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高考文科数学知识点

 家有学子 2013-06-21

集合与简易逻辑  

知识回顾:

1.集合

1. 基本概念: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全集;符号的使用.

2. 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形表示法.

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原命题逆否命题.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

根轴法(零点分段法)

①将不等式化为a0(x-x1)(x-x2)(x-xm)>0(<0)形式,并将各因式x的系数化“+”;(为了统一方便) 

②求根,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经过数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④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若不等式是“<0”,则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则不等式的解可以根据各区间的符号确定.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公式法:,与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2)定义法: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

(3)几何法: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ox>0(a>0)解的讨论.

     

    

    

   二次函数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无实根

      

        R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移项通分化为>0(<0) ≥0(≤0)的形式,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根的“零分布”:根据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列式解之.

(2)根的“非零分布”:作二次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列式解之.

三)简易逻辑

1、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或q(记作“pq );p且q(记作“pq );非p(记作“┑q ) 。

3、“或”、  “且”、  “非”的真值判断

(1)“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的真假相反;

(2)“p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3)“pq”形式复合命题当p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若Pq;  逆命题:若qp

否命题:若┑P则┑q;逆否命题:若┑q则┑p

6、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说,pq的充分条件,qp的必要条件。

pq且qp,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记为p?q.

函数

知识回顾:

(一) 映射与函数

1. 映射与一一映射

2.函数

函数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为这二者确定后,值域也就相应得到确定,因此只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二者完全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3.反函数

(二)函数的性质

⒈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

⑴若当x1<x2时,都有f(x1)<f(x2),则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⑵若当x1<x2时,都有f(x1)>f(x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3. 对称变换:①y = fx

y =fx

=fx

4. 判断函数单调性(定义)作差法:对带根号的一定要分子有理化,例如:

在进行讨论.

5. 熟悉常用函数图象:

例:关于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

熟悉分式图象:

例:定义域

值域→值域前的系数之比.

(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1

0<a<1

(1)定义域:R

(2)值域:(0,+∞)

(3)过定点(0,1),即x=0时,y=1

(4)x>0时,y>1;x<0时,0<y<1

(4)x>0时,0<y<1;x<0时,y>1.

(5)在 R上是增函数

(5)在R上是减函数

对数运算:

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布列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不等关系式,求解即可求得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分母不为0;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等.

.函数值域的求法:配方法(二次或四次);②“判别式法反函数法;换元法;不等式法;函数的单调性法.

数列

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定义

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

中项

项和

重要性质

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2()

(为常数).

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

Pr为常数)转化等差,等比数列;逐项选代;消去常数n转化为的形式,再用特征根方法求(公式法),确定.

转化等差,等比:.

选代法:

 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 的最值问题:(1)>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大值. (2)<0,d>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三)、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 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适用于其中}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3.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其中}是等差数列,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4.倒序相加法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4)    

5)     

三角函数

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三角函数

                 定义域

sinx

cosx

tanx

2、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3、诱导公式: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角函数的公式:(一)基本关系

                                    

   

   

       

   

              

           

,, ,.

4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A0

定义域

R

R

R

值域

R

周期性

  

奇偶性

奇函数

偶函数

奇函数

非奇非偶

奇函数

单调性

上为增函数;上为减函数(

;上为增函数

上为减函数

上为增函数(

上为增函数;

上为减函数(

注意:的单调性正好相反;的单调性也同样相反.一般地,若上递增(减),则上递减(增).

的周期是.

)的周期.

的周期为2,如图,翻折无效)

的对称轴方程是),对称中心();的对称轴方程是),对称中心();的对称中心(.

··.

是同一函数,

函数上为增函数.×) [只能在某个单调区间单调递增若在整个定义域,为增函数,同样也是错误的].

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奇偶性的两个条件:一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偶都要),二是满足奇偶性条件,偶函数:,奇函数:

奇偶性的单调性:奇同偶反例如:是奇函数,是非奇非偶.(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

奇函数特有性质:若的定义域,则一定有.的定义域,则无此性质)

不是周期函数;为周期函数();

是周期函数(如图);为周期函数();

的周期为(如图),并非所有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例如: 

.

