,二是必须要保证训练不间断地长期进行。其道理在于,初学者学习掌握技、战术,实质上是身体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的形成。如果训练中断,就会使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神经联系,逐渐减弱、中断,条件反射减退,使技、战术生疏,以致接连失误,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所谓:“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反复练习,是巩固民已掌握的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每练习一遍,就有一遍的效果。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和套路,使已经掌握的技术规格形成正确定型,逐渐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学练过程中,不断揣摩总结,熟悉套路动作后,进一步提高动作水平。
只有这样,通过长期科学的训练,才可能使科学实用的武术招法上身,真正形成自己的本事,形成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这样,才能算是武艺的初步学成。
传统武术的实战价值,是很高的,关键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古代所创编和流传下来的传统套路,多为一些有实战经历的武术家,基于实战经验和实战检验,将其攻防经验和其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总结而成,其创立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实战,因此,其套路内容的实战内容较多,实战价值和实战意义较高。
这种预设的武术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并强化训练,使之成为条件反射,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动作。此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熟知打不知”。而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武术以我为中心、不为对方变化所动的实战技击的精奥之所在!
法四、妙招绝技哪里寻:中国传统武术优秀套路即完善成熟的技法体系库存。
笔者意见认为,套路是中国传统武术技法的一种体系化的表现形式。
“体系”一词,辞典译义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每一个时代文明的进步,都是基于教育的进步而形成的;而科学和技术,又均是以系统而作为存在的基本形式。体系的出现,是一门技术发展成熟的一个标志。
武术作为专门研究和用于攻防搏击的一门特殊的技术,情况也是如此。体系,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
个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武术套路,即是中国武术技法的体系存在和表现形式。它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中国武术的精华之所在。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是技击的高度提炼和艺术再现。它来源于技击,又高于技击,是武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武术套路的创立和存在,首先是便于记忆,以利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先辈古人创编武术套路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并以此作为满足武术学习的基本训练需要。中国历代武术前辈创编套路的一个目的和作用,是便于武术相关技术内容的记忆、掌握和传承。古代武术家之所以创编套路,主要是为了把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用固定的程式形式串连起来,以巩固其攻防经验,以便于记忆、掌握和传承。套路的创编和产生,对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的和特别重要的作用。套路因为格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战格斗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而产生,并紧密围绕着攻防格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也可以这样说:套路的产生,是武术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传统武术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达于顶峰,已经形成了中国传统武术今天所见的“以技击实战为核心,以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套路为辅助形式”的完整的技术体系。
那么,套路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应该怎样来学习套路?
套路的正确练法是:全盘掌握,单操对练。
如前所述,套路,只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辅助形式。确切来说,是一种教学辅助形式,其目的,在于方便学习、复习、记忆和流传、传承。
武术套路的创造、设计,在过去冷兵器的时代,都是为了对抗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有明显的攻防含义。兵器的每个招式,都有实在的攻防内容,都有明确的攻防含义。如果不知道兵器招数的意义,要练好兵器是不可能的。只有认识、理解了兵器每个招式都有的实在的攻防内容和它的含意,才能更好地将兵器的练好。
从古人学习武术的规律来说,古人在学习武术时,多注重学习套路。其学习方法,共有两种:即“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所谓“先分后总”,是指在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式练习,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地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
而所谓“先总后分”,即如李紫剑老师所说:“我接触过不少传统武术流派,过去大家的练法基本上都是先从大样(大形)开始,比划得差不多了,再“捏架子”——规范动作。接下来在单式强化练习时,才进行局部雕琢,基本功也就自然而然,贯穿始终了。”
