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中医消化病方【二】

 学中医书馆 2013-07-11
【名医简介】
  何炎焱,1922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幼从宿儒习古文,后因故失学,乃发愤自学中医。从21岁起行医迄今已48载。现任东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东省东莞市分会理事长。曾任东莞县(市)政协一、二、三、四、五届常委、副主席。1977年起历任广东省政协四、五、六届委员至今,1978年被授予“广东省名老中医”称号。何氏一生精勤致学,至老不倦,治学态度严谨,能博采众长,不存偏见。临证精思明辨,治病不拘一格,钻研伤寒温病数十年,对外感热性病之理、法、方、药,皆有所创新。治疗肝炎、肾炎、脑血管意外等症亦颇有实效。著述甚多,已在国内医刊发表论文45篇,专著有《常用方歌阐释》、《竹头木屑集》等。
【名方】二甲调肝汤
【组成】炒山甲15克,鳖甲24克,三七6克,丹参15克,茵陈30克,田基黄30克,太子参18克,茯苓18克,黄芪18克,白芍15克,女贞子15克,糯稻根须24克。
【功能】消癥、活血、清热、益气、养阴。
【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方解】
此方经长期临床实践,多次修订而成,乃“奇之不去则偶之”,所谓复方是也。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既有邪毒深入血络,久郁成癥之实症,又兼见肝阴暗耗,脾气受损之虚症,故用药宜各方照顾。且久病虚羸,不耐猛峻之剂,过寒过温,偏攻偏补,皆足致变。本方取山甲、鳖甲有情之品,入肝络以缓消其癥;三七、丹参活血而不伤正,以通其瘀滞;茵陈、田基黄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实也,益脾气选用太子参、茯苓之甘平,以济黄芪之温;养肝阴选用白芍、女贞之中和,而避归、地之柔腻;又用糯稻根须既是养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气最全,能清阴分之热”者,(语见《叶案存真》)参与其间;此六者所以护其虚也。本方特点是性质和平,利于久服,无不良副作用。以此为基础,随证加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颇有实效。
【加减】内热盛,口苦便秘者,去黄芪,加虎杖、栀子各12克。里湿盛,便溏,腹满痛者,去女贞子,加苍术9克、厚朴6克。胁痛隐隐,痞闷不舒者,加柴胡12克、郁金9克。胁痛阵发如刺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克。气分偏虚,面黄、倦怠、短气、纳差者,加白术12克、淮山24克。阴分偏虚,口干、舌燥、虚烦、火升者,加玉竹24克、麦冬12克。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克,用皮肉各半,加车前子15克、砂仁6克、茅根30克。

【名医简介】
  贺执茂,生于1937年,浙江黄岩人.1963年湖北中医学院毕业。现任湖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湖南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省肛肠疾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华肛肠病杂志》等多家医学杂志编委。兼任全国中医肛肠学会理事、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肛裂专题组副组长、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省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贺氏参加工作后,开始从师湖南中医学院附二院著名教授肖梓荣,以后专事肛肠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不仅中医理论坚实,而且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痔疮、肛裂、肛瘘、脱肛的治疗和术式及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经他改进的肛肠手术方法,将中西医两种治疗方法的长处有机地融于一体,使痔瘘的手术治疗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先后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各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已有6项科研成果获部、省、厅级奖励,并取得了2项专利。同时在对便秘的治疗上亦颇有经验,自拟“通便润肠汤”运用临床,疗效甚佳。
【名方】通便润肠汤
【组成】生地20克,归尾15克,白芍10克,火麻仁(打碎)30克,郁李仁15克,枳壳10克,厚朴8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
【功能】润肠通便,清热养血。
【主治】痔等肛肠疾病所致的便秘及习惯性便秘。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解】
