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大戏---过年杂忆之二

 守拙持愚 2013-06-22
 初一早晨,吃过元宵,孩子们挨家跑一圈,弄些瓜子花生和糖果,路边放几个二踢脚或零星挂鞭,过年的气氛就在堆上弥漫开来。
         午饭后,大人孩子就成群结队地向公社而去,到那里看大戏。
         戏台似乎在老街的西边,就是公社医院的东边,就着老街土堆搭建而成。说是戏台,其实就是挖了个土台子,铺上木板,拉上布幕,演员在后台更衣,两边也有帘子,前台也是布幕。
         台子下前几排有长板凳,全是钉在一起的,防止被人拿回家,后面就是观众从自己家带来的板凳。
         开戏前,孩子们好奇,在台上跑来跑去,要钻到后台是不可能的,两边都有手持大刀的人把守。开场前,照例是锣鼓家伙咚咚咚锵锵锵,一阵接一阵,气氛渲染得一里外就能听到。
         终于,大戏开始,报幕员走到前台幕布前,宣布第一场上场的大队。
         那时,各大队都有宣传队,都有自己的编创演队伍,每年过年的大戏,就是各大队的汇报表演。表演分两种,一是规定动作,如大家都表演一样的折子戏,17个大队依次表演;一是表演自编自创的节目。这有点类似奥运会体操和跳水。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看懂了体操比赛规则,我心想这不和我们公社过去的规则一样吗?
         对我们孩子而言,喜欢的是自编自演的节目,对规定表演的节目不甘兴趣,但也没什么其它可以有兴趣的东西可看,只能将就着,大人们也只是些稍老的人,聊胜于无吧。
         前一天就是同样的折子戏,表演较多的是《沙家浜》里的“智斗”,也有《红灯记》里的“痛说革命家史”和《智取威虎山》里的“打虎上山”等。
         演出从下午大约两点开始,到五点结束,还有一年挑灯夜战,汽油灯把场子照得雪亮,人物扮相也好看。
       看折子戏,我们当然没有专家的水准,演员都是社员,谈不上什么水平,我们看的主要是和电影里的像不像,或者哪个演员好看。就这样,每个大队轮流上,一个接一个,我们就在心里打分。那时,似乎靠运河边几个大队的水平高些,特别是泾河大队的,女演员也漂亮些。当时不甚理解,那里离公社远,怎么看上去比公社这边洋气些?好多年后读了金矿老师的文章才知道,因为过去水路运输的原因,运河沿岸经济相对发达些,人眼界也开阔,着装上、打扮上就洋气些。后来,我们读高中,东边的女生也比我们西边的女生漂亮、洋气。
        自编自演的节目,主要是结合当时的形势,由各大队的笔杆子编剧,如70年前后,就是“一打三反”运动,74年前后就是批林批孔,还有什么学习小靳庄、评《水浒》等,这些笔杆子,主要是下放的知青和中小学校老师。自编的曲艺节目相声,三句半,其它就是歌舞表演。由于是用当地土话表演,演员也都是社员,大家听来很亲切,爆笑声一阵接一阵。
         到初五时,各类戏表演差不多了,公社会根据表演的情况,或抽调一个大队的节目,或组织各大队力量,代表公社参加县里的汇演。我们队里当时也有女一个演员,表演不错,还和其他演员代表公社到县里汇演、到水利工地巡回表演 。 09年清明,我们回南闸给外公扫墓,到队里转转,还看到那位女演员,你不要说,几十年过去,人家还真不怎么见老。
     80年,公社解散,听说以后再也没搞过什么表演了,大家过年都去打麻将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