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研究

 话说木头 2013-06-25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亟待解决。一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二是如何把新课程标准落实在教学实践中;三是如何能让学生真正地想学、会学、学好。解决这些问题,核心是要重点解决好教学问题,解决好教学模式问题。因为没有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没有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就从解决教学模式入手。

经过探索,我们设计出了“一四三教学模式”,经过实践,在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内容概括如下。

一、“一四三教学模式”的内涵。

“一四三教学模式”是根据新课程精神,结合现代教育思想设计的一个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模式。“一”是树立一种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的理念。教学不管用什么模式,最终的目标是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既是教学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终点,这是教学规律所决定的。所以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四”是四个活动。落实新课程标准要经过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一是自主探究;二是互动合作;三是实践运用;四是反思创新。这四个活动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过程。“三”是三种效果。通过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要取得三种效果。一是想学,乐于学习;二是会学,通过学会达到会学;三是学好,学生要发展好。这是我们的这个教学模式研究要达到的目标。

二、关于“一四三教学模式”的相关论述

(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

以新课程标准为核心,是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突出以下三点。

1、要转变教学方式。

落实新课程标准,关键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围绕教师的“教”转,教师教的过程是一个传授过程,学生学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这种方式是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首先要改变一个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环境,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去探究、质疑、研究、调查、检验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授者,更是指导者、合作者,并且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收者,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渠道来获取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还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经验的取得,要求学生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落实新课程标准时,应注意以下转变:

(1)、要把课堂的封闭学习转变成开放学习,让教师和学生从单一的教与学的方式转变成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多元化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成主动发现学习,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实践,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如何去获取知识。

(2)、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担任着主导者的作用,也担负着学生的向导。同时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刻意去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由独立学习转变成整体协作。学习着重体现了团队协作精神,要求各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能力,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关键就是要实现这个转变。

2、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要把尊重人、关心人、教育人贯穿在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塑造人,在教育活动中,人无疑处在中心位置。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教育不再是外在地培养人的某一种价值观或培养一种生存技能的手段。教育的目标是伴随人的成长而不断增强人的成就感、自我满足感和自我实现感。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使教育管理、教学活动、教育内容都要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注,把维护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教育环境、教育制度和教育体制应当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发挥,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思想的培养迈向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丰富的道德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追求高尚、追求美好。与传统功利主义、技术主义、道德教化的教育观不同,以人为本教育的核心在于对人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民主和个性化的品质追求,最广泛地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摒弃“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传统观念。“以知识为本”是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体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是忽视教育对象、目中无人的教育。“以技术为本”的教育,是重规模数量、重硬件建设,而轻视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的教育,导致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贫乏,是“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知识和技术都是人类创造并为人所用的,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手段,而不能成为目的。以人为本并不否定知识和技术在当代社会和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但更强调从人的发展出发,科学地利用和发展当代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使知识和技术造福于人类。

3、要注重学习过程。

现代教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方式。而是强调教学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新课改特别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前上课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教师做表演式的讲授、提问、示范,有条不紊地安排一节课教学程序,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学生如何学论及很少,因而是一种由教师和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这种单向交流模式不能体现教学活动的复杂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现代教学认为,多向交流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如果教学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那么教学过程就不再是简单的传输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参与过程。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面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到教学预定的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多边互动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为根本,要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人作用结合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现代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是否都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四个活动。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学生先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并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和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编写好学习报告。

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贯彻先学后教原则的一个关键环节。让学生先学,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学习的自身价值,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还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会更有效地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更有效地发展自己。学会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核心目标。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相比,学会学习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当代的文盲不是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首先要解决会学习的问题。要学会学习,就必须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学习,没有独立的学习谈不上会学习。传统教育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自主地去探究学习,知识是老师教给的,离开老师的教就不知道怎么学。新课程内容的学习,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按照课程教材编写程序,让学生先自学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探究学习水平和能力是不一致的,在学习效果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教师不能一刀切,尤其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况不同地对待。一个目标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在学,都想学,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在学习中有提高,在学习中有快乐。

2、互动合作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把学习的过程,学到的知识,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的情感和学习的结果展现出来,互相交流。

交流是互动合作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在交流活动中,学生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等,给机会让学生自己来展示。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给学生以点拔,指导和帮助。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才是有效的,如果教师代替学生完成学习,学生就会产生依赖性和惰性。尤其要注意的是,在这个环节上教师不能太强势,让学生觉得只有教师的认识与理解才是正确的。在这个问题上可能有很多老师不认可这点,认为如果学生不认为老师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老师在学习中的权威性在哪里呢?学生凭什么来认可你这个老师呢?如果有这样认识的话,我们认为,这是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进入新课程的角色,新课程学习的核心是学生学,老师导,不再是教。如果学生在学习中仍然在等老师的结论,不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精神就没有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受到了压抑,这是用旧的模式来教新的课程,是不符合新课程精神的。