便秘容易导致痔和肛裂等肛肠疾病的发生,而痔和肛裂的病人又可使便秘加重。因此,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尽管便秘有多种原因,但此类便秘大多由燥热内结,津液不足,肛肠失其滑润所致。“治疗必究其源”。故治以润肠通便,清热养血为宜。方用麻仁丸合润肠丸加减。方中取枳壳、厚朴、大黄理气通便,功在缓下;麻仁、郁李仁润燥滑肠;生地、归尾、白芍养血和血,以增强滋润肠道功效;黄芩清热。本方缓下药与润燥养血药同用,泻而不峻,润而不腻,邪正兼顾,甚为平稳。临床应用,每每奏效。即使肾阳亏损或体质虚弱引起的便秘,亦可用本方加减治疗而收效。
【加减】伴口干舌燥者,加玄参20克、麦冬10克、花粉10克;便时滴血者,加地榆20克、槐花10克;脘腹胀满者,加莱菔子15克;年老体弱或肾阳亏损者,去黄芩、大黄,加黄芪20克、生首乌20克、肉苁蓉20克
【名医简介】
  胡翘武,生于1915年,安徽歙县人。现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胡氏1930年即从新安名医汪泽民学医,5年卒业,1946年参加南京中央考试院国医考试毕业,1979年选调安徽中医学院工作。从事中医临床近60载,精于中医内科外感热病及疑难杂证之诊治,能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在内伤杂证中强调脏腑辨证,重视燮理阴阳,活泼气血;认为大江两岸湿热居多,然湿热之邪又最易伤阳耗阴,故于清热化湿中时刻顾护阴阳。用药轻灵,讲究一药多用,尤重配伍剂量,常于轻描淡写中屡建奇功,深得病家信赖与同道赞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慢性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及慢性胃肠疾病有其独特识证用药经验。胡氏已有《中医临证三字诀》、《老中医经验集?胡翘武专辑》著作问世,并在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名方】姜莲养肠汤
【组成】干姜3克,毛姜10克,阿胶10克,旱莲草20克,当归10克,黄连6克,白术10克,木香6克,防风6克,炙甘草6克。
【功能】燮理阴阳,祛邪厚肠止泻。
【主治】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等),证见腹泻经久反复不已,大便溏薄,日2、3次,或挟赤白粘液,腹痛隐绵,按之不减,形体消瘦,四末不温,神疲倦怠,纳谷不馨,脘腹不适,口干粘或苦,不甚喜饮,舌质淡红或暗红,多细裂纹,苔薄白微腻,脉虚濡或细弦略数。
【用法】每日1剂,头煎二煎药液合并约400毫升,早晚两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胶应另炖烊化,分2次兑入药液中。症状缓解取得疗效后,可以上方剂量比例研末(阿胶烊化)为丸,每服10克,日两次空腹吞服,以资巩固,以2~6个月为宜。
【方解】
  慢性腹泻,机因复杂,因其经久不已,阴阳亏虚,精血不足自不待言,气血郁滞,寒热湿浊又壅遏不化更为习见。肠腑既失气阳阴精之温煦滋养,又遭内蕴结邪之侵扰,彼此互为因果,虚实两极分化,传导失职,变化不及,腹痛便泻有增无减。本方以干姜、白术、炙草温中健脾益气,合补肾温阳、暖土止泻之毛姜温补脾肾,煦养肠腑;阿胶、旱莲、当归滋阴清热养血,其中阿胶必不可少。杨士瀛尝谓“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阴精耗伤之慢性腹泻,非此无以滋填厚肠,如斯阴阳燮理,益气养血,虚损肠腑始有补益之望。毛姜当归尚能活血行血,与行气止痛之木香为伍,可使郁滞日久之肠腔脉络流畅,气血健运;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厚肠,与辛热之干姜同用,久结之寒热可得清散,内困之湿浊亦能于苦辛通降中消化;更佐风中润药之防风,升散调运于胃肠间,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结者可散,郁者能达,醒脾悦胃,活泼气血,若此气血两调,寒温并投,壅遏之客邪可消。
辨证要点:一定要把握气阳阴精亏虚,寒热气血互结壅遏,以病程久远、形体消瘦、面容憔悴、腹痛隐顿、按之不减、畏寒肢冷、唇红口干、不甚喜饮、便泻鹜溏为主证。
【加减】湿热偏盛者,加马齿苋30克;便血或赤冻多者,加地榆10克、鸦胆子(每服15粒,去壳吞服,日2次);阴虚偏甚,泻下量多者,加乌梅20克。
【名医简介】
  黄修武,1937年出生,四川泸县人。1959年被录入成都市卫生局举办的中医跟师学习班学习,师从于蜀中名老针灸专家廖宾甫先生学习中医及针灸。毕业后分配入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至今,现任主任医师,成都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针麻研究室主任,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带徒专家,四川省首届名老中医,中央电视台聘请为医学宣传顾问团成员。从医40余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中风偏瘫、消化系统疾病、眼肌病变、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病变等,并对消化系统疾病有一定研究,治疗疑难杂症时擅长针药并用,撰写及发表论文“指切压手进针法”、“针刺球后穴治疗眼科疾患”等,曾作为专家随中国医疗队到圣多美普林西比共和国工作,并获该国授予的“国际医师”荣誉证书。
【名方】温脏理中方穴
【组成】中脘、梁门、水分、天枢、气海、足三里。
【功能】温补中州,调理脾胃。
【主治】慢性腹泻、腹中虚寒之脘腹胀满、神倦乏力、不思饮食、或四肢不温、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无力。
【用法】针刺用补法,留针30分钟,加悬灸或用艾炷灸,每穴5壮。