客观评价来说, “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这两种传统武术的套路教学方式,各有其优点和道理。“先总后分”法,可加快习者系统学习和掌握所学之技术体系,然后再慢慢细细消化;“先分后总”法,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并尽快应用于实战。而其最终目的和功效,则都是相同的,即是通过对单势散招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地使出相应的招式。”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正因为套路是依“‘联想记忆’的模式把相关动作编成长串”而产生的,因此,有很多人在学习套路后,在实战中,便会按照练习习惯,而自觉不自觉地在实战中,也会下意识按套路‘联想记忆’顺序打出动作。这样做,根本无法适应和满足实战时所要求的面对瞬息万变的实战形势,而应随机应变地使用出套路中所给定的相应动作招势的要求。这个问题和局面的产生,应该说是学习者对于套路的理解和学习方法出了问题,而不是套路本身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个常见毛病,因此,在传统武术中,也有很多老师在教学时,在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式练习,以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然后,再连成套进行系统地练习和复习。通过套路这种辅助形式,我们可以很快掌握一套技法体系。但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就要讲到对于套路中所包含的单个招法的实战用法的学习方法,即:单操,对练。
吴图南先生曾经明确指出了对于套路中招势的正确学习方法是:“套路中的招法,要单独反复操练,叫“单操”。单操,须二人对抗实战演练,有危险性。仅练套路,是不成的。”
李紫剑老师也说过:“套路,事实上就是一本书。书上有好多知识,并且肯定都有用,但是临到具体运用时,必须审时度势,该用啥用哈,决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所以古人才说习武是“整学、单练、乱用”。也就是说,先学会整个套路,然后一招一式地分开进行强化练习,到实战时适合用什么就用什么。”笔者对此见解,深表赞同,认为老李确有水平,确具真知灼见。
从上面关于对中国传统武术套路和练法的分析阐述,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武术训练形式,是以技击为目标,同时,也是可以培养出实战能力来的。关键,在于你要真正理解,学习方法要得其法。
传统武术的实战价值,是很高的,关键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古代所创编和流传下来的传统套路,多为一些有实战经历的武术家,基于实战经验和实战检验,将其攻防经验和其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总结而成,其创立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实战,因此,其套路内容的实战内容较多,实战价值和实战意义较高。
法五、分区应激:归纳分类训练是迅速提高习武实战能力的有效方法
通过上述分析,明了了武术的本质所在,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症下药,针对武术的本质,收集寻找科学有效的武术招法,再通过苦练,使高超的技艺 “上身”成为自己的“本事”,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条件反射的能力了。
前面已经分析过,在实战对攻中,对战双方的进攻和防守反攻,招术繁多,看似杂乱无章,千变万化,其实,其中,都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其进攻的技法,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左上区进攻,左下区进攻,右上区进攻,右下区进攻;防守反击的技法,也可以相应地分为四大类:左上区防御反击,左下区防御反击,右上区防御反击,右下区防御反击。
为了尽快提高实战能力,有效地把自己的所学,自如地应用于实战,我们可以针对上述分析,把所学的各种进攻方法,进行归纳分类,分为四个区域方向的进攻招法;同时,针对敌人从这四个区域方向来的进攻招法,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的相应的防守反击方法,进行归纳分类,分为四个区域方向的防守进攻招法。每个方面,招法若干,并下死功夫去苦练,把这些技术招法练得熟熟的。
其中的关键,在于招法的选择。只有选招精到,才能选择到好招,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选招水平高低,就在于各人的理解和水平了。我只讲这个大原则问题。如果讲到具体的招法选择,各门各派都有好招,万一我个人的见识有限,遗漏了哪一门,又会有兄弟批评我了。大家自己看着办就是了。你也可以把自己门派所学的东西,按照这个大原则来分类和装筐,系统集中地分别下大力气进行大强度的练习。
        你会发现,归纳分类训练的好处是,见效显著。你的水平会迅速提高一大截,实战的水平和能力会迅速得到提高。相信我,没错的。不信,你这样做做,先试试看,不要先来想着怎么来批评我。这是我的经验,也是我的观点,仅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一下。
归纳系统训练方法的好处,可以使学习和练习更加系统,在于可以尽快练熟招法,易于有利于尽快有效地建立和形成条件反射。
这种化繁为简的训练方法,我的经验,还是很有效的。可以每种情况,精选几招技法好的。我的选择是,每样要两招以上。如防上反击,可以选择上架下砍,上架提撩,旋风抹额,等;防左反击,可以选择左格右砍,十万横磨,劈面剑式,等。

总六、结论:古今中外,武技一理,万法分流,技理归宗。
  客观来说,成熟完善的武技体系,其技法,都是差不太多的,包含了在实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办法。关键在于学习者的深刻领会与熟练运用,即主要看个人的功夫投入和武技修为。
套用李连杰在电影《霍元甲》中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国内外各派武技,并无高下之分;只是习武者个人,强弱有别!”
功夫,是练出来的;如果你下不了这个苦功,练不出真正的功夫来,那只能怨自己的功力投入,而不要说所练的东西不行。这叫: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这不应该是一个深具理性的强者的作为。这就只能怨自己眼光不行与努力不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