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为何不喜欢子路?

 秋风清水斋 2013-06-21

可怜的子路  

郑州74中   马思源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子路当时经常陪伴孔子左右,是三个较为出色的学生之一。可子路极少得到表扬,孔子对他褒扬少之又少,而那批评却随处可见。对于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来说,似乎有点让人不解。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据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尸子》说)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这段来自百度百科的关于子路的注解似乎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证据,为孔子对子路的苛刻做出一些强有力的诠释。

老师孔子有个美好而执着的理想,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君子是孔子教育的理想去处,是作为教育家的孔子的传道的首要任务。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君子,首先要成就“仁”,“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在《子路篇》中,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刚、毅、木、讷,近仁。”刚,刚强正直;毅,果决有毅力;木,诚实本分;讷指老师推崇的“讷于言而敏于行”,把不善言语而行动力强视为美德。

可子路似乎有很多地方和这个背离。其一,远“木”。连小学生都会背诵的那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篇》)的话就是孔子批评教育子路的,那语气应是很严厉的。大概是课堂上子路说错了话,授人不诚实,因此受到责备,甚至被责备了几千年。

其二,远“讷”。在课堂上要让子路“讷”那是很难的,在〈〈先进篇〉〉子路公西华等人侍坐于孔子,老师温和的引导学生畅谈志向。直到如今我们还能经常看到的一个场面就是大家需要互相谦让,一番客气互让后,再按照身份地位的顺序发言。可子路意识里似乎没有这些规矩,在大家还都没有反应过来时,子路就“率而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其结果可想而知,“夫子哂之”。这个“哂”是非常不客气的一个行为,可谁叫你不谦虚礼让的?

其三,子路虽然缺乏“木讷”之性,但他“刚毅”,可他的刚毅却不是孔老师欣赏的。两千年后读之还觉尴尬的一次谈话是这样进行的。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论语·公冶长第五》)孔老师说,我的道在这里行不通,打算乘木筏到海外去,跟我的恐怕只有子路一人吧!子路听了乐不可支,总算老师赏识我了!可他的手舞足蹈还没有蹈起来时,孔老师的一盆凉水兜头浇来:懦弱的人,害怕涉足险境,可由不是,他反而以能够随我一道面对险境而喜悦,这样的勇武孔老师我都比不上。但是我能是出海避世的人吗?由却把我的牢骚当真,这说明他只知道勇往直前,而不会审时度势,做决定不经过大脑呀。在你落魄到心灰意冷的时候,一个人肯忠心耿耿追随你漂洋过海,做你最忠实的保镖,这些在孔老师看来都还不够。孔老师认为,不能审时度势的勇其实是自寻死路,“过犹不及”,不合乎“仁”的精神,自然会受到奚落。

让我在早春的小冷深夜依然汗涔涔的一次最为绝情的回答是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孔子对颜渊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这是极度赞美颜渊的话:有能任用我的,我就把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推行于世;不能任用我时,就将这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藏之于身。只有我与你能做到这样啊!按理说,这个时候子路不该插话,可子路偏偏忍不住。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如果您统帅三军,将跟谁在一起?子路多么希望老师能够看上自己一眼,温和的说,你可以。可是孔老师却冷冷地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老师说,那些空手与虎搏斗,赤足想走过河的所谓的勇者我是不与他们合作的,我合作的人一定是事先评估风险,有计划去实现目标的人。

子路莽撞,哪里就到了“暴虎冯河”的地步?孔老师曾在六十多岁时评价他也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子路被老师这样奚落也难怪,这个子路做到先思再言太难了。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在师道尊严盛行的孔老师的学校,老师享受惯了一片称颂,可在这时时恭敬声声里竟然有那么不和谐的一声:你子路竟敢说老师迂腐!你有想法能不能藏着点?看到结局了吧,怪不得孔老师要说你粗野呢!

在子路的心里,大概是人人平等的意思,所以他才敢和老师在平等的人格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子路多么坦荡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个也是孔老师的话,可这个时候孔老师忘记了这句话,完全忽视了这个真君子子路。读《论语》,越读越爱子路,勇猛过人,忠心不贰,不阿不谀,近乎可爱得完美。可是孔老师不喜欢,我时时能穿过纸背看到子路的窘态,甚至于因为有一次孔老师评价他“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而导致门人不敬子路。老师说由你这瑟鼓得,哪里像我的学生!门人争相对他白眼。

因为孔老师喜欢自己制定的近乎“仁”的君子,所以老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全都塑造成“仁”的典范,且美其名曰“教育”。

透过几千年的历史光影,我似乎依然可以看到老师诲人不倦的塑造学生的身影。那个“塑造”的教育传统鬼魅一样影响着中国的教师和中国的教育,甚至他们一个个被推上圣坛,有滋有味的享受人们祭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