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早晚功課

 心静意定 2013-07-04

早晚功

早晚功的由:早晚功是道教的宮觀道士主要的修持形式之一。指的是課誦,功就是例行的作。早晚功就是道士每天早晚次上殿念文。早期道教有早晚功記載。南北朝,道教的宮觀道士有「常朝」,《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私》,「四三洞,可旦夕常行,所以之常朝」。常朝的核心部分是十方,同後的早晚功念咒經誥為主不同。但以天天行的形式而言,又是十分接近的。明代正《道藏》中亦早晚功籍。清代成的《道藏要》收有《清微宏》和《太上玄課經》等兩種從經名冠以「清微」可知,是清微派道士承之籍,大出於清代以前。另佛教在明代才普遍地形成朝暮課誦制度,而全真道建制仿效佛教林,因此道教的早晚功制度,推可能形成於明代的中晚期。明末清初,道教的主要宮觀普遍地以早晚功修持形式。

  早晚功容和作用:道教宮觀道士的早晚功容大致是相同的,主要是和咒等。但著所宗派的不同,所在地的差,也略有差。例如:全真派的早中有頌贊本派祖的「北五祖」、「南五祖」和「七真」。正一派的晚中有頌贊本派祖的「祖天師寶誥」和「靖天師寶誥」,茅山道院道士的晚中有「三茅真君寶誥」等等。宮觀道士的早晚功的程式大致相同,都是以「開經偈」或「香始,以「十二」和「三皈依」束。早包含三部分,一是各(如:心神咒等),二是(如:太上老君常清淨經),三是各種誥(如:玉清寶誥)。晚包含二部分,一是幾種經(如:太上洞玄靈寶十方救苦妙),二是各種誥(如:寶誥)宮觀道士日常行早晚功的目的是了修道。柳守元《清微宏》的《序》中,「金玉笈入道之寶誥乃修仙之路。得其,可以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之身。是故羽士住林,奉香火,三千里行持,十二課誦。朝夕朝,期上接夫真;夙夜輸誠,祝永綿祚」。另一目的是生,柳守元「不勤持,何以保元和」。道士作早課時,多在卯,此陽氣初升,陰氣食未血未。通會產生心平和、利的保健功效。晚課時間一般在酉,此人已疲倦,陽氣衰微,陰氣漸旺,邪氣遊蕩,通,能消除疲,平焦躁,生精力振、有益睡眠的功效。因此,柳守元:「若能矢志專誠,二六中,猛勇精,永退,在世端能出世,居自可離塵,出入虛無,逍宇宙,自由自在,無滅無生,方寸不染,一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根,世上三途之苦厄,履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禳消,祈福而福至,求不,有感皆通」。

煉氣

  煉氣的由煉氣是道教徒日常修持的重要容之一,就是以持久地鍛煉導引和呼吸,融天地之精於自身,祛除疾病,生成仙。中古代就有煉氣。南朝照的《鮑參軍集》有句,「淮南王,好生,服食煉氣讀」。淮南王者,即西漢劉(179-122)。道教生之術繼承了古代的煉氣方法。唐代高道思邈有《存神煉氣銘,如欲存身,先安神。如欲安神,須煉在身,神安悔,海充盈,心安神定,如安而不散,身存永年。宋元以後,丹之流行。修是道教徒的日常修持的主要容。煉氣則為內的第一段,即基的主要方法。

  煉氣的方法和作用:煉氣的方法,在各派丹著述中均有述,各不相同。但其要寶氣與寶氣者,即惜而不。行者,即煉氣而不停滯氣出於唐代的《太上混元真,食固精,受明玄,生道要妙,出幽入冥,上固雲門,下固根。寶氣則得道,得道則長久。神明,神明則長生。行之,則為道也。道士日常修持煉氣之目的,一是生,二是為與神明交。明代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道,「凡行持之士,必有戒行先,次以為務,先求岩谷名,草衣木食之士,開發萬法根宗,精香火,止佩一法一。苟能晨夕養氣,修持不怠,神明交格,言行慊,何患法之不之不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