交流是一种互动,交流是一种合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要活动,教师要活动,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学习的活动,教师活动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活动各有侧重,这是互动。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状态,不同的表现,这是客观存在,是正常的。相互表现自己的状态,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都能给与指导和帮助,就是合作。互动好,合作好,是促进学生学好的良好状态。

互动合作的结果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有所发展。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教师在帮助指导学生学习上要接受这个现实,允许这种现象的存在,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实施因材施教。

3、实践运用

通过互动合作,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新的收获,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一种需要,一种实践运用的需要。把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过程与方法,体验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热情,运用在实践中去,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实践运用过程。

实践运用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难度较大的活动。其难度在问题与所学关系的复杂性上,一是问题要恰是运用所学解决的问题;二是运用所学要解决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和综合性;三是要立足生活,立足生产劳动,立足于科学研究。只有这样,所学才有所用,学以致用,以用助学,学用结合,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实践运用的形式,以书面形式为主,但不能仅局限书面。生活中、生产劳动中、科学研究中的问题是鲜活的,只会解决书本问题,不是新课程精神的目标,解决书本问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过程,最终的目标是要去解决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问题,这才是新课程精神的最终目标。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会进一步理解体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意义;会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会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发展上的一个飞跃。

4、反思创新。

把学过用过知识与技能,经历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体验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收获进行回忆,并与已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比较,从所学和已学的比较中发现差异,发现规律,从中产生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是反思。把反思产生的新认识、新发现进行整理、验证、应用,对所学再产生的新认识,新发现,就是创新。反思是创新的基础,通过反思才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创新是反思的动力,创新促进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互为因果。

如何进行反思呢?

一般说来,学习完一部分内容或做完一部分练习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学习了什么?怎样做出来的?想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想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遇到问题或发生错误,更要进行反思: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错的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问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等,“吃一堑,长一智”,从错误中接受教训,同样也是不断完善学生的好途径。

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创新,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氛围、创新舞台、创新训练是创新活动的三个平台。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创新不仅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而且是一种需要创新技能的实践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创新学习达建好创新的舞台,能学生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去创新。有了创新的氛围和创新的舞台还不够,还需要在学习内容中增加一些有关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人发展的需要。教学中组织好反思创新活动,对培养创新性要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三种效果。

要学生想学、会学、学好是“一四三教学模式”追求和要达到三种效果。

1、想学。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重要、易学、有用、有挑战性、能参与 、有收获,是学生想学的重要因素。

学习是人一生的活动。青少年时期,学习是主要的生活,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才能升学,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尤其是进入社会后,就业、务工、竞选、任职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的门槛也是越来越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本领恐慌处处显现。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一个人如果不学习、不探索,就跟不上新形势,思想就要落后蜕化,精神就要窒息。

在社会前进的征途上,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未知,是一种诱惑,一种智慧的挑战、人格的挑战。只有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才能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要自立于这个社会之上,就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必要的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整个知识体系呈“T”字型展开,其中横向表示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包容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工作、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需要;纵向表示要具备相当的精深度,在专业上深刻透彻,以满足更深层次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本行业、本部门的通才,做某些方面的专才,具有专与博的兼容性。

著名作家王蒙对学习有过精妙独到的论述,他说: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本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也是学会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健康的心理活动模式的结果。人生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选择,当你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去学习,用学习和思想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痛苦,启迪你的智慧,寻找你的答案。学习归根结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的抉择。通过学习,你将避免冲动,避免极端,避免刚愎自用,避免出尔反尔,避免无所事事,避免精神空虚,避免消极悲观,更避免暴跳如雷和怨天尤人。在你受到误解,受到打击,受到歪曲,受到封杀而你一时又没办法改变你的处境的时候,你要学习,只有学习人才能够摆脱困境。

学习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追求。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从理论的论证里可以找出自己的经历与见闻的脉络,可以拨开思想认识上的迷雾;从一道数学公式里可以设想到先行智者们严密的思维逻辑和追根溯源、反复验证、达到颠扑不破的境地的过程与乐趣。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是一种探秘,学习就如破案,自然界与人生的秘密隐藏得扑朔迷离,不容易一时侦破。而当我们从自然、历史、社会、人生中发现了它们隐蔽的真情,从前人成果中了解了这种真情,将会像破了一个大案一样地充满欣喜而欲罢不能。学习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建设,从挖地基做起,直到矗立起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成就了一片又一片风景。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它扩大着我们精神的空间与容积。学习还是一种对于有限生命的挑战,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宇宙和时间。学习是一种坚持、一种固守、一种节操、一种免疫功能。

