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疹的中医治疗

 俺们把你哄 2013-07-09

中医治疗湿疹颇具特色,本着标本兼顾,内外并治,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原则。

1 内治法中医的辨证
1. 1 湿热并重证
    证候:多见于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以急性发作为主者。皮损初起潮红灼热,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集簇分布,部分糜烂、渗出,瘙痒剧烈,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龙胆草、甘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通草、车前子、泽泻、当归。
    湿象重加:黄柏、萆薢;热盛者加白茅根、生石膏;
    瘙痒剧烈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刺蒺藜;
    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
    出现脓加:银花、连翘;发热,加大青叶。
1. 2 风重于湿证
    证候:多见于湿疹急性期,病发以上半身为重,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水疱不多,渗出少。瘙痒剧烈, 搔抓不止,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祛风清热除湿。
    方药:局方消风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僵蚕、蝉衣、川芎、藿香、厚朴、陈皮、茯苓、甘草。
    红斑明显者加:生地、生石膏、知母、丹皮。
1. 3 热重于湿证
    证候:多见于湿疹的急性期,相当于丘疹性湿疹。全身多发红色小丘疹,芝麻大小,瘙痒极甚,搔破出血,遇热加剧,得凉则舒,心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治法:凉血清热,祛风除湿。
    方药:凉血除湿汤加减。生地、丹皮、赤芍、豨莶草、海桐皮、苦参、白鲜皮、地肤子、六一散。
    皮损红肿者加:胆草、车前草、马齿苋;
    局部有渗出者加:泽泻、冬瓜皮。
1. 4 脾虚湿蕴证
    证候:多见于急性、亚急性湿疹,皮损为丘疹、丘疱疹、水疱密集成片,糜烂明显,渗出多,局部皮肤     轻度潮红,瘙痒,纳差,神疲乏力,腹胀便溏或大便不成形。舌质胖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祛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滑石、防风、山栀子、通草、甘草。
    糜烂明显,渗出多者,可加马齿苋、冬瓜皮;
    瘙痒甚者可加乌梢蛇、刺蒺藜;日久皮损色暗者可加丹参、当归。
    滋水过多者,加苦参;纳差,加藿香、佩兰;
    腹胀,加大腹皮;湿蕴化热者,加黄芩、连翘。
1. 5 血虚风燥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病程日久,皮肤肥厚粗糙,鳞屑痂皮多,或苔藓样变,色暗或色素沉着,阵发性瘙痒。舌淡苔白,脉细弦。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当归、白芍、川芎、白蒺藜、防风、荆芥、紫草、鸡血藤、黄芪、乌梢蛇、生地、何首乌、炙甘草。
    瘙痒不能入眠加珍珠母、生牡蛎、夜交藤、酸枣仁;有少量糜烂可加车前子、泽泻;
    皮肤粗糙肥厚严重者,加丹参、何首乌。
1. 6 阴伤湿恋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渗水不多而旷日持久,皮肤干燥或有脱屑,瘙痒不休,兼见口渴不思饮,舌红绛少津,苔净或根部稍腻,脉弦细。
    治法:滋阴除湿。
    方药:滋阴除湿汤。生地、丹参、元参、茯苓、泽泻、蛇床子、白鲜皮。
    气虚明显者,加生黄芪;
    苔藓样变明显者,加桃仁、红花;
    伴胁肋胀满,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者,加防风,生地、白芍加量。
1. 7 风邪蕴郁,扰乱心神证
    证候:主要见于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丘疹散在或集簇,皮肤干燥或脱屑,瘙痒剧烈,兼见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舌质红苔白,脉弦滑。
    治法:重镇搜风止痒。
    方药:重镇活血汤。代赭石、生龙牡、珍珠母、石决明、三棱、莪术、丹参、赤芍、乌蛇、银花、连翘、秦艽、漏芦。
    皮损肥厚浸润者加夏枯草,并加大三棱、