 有.

三角函数图象的作法:

1)、描点法及其特例——五点作图法(正、余弦曲线),三点二线作图法(正、余切曲线).

2)、利用图象变换作三角函数图象.

平面向量 

向量的概念

(1)向量的基本要素:大小和方向.(2)向量的表示:几何表示法 ;字母表示:a

坐标表示法 aj=().

(3)向量的长度: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4)特殊的向量:零向量aOa|=O.

单位向量aO为单位向量aO|=1.

(5)相等的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11)=(22

(6) 相反向量:a=-bb=-aa+b=0

(7)平行向量(共线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称为平行向量.记作ab.平行向量也称为共线向量.

3.向量的运算

运算类型

几何方法

坐标方法

运算性质

向量的

加法

1.平行四边形法则

2.三角形法则

向量的

减法

三角形法则

,

1.是一个向量,满足:

2.>0时, 同向;

<0时, 异向;

=0时, .

是一个数

1.时,

.

2. 

4.重要定理、公式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个平面内任一向量,有且仅有一对实数λ1

λ2,使aλ1e1λ2e2.

(2)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abaλb(b0)x1y2x2y1=O.

(3)两个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a·b=Ox1x2y1y2=O.

中点公式)或

正、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b2c2a2-2cacosB

c2a2b22abcosC.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ABC的三边为abc其高分别为hahbhc半周长为P,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为Rr.

S=1/2aha=1/2bhb=1/2chc                 S=Pr      S=abc/4R

S=1/2sinC·ab=1/2ac·sinB=1/2cb·sinA   S=  [海伦公式]   

S=1/2b+c-ara[如下图]=1/2b+a-crc=1/2a+c-brb

[]: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有4个,一个是内心,其余3个是旁心.

如图:                                          

                                                  

 图1中的ISABC的内心, S=Pr

2中的ISABC的一个旁心,S=1/2b+c-ara

 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

不 等 式  知识要点

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不等(等)号的定义: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对称性)

(2)(传递性)

(3)(加法单调性)

(4)(同向不等式相加)

(5)(异向不等式相减)

(6)

(7)(乘法单调性)

(8)(同向不等式相乘)

(异向不等式相除)

(倒数关系)

(11)(平方法则)

(12)(开方法则)

3.几个重要不等式

(1)

(2)(当仅当a=b时取等号)

(3)如果a,b都是正数,那么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极值定理则:

1如果P是定值, 那么当x=y时,S的值最小;  

2如果S是定值, 那么当x=y时,P的值最大.

     利用极值定理求最值的必要条件: 一正、二定、三相等. 

(当仅当a=b=c时取等号)

(当仅当a=b时取等号)

(7)

常用不等式的放缩法:

(2)柯西不等式: 

不等式证明的几种常用方法

  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换元法、反证法、放缩法、构造法.

不等式的解法

直线和圆的方程

一、直线方程.

1. 直线的倾斜角:一条直线向上的方向与轴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其中直线与轴平行或重合时,其倾斜角为0,故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

注:时,直线垂直于轴,它的斜率不存在.

每一条直线都存在惟一的倾斜角,除与轴垂直的直线不存在斜率外,其余每一条直线都有惟一的斜率,并且当直线的斜率一定时,其倾斜角也对应确定.

2.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截距式、两点式、斜切式.

3. 两条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①是两条不重合的直线. ②在的斜率都存在的前提下得到的. 因此,应特别注意,抽掉或忽视其中任一个前提都会导致结论的错误.

一般的结论是:对于两条直线,它们在轴上的纵截距是,则,且的斜率均不存在,即是平行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为.                    

两条直线垂直:

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设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为,则有这里的前提是的斜率都存在. ,且的斜率不存在或,且的斜率不存在. (即是垂直的充要条件)

点到直线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设点,直线的距离为,则有.

