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字经》的“习礼仪”

 兴安书馆 2013-07-01

《三字经》的“习礼仪”  

2009-09-06 07:42:43|  分类: 经文幼学 |字号 订阅

 

礼仪这个事情,实际上绝对不是咱们中国人的专利。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有他们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

就拿咱们中国人来说,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民族表达方式。但是我们国家早期讲求的礼仪,是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因为我们国家几千年以来始终是奉行封建制度。由来已久,很难更改过来。这主要是由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决定的。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改得过来的。

解放以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倡导下,经过了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逐渐予以改变。改是改了。变也似乎变了一些。但是始终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文革期间一切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气势,铺天盖地而来。一夜之间似乎什么都变了。以礼义廉耻为主的的封建模式的道德观念,扫得个一干二净。

打倒一切,大破四旧的革命运动,惊天动地地铺天盖地而来。一下子一切都变了,变得咱中国人快不认得中国人了。

接连着十年动乱,封建制度意识好像是打破了。但是咱们这个东方古国的固有礼仪也就破坏殆尽了。

1976年打倒了四人帮,一切的一切要想彻底改变回来,谈何容易。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了一场拨乱反正的行动,但是十年动乱的后果,要想改变回来,就是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也是很难改变的。

今天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的新阶段。祖代的文明礼仪似乎也有了应有程度的改变和恢复。但是新的似乎正常又不太正常的新的现象又发生了。礼仪的实际意义又出现了新的解释。

一下子礼尚往来又成了一种新的风尚。送礼之风恶性膨胀。造成了腐败之风猛涨。这礼字又有了更加时髦的解释。所谓礼字就成了送礼的代名词。那么这个义字。就又成了江湖义气的代名词了。礼仪一下子变成了礼义了。你们说说,这是不是又成了一次更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像孔丘老夫子在《论语·阳货》里面说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玉帛这东西,在古代是一件十分珍贵的物件。作为贵重礼物来送的。孔子在这里就对他的学生以感叹的态度来告诫他们:千万不能把这个礼字庸俗化呀!

谈到这里,咱们不妨拿今天的世道来对比对比。做生意的给当官的送礼。下级给上级送礼,家长们给老师们送礼。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久而久之,咱们这个社会又会变成一副什么样子?谁能预料得到吗?    谈到这里我还想向那些为人父母者,似乎应该想一想如何来教导你们的下一代了。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礼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