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赏石文化

 昵称3474755 2013-06-22

  赏石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不是哪一门学科可以单独概括的。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现货对象的活动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据《阔子》载:“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

鈥溋⑻宓幕,无声的诗鈥濃斏褪幕

  东方赏石文化比较注重人文内涵和哲理,有比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观赏主体(自然石种、天然石形)往往丰富多彩,甚至可随心所欲、因人而异;而西方赏石文化则比较注重科学和历史的内涵,有比较直观、明确和科学的理念,其观赏主体常以各种动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矿物晶体与标本为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东方赏石文化实际上是东方民族传统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价值现)在现赏石领域中的反映与延伸;而西方赏石文化则主要是某些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在具观赏价值的自然物(石头)方面的展示和印证。

  但在欣赏方面,我们通常更多的是借用美术的理论来指导赏石实践。画面石是赏石中的一个很大的部分,在这类赏石中包括山水风景、花鸟小品、人物动物等。一幅好画会使我们如临其境,情景交融,愉悦身心,启迪心智。我们在欣赏一件好的画面石时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鈥溋⑻宓幕,无声的诗鈥濃斏褪幕

  当然欣赏石头与欣赏绘画不一样,画是由画家根据特定的情节,通过布局、描绘、赋色按照一定的法度来创作的。如果说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一些被动的话,那么在欣赏石头时我们就主动的多了,因为石头是大自然的无意识“作品”,虽然它含着丰富的内容,但在我们没有发现,没有命名前,它只是一块石头。只有我们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发现了它,解读了它并经过命名、配座之后,这块石头才有了生命,它才有了收藏、欣赏的价值,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对我们欣赏石头是有帮助的。同一块石头,因为我们的每个人的阅历、知识、趣味不同,可能解读的结果也不一样。赏石的乐趣也在这里,每个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发现美、欣赏艺术的满足。

鈥溋⑻宓幕,无声的诗鈥濃斏褪幕

  无论是一幅好画,还是一件好石头,都是要有意境的。有意境的东西才能打动观赏者内心的情感。谢赫(南齐画家)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的序言中提到“画有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基本法则,一千多年来一直被沿用。其中的第一条就是 “气韵生动”。所谓气韵生动,在绘画上指有动人的形象,巧妙的结构,画作能给人以完美而具体的生活感受,也就是有了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意与境的有机结合,题材与感情的和谐统一或者说是景对心的刺激和心对景的感受。面对一件风景石,欣赏者能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犹如同在此景中游览、行走一般。从而达到情与景交融,虚与实结合,也就是有了意境。一块黑色的石上有一只小鸟孤独地落在一个树枝上,会让人联想到孤独、寂寞、怜悯、爱怜等等,这个画面就有了意境。意境没有一个固定的形式,是因人而产生的,比如看到一件画面石的图案正好和自己喜欢的一幅画相似,那么这件赏石也就赢得你的欢心;这图案和你生活过的地方一样,也就能引起你内心的呼应。一件好的赏石,一定要有意境,这说起来很抽象,它是我们对生活、事务的感受,在欣赏美石时产生的一种共鸣。

鈥溋⑻宓幕,无声的诗鈥濃斏褪幕

  欣赏石头与欣赏绘画一样,必须有生活的感受才能读懂画中的精髓。比如我们小时候生活的地方有一棵大树,并在那里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有一个类似的画面石,必然会引发我们内心的亲切感,这就是生活的积累。石涛讲要“搜尽奇峰打草稿。”文同也讲“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胸中有竹,眼中才有竹,手中才能画出竹。否则竹是什么样都不知道,如何能画出竹来。有时在河边拾石,会发现别人扔了不错的风景石,为什么这样,就是一些刚学着捡石的朋友只认象人象动物的画面,而把风景图案不注意。原因就是因为他胸中无“竹”,没有风景画面的印象,古人对画家有“传移模写”的要求,就是要画家通过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学习掌握绘画技法和技巧,同时也要求画家多写生,积累生活素材,为创作打基础。作为赏石活动,我们不需要临摹、写生,但应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多看一些风景,欣赏一些艺术摄影,了解一些绘画知识。至少可以在电视上欣赏到国内外的美丽风光、风土人情等画面。直接间接的多积累一些图案。只要脑子里有了丰富的图像,才能在欣赏画面石时游刃有余,灵活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