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情方成文

 心音 2013-06-25

有情方成文

                        ----作文教学一得

 

 高中阶段,学生作文训练的目标变化了,由初中的要求通顺、生动、能表达一定思想变为有独立思考意识,由表达第一变为立意第一,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否在生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成为作文成败的关键。

      高一年级,学生进入高中适应期,生活上有巨大落差,由初中的依附型生活进入高中住校后的独立型生活,学生会有情感上的巨大波澜。高一新生刚进入新的学校,会对校园的一切产生好奇感。这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极好时机。让真情迸发于字里行间,作文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希望。

为此,作文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做起:

     首先,开展课堂背诵经典活动,增添积累,在参与中丰富情感。这样做,不仅能积累作文材料,更重要的,让学生在背诵中品尝胜利的硕果,哪怕是失败的苦涩也行。让这种小小的成败体验,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浸润,渗透,体悟,让学生加深对人生的理解。人生大的目标的奋斗过程不也是这样的吗?小细节,大波澜,可以提升对生活的敏感度。

 其次,利用校园活动激发情感。学生的心灵,最是敏感和灵动的。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是学生激起情感波澜。如某校曾邀请河北残疾人歌舞团演出。“牵手观音”“雄鹰展翅”的雄健舞姿,用脚写字的感人场景,深深地震动了学子的心。石激千重浪,学生心有出动,由“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这种境界会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大大提升。一线亮光,在夜里呈现;一滴雨露,在枯旱中闪现;一声春雷,在心中震颤;一缕清乐,在耳边回荡。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教学的良好契机与途径。

     第三,从生活中寻找信息,增强心灵敏感度。生活是作文的母亲。号召学生看报纸,看新闻调查、新闻周刊之类的电视节目,这些地方有感动源,激动源,自豪源等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温暖、刺痛学生因生活过于安定而略显麻木的心灵。

     可敬的农村妇女林素贞,奉养了六位孤寡老人。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没有掌声和鲜花,没有金钱和名誉。她奉养的老人在温暖中离世,一位又一位。这样的素材,在曾经照顾过病人、老人的人看来,足以感动得热泪横流了,而对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心灵麻木的人来说,就会感觉琐碎而平常。

 曾有学生说,有文采,挺华美的文章自己已经似乎能写,但对感动中国之类的事没有兴趣,觉得那千篇一律的赞誉,令人发腻,没有什么意思,写作文的过程,不是一种享受,就好像挤牙膏一样痛苦。这反映了不少学子的写作心态。但这并不奇怪。这是提升作文水平的必经阶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精神领域的成长。若带上有色眼镜去看先进事迹,那就看得变了味。转变理念,潜心体会,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拥抱社会,拥抱自然,去挖掘作文的源泉,一定可以写出好文章。

第四,多进行情感激发方面的书面训练。有序坚持较长时间,会有好的效果。如场面系列训练:晚会的场景,送别的场面,聊天的情景等;人物心理系列训练:喜出望外,愤怒,高兴,悲伤,愁闷情绪等等。曾触动自己的景观的系列训练,如院落一角、阳台远景、花园奇葩、旅游美景等等,先练习文段,最后成章。

文思如泉涌,有情方成文。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进行生命体验并加以表达的过程。只有抓学生心灵感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在喜怒哀乐中提升人生感悟,勤于训练,才能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物,感情真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