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篇-何谓“顿悟”?

 求佛如求己 2013-07-04
       什么是“顿悟”?有人把顿悟称为“啊哈”现象。也许,你还记得有一回在解某个字谜,或是解一道几何题或别的什么难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突然间,你想通了:“啊哈,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顿悟。
  1917年,德国普鲁士科学院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苛勒提出了顿悟说。苛勒用动物学习行为来研究“顿悟”。他在非洲康纳雷群岛观察黑猩猩的活动,发现黑猩猩为了捕食白蚁,会用一根长长的草伸进洞里去钓白蚁,如果所用的枝条太长,它们就把端部折去,并用“手”捋去枝条叶子,而且还会带着加工好的木棍到远处去找蚁穴。这种行为表明黑猩猩已理解当前的动作与最后结果的关系。苛勒把黑猩猩关在笼子里,栏外在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放着一堆香蕉。开始,黑猩猩手舞足蹈,拚命地闹腾了一阵子,后来它安静下来,注意到栏内某处有一根棍子,它就一动不动地深思着,突然,黑猩猩领悟了棍子与栏外香蕉的关系,于是成功地用棍子取到了香蕉。苛勒变换着各种条件,例如把长棍子换成两根短竹竿,或把香蕉挂在高处,木棍换成木箱,黑猩猩要把两根短竹竿接上才能钩到香蕉,或是要搬动木箱,并站上去才能拿到香蕉。再困难一些的就是在木箱里装满石头,黑猩猩要取出石头,才能搬动木箱,等等。黑猩猩对这些实验,有的能立刻领悟,拿到香蕉,而有的则要尝试一、二年之久才能领悟。苛勒为此研究了七年。
  苛勒把黑猩猩拿到香蕉这一行为的成功称为“顿悟”。苛勒认为,这种学习方式不是靠偶然性和渐进性的过程,练习不是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能把整个情景组成一个整体,即使长时间练习也是徒然无效的,虽然开始也有尝试的动作,但是到了某个机会突然顿悟,由于“顿悟”也就突然地理解了。这个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综合(把两根短竹竿接在一起);二是分析(从树上折取树枝作棍子);三是联属(把石头、木箱、香蕉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洞悉其中奥秘)。
  苛勒的顿悟论,主要是强调了观察、思考、理解等认识过程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确认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有时人的知觉变化是在所谓“顿悟”的瞬刻间到来的。事实上,我们的感官经验并不是互相隔绝,互不相关,或互相排斥的,而总是同某些别的刺激有某种关系,构成某种整体的一部分。顿悟就是突然间认识到这种整体中包含着的本质关系,是在各个部分仿佛各得其所的时候实现的。这时,整个画面变得清晰起来。必须明确的是,顿悟虽然好象是不经意地在瞬刻间或一闪念之间发生的,但实际上却是以往的学习和思维成果达到最高潮的显现。顿悟什么时候到来,为什么到来以及到底是怎样到来的,至今仍是一个疑团。顿悟显然是无法制造的,在促进中学生发展顿悟力中,学校教育对学生只能是帮助而已,以后,就全靠中学生自己了。
  在平时的学习中,你也许都有过类似的体会:白天由于紧张的学习思考,往往会发生思维受阻的现象,当晚上或中午躺在床上后,情绪平静了,干扰少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许多闪亮的思维火花便会突然涌现出来。著名科学史家弗里奇指出:紧张学习以后的悠闲时间内,自觉的思考不会中断,而且还能不受干扰,因此最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出现“顿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