注:

1. 两点P1(x1,y1)P2(x2,y2)的距离公式:.

特例:点P(x,y)到原点O的距离:

2. 直线的倾斜角(0°≤180°)、斜率:

3. 过两点

(即直线和x轴垂直)时,直线的倾斜角,没有斜率

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平行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为,则有.

7.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

关于点对称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直线,且这个点到两直线的距离相等.

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性质:若两条直线平行,则对称直线也平行,且两直线到对称直线距离相等.

若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对称直线必过两条直线的交点,且对称直线为两直线夹角的角平分线.

点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用中点表示两对称点,则中点在对称直线上(方程),过两对称点的直线方程与对称直线方程垂直(方程①②可解得所求对称点.

二、圆的方程.

如果曲线C的方程是f(x ,y)=0,那么点P0(x0 ,y)线C上的充要条件是f(x0 ,y0)=0 

2. 圆的标准方程:以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特例: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是.

3. 圆的一般方程: .

时,方程表示一个圆,其中圆心,半径.

时,方程表示一个点.

时,方程无图形(称虚圆).

注:圆的参数方程:为参数).

圆的直径或方程:已知(用向量可征).

4.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定点及圆.

在圆

在圆

在圆

5.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设圆;    直线

  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时,相切;

附:若两圆相切,则相减为公切线方程.

时,相交;

附:公共弦方程:设

有两个交点,则其公共弦方程为.

时,相离. 

由代数特征判断:方程组用代入法,得关于(或)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为,则:

相切;

相交;

相离.

一般方程若点(x0 ,y0)在圆上,则(x – a)(x0 – a)+(y – b)(y0 – b)=R2特别地,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为.

圆锥曲线方程

一、椭圆方程.

1. 椭圆方程的第一定义:

⑴①椭圆的标准方程:

i. 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

ii.  ii中心在原点,焦点在轴上:.          

一般方程:.圆的标准参数方程:的参数方程为(一象限应是属于.

⑵①顶点:.轴:对称轴:x轴,轴;长轴长,短轴长.③焦点:.焦距:.准线:.离心率:.

:垂直于x轴且过焦点的弦叫做通经.坐标:

二、双曲线方程.

1. 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⑴①双曲线标准方程:. 一般方程:.

i焦点在x轴上:  

顶点:  焦点:   准线方程 渐近线方程:

为对称轴,实轴长为2a虚轴长为2b,焦距2c.  离心率.   准线距(两准线的距离);通径.  参数关系.  焦点半径公式:对于双曲线方程分别为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双曲线的上下焦点)

等轴双曲线:双曲线称为等轴双曲线,其渐近线方程为,离心率.

共渐近线的双曲线系方程:的渐近线方程为如果双曲线的渐近线为时,它的双曲线方程可设为.

例如:若双曲线一条渐近线为且过,求双曲线的方程?

解:令双曲线的方程为:代入.

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

区域①:无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②:即定点在双曲线上,1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3条;

区域③:2条切线,2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4条;

区域④:即定点在渐近线上且非原点,1条切线,1条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合计2条;

区域⑤:即过原点,无切线,无与渐近线平行的直线.

小结:过定点作直线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交点,可以作出的直线数目可能有0234.

2)若直线与双曲线一支有交点,交点为二个时,确定直线的斜率可用代入法与渐近线求交和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同号.

三、抛物线方程.

3,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类型及其几何性质:

图形

焦点

准线

范围

对称轴

顶点

                                 (00

离心率

焦点

则焦点半径;则焦点半径为.

通径为2p,这是过焦点的所有弦中最短的.