学习重要,学习有意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坚持学习的人不多,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特别是中学生中有很多不想学习。纠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学校的教学问题,不能说不是主要的原因。教学中体现让学生想学的因素太少,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想学习呢?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在学习中要让学生感觉易学、有用、有挑战性、能参与、有收获是重要的因素。

学生为什么不想学?“难”,难度大,超过了学生自身的学力,学不会,措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用不上”,所学除在考试中有用外,在生活中找不到有何用,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意义的正确认识;缺乏挑战性,教学要求单一,缺乏多面性、层次性,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学习收获甚微,找不到成就感;等等,都是主要抑制学生想学的因素。在教学中,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改进。

(1)、化解难度。把学生学起来感觉难的问题进行化解。分析学生感觉难的问题,不外乎知识深、思路窄、意志弱三个方面,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知识深,要给学生补充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平台;思路窄,要帮助学生开拓思路;尤其是在意志上的问题,学生感到难的,事实上并不难,只是学生主观地觉得难,是心理问题,所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2)、感受有用。学习要与生活结合,与生产劳动、科学实验结合,从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所学就在身边,学了就有用,学了就能用。

(3)、有挑战性。挑战性是有选择的,与自己挑战、与同伴挑战、与科学挑战。与自己挑战是基础,要让学生经常觉得自己在进步,自己战胜了自己;与同伴挑战是智慧,从同伴的进步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优胜;与科学挑战是勇气,学习不局限于书本,要超越书本。不同的挑战有不同的趣味,是提高学生情趣的主要手段。

(4)、能参与。参与是兴趣源泉,没有参与就没有兴趣,学生在参与中表现,参与中挑战,参与中收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热情的学习状态和积极主动地学习。

(5)、有收获。收获是最好的学习动力,不断地获得,学生就会有旺盛的精力,乐此不疲地去学习,去收获更多的收获。

2、会学:学会是一种状态,会学又是一种状态,学会解决知道的问题,会学解决怎样知道的问题,学会不一定会学,会学一定会学会。所以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这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的学习理念,是对学习的一种新的高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让学生会学,要从会自主探究、会与人交流合作、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和会获取新的知识等方面来落实。

(1)、会自主探究。会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首要问题。如何搜集获取信息?如何整理处信息?这是要求学生必须要学会的。要让学生会从教材中获取信息,会从参考资料、网络信息中获取信息,会从生活、生产、科学研究中获取信息,并会加以整理与处理,这是我们要达到的首要的一个目标。因此,要要求学生做到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着力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会与人交流合作。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倡导的学习方式。尤其是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最主要的方式。在目标导向的前提下,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同伴之间合作互动,共同达成目标,是合作学习的主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1)、学生要积极互赖。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2)、要面对面的促进和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被此学习,以达成功。(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学生必须学会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问题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都不能脱离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首要的就是要选择好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一要富有趣味性。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将问题融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以此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学习中。二要体现生活性。解决问题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学习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材上的内容有机地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抽象成问题,以情境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此启迪学生思维,消除学生的陌生感和神秘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三要具有挑战性。情境中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易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也不易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绪状态,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完成为佳。四要有教育性。每一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任务。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将育人因素置于其中,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五要体现时代性。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的信息,智力发展状态已呈现在很大的时空中,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就必须真正被赋予一种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吸引孩子,才能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以国家、民族的振兴为己任。六 要体现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和自由发挥的机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促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完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是第一阶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分析问题是第二阶段,明确问题的性质,确定问题的结果与条件之间的关系。第三阶段是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这个方案不一定能解决问题。第四个阶段是验证,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假定方案实施,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正确,同时问题也得到解决;二是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按假设进行推论,如果能合乎逻辑地论证预期成果,就算问题初步解决。特别是在假设方案一时还不能立即实施时,必须采用后一种检验。但必须指出,即使后一种检验证明假设正确,问题的真正解决仍有待实践结果才能证实。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假设再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4)、会获取新的知识。