    莪术用量;皮损瘙痒者加白鲜皮、白蒺藜;
    大便干结者加酒军。
    将湿疹分为7型辨证论治,但临床上往往诸因相间,诸证交杂,治疗上不可拘泥于某一型。
    湿疹的病因以内因为主,不外湿、热、风三者。
    湿偏盛则渗液、糜烂;热偏盛者则弥漫潮红;风偏盛者则瘙痒难忍。本病急性期当以祛邪为主,后期则要以调理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湿邪内生,郁而化热,热盛生风,湿疹由生。
以往本病的治疗药物大多苦寒伤胃,又加重本病,脾失健运是其根本病因,健脾利湿是治疗湿疹的根本大法,同时结合皮损的局部辨证,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2 皮损部位辨证
2. 1 头面上肢湿疹 治疗多以疏风清热利湿为法,但当细辨风、热、湿的轻重。
   治疗中常加入引经药:菊花、荆芥、防风、桑枝、片姜黄、鹅不食草。
2. 2 下肢湿疹 治疗多以凉血清热,祛风胜湿为法。
   治疗中常加入引经药:苍术、牛膝、木瓜、独活、黄柏。
2. 3 乳房湿疹、耳部湿疹 与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关系密切。
   治疗中适当加入“疏肝、清肝”的药物和“清胃、养胃”的药物。
2. 4 手部湿疹 
   手部角化性或皲裂性湿疹,多由风邪外侵客于皮肤毛孔,滞塞皮肤脉络,郁久化热燥,肌失所养而成燥证,
   治疗多以养血活血,润燥祛风为法;
   手部水疱、渗出型湿疹,常因脾失健运,湿从内生,充于腠理浸淫于肌肤而发为本病,日久易耗血伤阴,化燥生风。
   治疗多以健脾祛湿、养血祛风为法。
2. 5 外阴湿疹 
   湿热型:外阴肌肤潮红湿烂,瘙痒剧烈,治疗多以清热祛风除湿为法。
   干燥型:也多为湿热久蕴,耗血伤阴,血虚风燥所致,但因其病久而复染毒邪,故治疗中多在养血祛风中加杀虫药攻毒为宜。
3 中医外治法
   “良医不废外治”,外用药物作用于局部皮损,直达病所,便于局部渗透、吸收,加快皮损消退、减轻自觉症状。
    外治法依据主要皮损的形态进行分型治疗。
3. 1 急性期湿疹 
    糜烂渗液明显者,以中药湿敷,常用马齿苋或黄柏或生地榆,选用1种, 30g水煎冷湿敷,用纱布8层浸汁,稍拧,然后湿敷于皮损上,每5分钟重复1次,每日约30分钟,每日3~4次。
    可达到收敛、清热、解毒之效。皮损经湿敷后渗出减少,易出现皲裂、疼痛等症状,此时应给予药油清热敛湿,生肌长肉,可将二妙散或青白散用香油调成糊状,敷于创面,或用湿疹膏、黄连油或紫草油外用。
3. 2 亚急性湿疹 
    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时,外用水包油霜剂,这既便于药物的吸收,又能使邪热透达肌表。
    常用止痒润肤霜、冰黄肤乐软膏、羌月软膏、皮宝软膏外涂。
3. 3 慢性湿疹 
    本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的原则,依据皮损形态进行治疗。
3.3.1 皮损干燥瘙痒者,治以养血润肤、疏通腠理。
    常用药物:艾叶、透骨草、红花、丹参、荆芥、防风等各30g,加水煎煮30分钟,放温泡洗患处。
3.3.2 皮损角化肥厚或鳞屑多者,治以养血疏风通络。
     常用药物:王不留行、明矾、透骨草、五倍子、荷叶、丁香、当归、红花,加水煎煮30分钟,放温泡洗患处。
3.3.3 皮损肥厚皲裂者,可加白芨、黄精等;
     瘙痒剧烈,加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等。
     皮损色红,加丹皮、生地。
     皮肤肥厚色暗,加当归、桃仁、红花。泡洗后皮肤肥厚浸润为主,可外用复方五倍子膏,皲裂者外用玉红膏。
4 针灸治疗
4. 1 梅花针疗法 对于慢性湿疹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者,可用梅花针点叩局部患处皮肤至微微充血,或采用放血疗法,梅花针点叩出小出血点再拔罐。
4. 2 针刺法 取大椎、曲池、三阴交、神门为主穴配血海、足三里等穴,中强度刺激,留针20分钟, 2天1次。用于慢性湿疹。
4. 3 艾灸法 将艾柱放置皮疹四周,每隔1. 5cm放1壮,顺次点燃, 2天1次,有良好的止痒作用。适用于慢性湿疹。

  湿疹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控制皮肤炎症,缓解瘙痒,通过延缓和减轻发作,恢复或加强皮肤屏障功能改善,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治疗宜根据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兼顾患者的年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部位、是否存在感染、对过去治疗的反应及经济状
况等综合考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