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志与史的区别

 西湖三少 2013-06-25
 

方志和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方志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历史书的巨大影响,清代方志家章学诚说“志乃史体”,方志是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史遍天下之大,志则录一邑之小”。把史和志对立起来看是不对的。那么史与志,或史体与志体的特点及区别是什么,这是关系着志书的体例问题,需要弄清楚的。根据当代董一博同志的意见,史和志有如下的特点和区别:

1、编写方法形式不同

史体,主要记述历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论述是史书的主体。在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许多论述的事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开头第一句便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在这个句子里便用了一个“良”字,这便把廉颇这个人物先作了肯定的评论,这是为下文论述廉颇与蔺相如两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埋下了伏笔,以便于故事情节的展开,这就是史体。而志体在写人物志时,可不要先把人物写上“伟大”、“优秀”等按语,而只是把人物的具体事迹写出来,为社会为人民做了哪些贡献,或者做了哪些不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事情,这就叫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就叫志体。志体,有时也追溯过去,它主要的是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

2、主体门类广狭不同

史体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

志体重在资料收集,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各个门类,各种重要资料,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3、内容详略不同

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就以“大事记”而论,史和志都是“要事不漏”和“新事不丢”,但史则常因论述之需要或与该史有关,影响大且久者而记,而志则按志的范围影响大且久者,或为其本专业的要事,不记则缺,记则有补者而记。凡事物第一次出现,对国计民生有影响者,史可不需记而志则必记。

4、成书方法不同

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因此,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志》,班固的《汉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近代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都是一人或数人写成的。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

还有,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譬如《元史》是明朝宋濂等人写的。《明史》是清朝康熙年间张廷玉、王鸿绪、张玉书等人写的。在清朝乾隆年间所编的《二十四史》,上起黄帝,下至《明史》,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史书。但就没有当朝的清史。《清史稿》是民国三年至十六年时由赵尔巽主编的。民国史呢,也不是国民党统治大陆的时候写的,而是我们近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写的,主要的原因是史是有评论的。在封建统治时期,史官是不敢对当朝的统治者发表评论的,文字狱的惨祸是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最惨痛的遭遇,轻则杀身,重则诛族。而志则是当代人写的,只记述不评论,便可无此诫忌。当然,我们现在的修志工作,是光荣而伟大的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建设,必须对党、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