(或)的参数方程为(或)(为参数).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

椭圆

双曲线

抛物线

定义

1.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定值2a(2a>|F1F2|)的点的轨迹

1.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值2a(0<2a<|F1F2|)的点的轨迹

2.与定点和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定值e的点的轨迹.0<e<1

2.与定点和直线的距离之比为定值e的点的轨迹.e>1

与定点和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

图形

标准方程

(>0)

(a>0,b>0)

y2=2px

参数方程

(t为参数)

范围

─axa─byb

|x| 3 ay?R

x30

中心

原点O00

原点O00

顶点

(a,0),  (─a,0),  (0,b) , (0,─b)

(a,0),  (─a,0)

(0,0)

对称轴

x轴,y轴;

长轴长2a,短轴长2b

x轴,y;

实轴长2a, 虚轴长2b.

x

焦点

F1(c,0), F2(─c,0)

F1(c,0), F2(─c,0)

焦距

2c  c=

2c  c=

离心率

e=1

准线

x=

x=

渐近线

y=±x

焦半径

通径

2p

焦参数

P

数学探索?版权所有www.delve.cn立体几何

平面.

1.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面.

注: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必在同一平面内.

2. 两个平面可将平面分成34部分.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相交)

3. 过三条互相平行的直线可以确定13个平面.三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平行,三条直线不在一个平面内平行)

一、 空间直线.

1. 空间直线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异面相交直线—共面有反且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共面没有公共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一平面内

[]两条异面直线在同一平面内射影一定是相交的两条直线.×)(可能两条直线平行,也可能是点和直线等

直线在平面外,指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

若直线ab异面,a平行于平面b的关系是相交、平行、在平面.

两条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图形是一条直线或两条平行线或两点.

在同一平面内的射影长相等,则斜线长相等.(×)(并非是从平面外一点向这个平面所引的垂线段和斜线段)

是夹在两平行平面间的线段,若,则的位置关系为相交或平行或异面.

2.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不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3. 平行公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4.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如下图)                                      (二面角的取值范围

                                                (直线与直线所成角

                                                (斜线与平面成角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向量与向量所成角

推论:如果两条相交直线和另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那么这两组直线所成锐角(或直角)相等.

二、 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

1. 空间直线与平面位置分三种:相交、平行、在平面内.

2. 直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①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 (×)(平面外一条直线)

②直线与平面内一条直线相交,则与平面相交. (×)(平面外一条直线)

③若直线与平面平行,则内必存在无数条直线与平行. (√)(不是任意一条直线,可利用平行的传递性证之)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平行于这个平面. (×)(可能在此平面内)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两个平面可能相交

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可能相交或者异面)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相等,则.(×)(可能相交)

3. 直线和平面平行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交线平行.(“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二:如果平行线中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注]: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可能相交,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一条直线垂直于平行的一个平面,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③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三、 平面平行与平面垂直.

1. 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

http://gaokao.xdf.cn/201305/9410733.html

2. 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哪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推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一平面间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3.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平行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交线平行.(“面面平行,线线平行”)

4.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一: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两个平面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判定二:如果一个平面与一条直线垂直,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垂直于这个平面.(“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注:如果两个二面角的平面对应平面互相垂直,则两个二面角没有什么关系.

5. 两个平面垂直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推论: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平面,则它们交线垂直于第三平面.

证明:如图,找OOAOB分别垂直于

因为. 

五、 空间几何体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1)平移法:在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中选择一特殊点,作另一条的平行线;

2)补形法:把空间图形补成熟悉的或完整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平行六面体、长方体等,其目的在于容易发现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关系;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立体几何中的计算可参考空间向量计算)

.二面角的求法

1)定义法:直接在二面角的棱上取一点(特殊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作棱的垂线,得出平面角,用定义法时,要认真观察图形的特性;

特别:对于一类没有给出棱的二面角,应先延伸两个半平面,使之相交出现棱,然后再选用上述方法(尤其要考虑射影法)。

.空间距离的求法

(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般用三垂线定理作出垂线再求解;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是用垂面法,借助面面垂直的性质来作,因此,确定已知面的垂面是关键;二是不作出公垂线,转化为求三棱锥的高,利用等体积法列方程求解;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与其体对角线长;

柱体的体积公式:柱体(棱柱、圆柱)的体积公式是V柱体=Sh.其中S是柱体的底面积,h是柱体的高.

