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与静坐

 游神2005 2013-06-29



——摘自《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

       谈及静坐,人人都知其有益,小则可以养身,大则可入修士之门。但静坐至相当程度后,则内部必须静中求动,并非只静不动,这与太极拳的动中求静,意味相似。所以太极拳练到相当程度后,内部静中亦须求动,二者同出一辙,没什么差别。而且,太极拳呼吸的升降,全为先天之气的运用,与静坐金丹的秘诀相合。

        有人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修道之士,因久坐而防止血脉呆滞,才于静坐之余,藉此作为运动,并补助内气,诚非虚语。所以修道者常常强调先修身。修身有所谓乘修法。乘即成,上乘即大成,下乘即小成,中乘即诚之者成。法分三而成则一。文修于内,武修于外。体育(锻炼精气神)为内,武事(练习拳术)是外。修习者能内外表里集大成者,是上乘;或由体育之文而得武事之武,或由武而得文,是中乘;如只知体育而成,或专由武事而成,是下乘。静坐乃文修之一,所以静坐与太极拳有重大关系。诗云“思无邪”,论语云“仁者静”,孟子云“不动心”,这都说明静字的重要。能静坐则心平气和,志正体直,思绪清静,推手时无论何劲,都不至于乱。心静之法,在于涵养。养者,养其胆,胆足,则气壮,胆不足,则神疲。平时动作已散漫,当局时就更迷了。至于静坐之法,假如没有真传,往往无益而有害。倘能依照练习正宗太极拳的要旨,就可免于流弊。如正身端坐,或单盘膝,或双盘膝,或通常坐法,均无不可,但都须顶悬身正(即虚领顶劲),沉肩含胸,周身松开,舌抵上腭,唇齿相合,双目微闭(即垂帘),两手以左掌之背叠于右掌心上,贴近小腹之前,轻放于腿上,然后心想既定,宽放脐腹,无我无他,一切思虑均置度外,收视反听(俗谓谨闭五贼:谨于耳,则耳不外听,而精归于肾;谨于眼,则目不外视,而魂归于肝;谨于口,则默契不谈,而神归于心;谨于鼻,则鼻不外嗅,而魄归于肺;谨于意,则用志不分,而意归于脾。精、神、魂、魄、意、心、肝、脾、肺、肾各有所归,各复其命,则天心自见,别有感觉发生。)

        静坐时间,可于晨起和临睡时各行一次,如有余暇,午后亦可加行一次,时间不拘长短,一刻钟,半小时或一小时都可。坐到佳境时,周身内外,异常舒适,口中舌下并有津液涌出,咽之甚甜,正所谓水火既济,乾坤交汞。只是初学时,四肢颇感不适,妄念也难以止息,如久而行止,自能消失。初学应记住不可行气,只以鼻作呼吸,求其自然为主。因为行气必须到相当程度才能练习,否则易生弊端。如意气上升,有脑充血,或神经错乱之患。意气下沉,有痔疮、肠疝之患。到功深后,则兼用口或只用脐轮呼吸(这种大乘功夫,非真传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