获取新的知识主要有四种途径。第一是体验,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方法主要是尝试,尝试变换环境,用心观察;尝试不同的工作;尝试新的做法;尝试与不同特点的人打交道;尝试挫折;尝试预测等。通过尝试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智慧。第二是交流,人的很多知识来自于别人的教导、分享和指点。规划获取知识的人际网络;建立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和指点的双赢条件;具备从别人那里获取知识和指点的良好心态:虚心、诚心、童心、用心;掌握交流的技巧等来获取知识。第三是解读,人类大量的知识记载在各种媒介(文献、书籍、杂志、平面的立体的媒体等)中。这些媒介是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事件和规律等知识的记录,是人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就要丰富自己获取知识的媒介。要建立知识来源的媒介,采用合适的解读方法,以取得新的知识。第四是反思。人的很多知识是基于对过去所发生、经历的、了解的事情或案例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归纳和反思而得到的。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就要建立科学的反思习惯和方法,要形成总结和反思的习惯;反思前要重视记录和收集信息;反思时要采用全面的信息;要有理性、冷静、中正、客观的反思态度。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形象地表述反思得出的知识;沟通分享;敢于将总结反思得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不断改进等,都能获得新的知识,是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能力有效的途径。。

3、学好:

学的好不好,怎么评价,用什么标准来作评价?这是我们要必须研究回答的一个问题。

学习好与不好要看学生的发展,学生是不是全面的发展,个性的发展。

学生是独立的、发展的、有尊严的人,学生的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全面和谐地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是新课程标准在学生全面发展上的体现。

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首先,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形成正确学习方法的媒质;也是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载体;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条件。

其次,过程与方法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桥梁与中介。通过实现“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学生既可着眼于知识与技能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又可学会如何去获得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方法;既可落实知识与技能,牢固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可孕育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方法,逐步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它对前两个目标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新课程三维目标之间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三维目标的实现,既不能离开知识与能力开展“空对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也不能脱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而是要以知识为载体,以过程与方法为桥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始终的整合实现的过程。

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都一个模式地发展,一个水平的发展,那是不现实的,学生的发展还应该是个性的发展。学生个性地发展就是要尊重学生自身的特点,尊重学生的自身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自身的选择,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方面,需要的方面去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个性的发展的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一要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客观性,有的放矢地实行因材施教。二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与特长。三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四要给学生留下适当的“空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和开放的环境。

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学生“学好”的标准。

三、落实。

要落实好“一四三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上要进行如下改革。

1、要认真地学习和理解新课程精神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精神与新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新课程精神、新课程标准一定要学习好理解好。要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与交流。这是落实模式的关键。

2、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按照模式的精神,学生要有自主探究要有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间;学生在互动合作,要有互动合作的机会和时间,要有实践运用的机会和时间;要有反思创新的机会的时间等,机会和时间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课时安排上,要有自主探究课、互动合作课、实践运用课与反思创新课四种,

3、要经常进行反思。一要反思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二要反思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反思,使模式更成熟,更切合新课程精神与新课程标准,更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四、保障。

1、成立领导小组,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校级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课改领导小组。由教务处、教科室,主管该项活动的具体实施,加强组织领导,召开专题大会,研究部署工作。二是制定“一四三教学模式”落实制度,修订《教学评价标准》等相关条例,保证将课改落到实处。三是改革成果评价办法,激发教师投入课改的积极性。

2、增加经费投入。

以现有多媒体设施为基础,进一步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激励教师强化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课堂效益,真正实现“增效减负”。另外,学校积极加强校际联谊活动,增加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加快更新教师理念。

3、加大集体备课力度,确保高效和谐课堂实施。

我校在集体备课过程中以“三案定教”的形式开展工作。在学科组长的组织下,教师通过自主合作,形成教学设计的课堂准备过程。“三案”包括“分工备案”、“集体定案”、“个性补案”。“三案定教”积极关注教师个人研究教材的深度、教师之间交流的广度、三案之间递进的梯度,推进教案质量的整体提升。

4、继续落实“半日教研制”。

每周安排半天活动,按时组织活动,保证教研时间,按计划严格组织。做到“一有三定六突出”保证教研活动的实效。(一有:有计划,三定:定时间、定中心发言人、定主持人,六突出:突出研究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突出研究内容对课堂教学的促进、突出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突出教学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的促进,突出教学研究对教学质量的促进、突出研究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促进。

5、搭建教师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学校将有计划有步骤的举办系列性“教师成长论坛”。一是召开课改经验交流会。二是开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征文活动。三是优秀论文、教案设计评选等。四是定期开展优质课评选。五是开展“拜师带徒”和“青年教师入门达标”等活动。

一个好的教学模式,不在于在形式上有多少花样,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切合学生学习,能不能促进学生好的发展。我们的“一四三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虽然是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是根据新课程精神和新课程标准而设计和实践的,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考虑的都比较全面,经过实践也取得了好的效果,但是,仍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实践,在探究中发现,在实践改进。我们的追求是,要我们的教学模式不落后于时代,能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惧进。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 意见》的实施意见》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5、《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新教育:为学习服务》,陈建翔 王松涛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