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湿疹的病因复杂,往往是多种内、外因素同时相互作用而致病。内在因素与基因遗传有一定关系,为一种迟发性变态反应,此类人对各种致敏因子较敏感。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精
神神经因素、过度疲劳、慢性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和内分泌失调等均可产生湿疹和加重病情;外在所处生活、工作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物质刺激及食物过敏亦可诱发湿疹。中医认为,湿疹发病多为禀赋不耐,风湿热邪侵袭肌肤,或血虚有热,生风化燥,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急性者一般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为风热,而慢性湿疹多为血虚风燥。
【临床表现】
临床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急性湿疹发病较快,常对称发生。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周以及肘窝、膳窝、手、小腿、外阴和肛门周围多见。皮损多形性,同时可见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鳞屑并存。初起局部皮肤出现边界不清的水肿性红斑、瘙痒,红斑不断向四周扩展,同时出现较多的红色小丘疹,很快演变成丘疱疹。如继发感染,可成脓疱,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并有浆液或脓液渗出。瘙痒难忍,影响睡眠。一般经2-3周皮疹减退,渗液减少,结痂脱屑而趋于痊愈。亚急性湿疹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症状较为缓和,炎症有消退倾向,表现为红肿减退,渗液减少,出现鳞屑结痂,仍可见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及轻度糜烂。病程可经数周面愈或转为慢性湿疹。慢性湿疹多为急性湿疹迁延而来或一开始就表现为慢性,患部皮肤增厚,粗糙,触之较硬,苔癣化;常见抓痕,色素沉着,间有糜烂、渗液、血痂及鳞屑,阵发性痛痒,病程较长,可迁延数月或数年之久。
【辨证施灸】
急性湿疹多表现为湿热症,丘疹红肿浸淫成片,糜烂渗液,瘙痒剧烈,或伴发热,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滑;慢性湿疹多见血虚风燥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皮疹增厚粗糙脱屑,呈苔癣样变,问见抓痕血痂,色素沉着,伴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弦。
治则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养血润燥。多取阳明、太阴和督脉经穴为主。
取穴 阿是穴、大椎、曲池、神阕,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湿热证加陶道、肺俞、阴陵泉;血虚证加郄门、大都。
方义 阿是穴调和气血,祛风利湿止痒;大椎、陶道、曲池疏风清热化湿,配肺俞可疗皮肤之疮疡,配神门、郄门宁神止痒;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养血活血润燥;大都、阴陵泉清化湿热。急性期宜重灸阴陵泉、三阴交;慢性期宜重灸血海、足三里。偏温热者加合谷、水分;偏虚者加隔俞。
灸法
(1)艾炷灸:每次选3-5穴,各灸3-5壮,阿是穴可用小艾炷在皮损边缘围灸,皮损范围大者可于中心灸3-5壮,每日1次。
(2)艾炷隔蒜(或黄土)灸:每穴灸5-7壮,隔日1次。
(3)艾条熏灸:在皮损局部用艾条熏灸5-10分钟,使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每日1-2次。
(4)灯火灼灸:每次选3-5穴,各爆灼灸l下,并可沿皮损边缘自外向内,采用梅花灯火灸,每日1次。
(5)温盒灸;慢性湿疹可在皮损局部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每日1次。
(6)药蒸气熏灸:取地肤子、蛇床子各30克,白鲜皮、苦参各l 5克,川椒9克,白矾3克·加水煮沸·对准患部,用蒸气熏灸,每日1次。
(7)烟熏灸:慢性湿疹取大风子、白鲜皮各30克,五倍子15克,木香、鹤虱草各12克,苍术、黄柏、苦参、防风各10克,共研细末,甩棉纸卷成药捻,点燃烟熏皮损局部,每次15-30分钟,每日1-2次。
(8)热烘疗法:慢性湿疹取青黛膏、皮枯膏或皮脂膏涂皮损上,然后用电吹风热烘,每次15-20分钟,每日1-2次,7次为1个疗程,一般3-4个疗程可望治愈。
(9)热蜡疗法:慢性湿疹皮损局部可选用蜡布敷贴法、蜡液喷洒法和蜡饼敷贴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1O)龙胆草(或马齿苋)敷灸:急性湿疹取龙胆草或马齿苋适量,捣烂烘热敷灸患处,每日1次。
(II)复方石膏敷灸:①取煅石膏、滑石各12克,青黛6克,黄柏3克,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敷灸患处,每日1次。②取煅石膏20克,雄黄7克·冰片1克,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敷灸患处,每ai次。
(12)复方一见喜敷灸:慢性湿疹取一见喜6份,枯矾4份,黄连、雄黄各2份,冰片1份,共研细朱,用凡士林调成膏状敷灸患处,每日1次。
(13)复方密陀僧敷灸:顽固性湿疹取密陀僧、黄柏各10克,冰片、轻粉各3克,共研细末,用猪油调成膏状敷灸患处,每日1次(对轻粉过敏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