.直棱柱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S直棱柱侧= c  (c表示底面周长,表示侧棱长)         S棱柱全=S+S   

棱锥的体积:V棱锥=,其中S是棱锥的底面积,h是棱锥的高。

.球的体积公式V=,表面积公式

    概率  知识要点

   1. 概率:随机事件A的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反之,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 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

3. 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推广:.

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例如:从152张扑克牌中任取一张抽到红桃与抽到黑桃互为互斥事件,因为其中一个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又不能保证其中一个必然发生,故不是对立事件.而抽到红色牌与抽到黑色牌互为对立事件,因为其中一个必发生.

注意:i.对立事件的概率和等于1

ii.互为对立的两个事件一定互斥,但互斥不一定是对立事件.

相互独立事件:事件A(B)是否发生对事件B(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如果两个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由此,当两个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等于这两个事件发生概率之和,这时我们也可称这两个事件为独立事件.例如:从一副扑克牌(52张)中任抽一张设A抽到老K”B抽到红牌则 A应与B互为独立事件[看上去AB有关系很有可能不是独立事件,但.又事件AB表示既抽到老K对抽到红牌抽到红桃老K或方块老K”,因此有.

推广:若事件相互独立,则.

注意:i一般地,如果事件AB相互独立,那么B也都相互独立.

ii必然事件与任何事件都是相互独立的.

iii独立事件是对任意多个事件来讲,而互斥事件是对同一实验来讲的多个事件,且这多个事件不能同时发生,故这些事件相互之间必然影响,因此互斥事件一定不是独立事件.

回归分析和独立性检验

第一步:提出假设检验问题  H: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 H: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

第二步:选择检验的指标  (它越小,原假设“H:吸烟与患肺癌没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它越大,备择假设“H:吸烟与患肺癌有关系”成立的可能性越大.

回归直线方程的求法:

  

1. 导数(导函数的简称)的定义:设是函数定义域的一点,如果自变量处有增量,则函数值也引起相应的增量;比值称为函数在点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如果极限存在,则称函数在点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处的导数,记作,即=.

是增量,我们也称为改变量,因为可正,可负,但不为零.

2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在点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在点处的切线的斜率,也就是说,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的斜率是,切线方程为

3求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为常数)

注: 必须是可导函数.

4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可推广到多个中间变量的情形.

5函数单调性: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设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如果0,则为增函数;如果0,则为减函数.

常数的判定方法;

如果函数在区间内恒有=0,则为常数.

零点定理 

零点定理:设函数在闭区间上连续,且.那么在开区间内至少有函数的一个零点,即至少有一点)使.

注:fx)递增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如上并不是都有,有一个点例外即x=0fx) = 0,同样fx)递减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fx在某区间内有限个点处为零,在其余各点均为正(或负),那么fx)在该区间上仍旧是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的.

6极值的判别方法:(极值是在附近所有的点,都有,则是函数的极大值,极小值同理)

当函数在点处连续时,

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大值;

如果在附近的左侧0,右侧0,那么是极小值.

也就是说是极值点的充分条件是点两侧导数异号,而不是=0. 此外,函数不可导的点也可能是函数的极值点. 当然,极值是一个局部概念,极值点的大小关系是不确定的,即有可能极大值比极小值小(函数在某一点附近的点不同).

: 若点是可导函数的极值点,则=0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对于可导函数,其一点是极值点的必要条件是若函数在该点可导,则导数值为零.

例如:函数使=0,但不是极值点.

例如:函数,在点处不可导,但点是函数的极小值点.

8. 极值与最值的区别:极值是在局部对函数值进行比较,最值是在整体区间上对函数值进行比较.

注:函数的极值点一定有意义.

9. 几种常见的函数导数:

I.为常数)                      

)                   

II                            

                              

复数

1. 复数的单位为i,它的平方等于-1,即.

常用的结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