【方解】
慢性腹泻多因脾胃素弱,或久病气虚,中焦健运衰退,食物难以消磨,脾气不能散精,或因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脾胃论》述:“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生。”又说:“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肾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为用。“温脏理中”方穴即是针对脾胃虚弱所致的慢性腹泻而制的验方。方中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天枢为大肠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所汇聚之处,取胃与大肠之募穴,二者可调整脾胃的运化与传导功能。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配合中脘、天枢以使脾阳得伸、运化有权。梁门为阳明经穴,配合中脘调理中焦气机。水分、气海为任脉经穴,取水分以求分清化浊,促使利小便实大便,气海以调气益气、培补肾元,下焦命门火旺,则水谷得以腐化。本方若加艾炷灸,其振奋脾阳、健运脾胃、温补命火之功更强。我们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针灸足三里、中脘穴能促进胃收缩运动,激发胃电快波的发放,调节改善胃电节律,使紊乱的胃电节律恢复正常。
【加减】若患者偏于脾胃虚寒者,症见肠鸣腹痛腹泻,腹中喜温喜按,则先用隔姜灸,再行针刺,以加强温中祛寒之功。若患者症见腹泻日久,时轻时重,发作时便稀次数增多,又见有神倦乏力,腹胀,苔白腻,此为兼有湿困脾土之证,方中加关元灸五壮,用以添薪壮命门之火,以助脾阳运湿。若兼有肾阳虚者,症见五更泄,加灸命门、关元穴各五壮,以益命火,壮肾阳,起到温养脾肾、熟腐水谷之功。若见肝木克脾土,症见腹胀肠鸣,水谷不化者,加刺期门、行间,针用泻法,以泻肝木之旺盛。

【名医简介】
  蒋文照,生于1925年,浙江省嘉善县人。1944年拜晚清御医陈莲舫再传弟子嘉兴名医徐松全为师。徐氏医术精湛,既取法叶天士擅长温病,又兼治内妇儿杂证,法宗陈莲舫。五年学医满师,遂悬壶开诊。1952年参加嘉善天凝区联合诊所工作,任负责人。1956年保送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翌年留校任教。1959年又赴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班深造。1982年由浙江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名老中医,198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1990年被确认为国家级著名中医药专家。蒋氏医教工作40余年,师承名家,颇多受益,临床经验丰富,肺病脾胃病尤为见长。临证时联系实际,理论造诣精深,对《内经》运气说颇具心得。负责编写《中国医学史》、《内经》等函授讲义七种14本和《温病条辨白话解》部分内容及撰有“运气择述”等论文10余篇。先后担任中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医系副主任、函授部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学报》主编等职。为浙江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省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会主任,省中医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省第五届人大代表,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名方】健脾胜湿汤
【组成】 炒白术9克,制川朴4.5克,白蔻仁3克,广藿香9克,新会皮6克,石菖蒲6克,广木香6克,炒枳壳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车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运,分化湿浊。
【主治】胃脘胀,食欲不振,泛恶欲吐,身倦困重或头身重痛、面浮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泻、脉濡缓或濡数,舌质淡或红,苔白腻或黄腻。
【用法】1日1剂,清水煎成2服,上下午各服1次。
【方解】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与胃相为表里,位居中焦,中焦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上述诸症乃由脾胃本亏,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或吸受湿浊之气或过食生冷、油腻之物,而成脾虚湿胜。湿阻则气滞,故脘痞腹胀;湿浊中阻,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故而纳呆呕恶;脾胃受湿,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是以便溏溲短;湿性重滞,郁于脾土,清阳蒙蔽,则见身倦重痛;脾虚失运,水湿滞留,溢于肌肤,所以面浮肢肿;水湿之邪,压抑脉道,阳气被遏,而见脉濡苔腻。
蒋氏认为,此证脾虚为本,湿胜为标,治宜标本兼顾。而治湿必先治脾,脾健则湿无以生;治湿又需理气,气治则湿易化。并主张邪有出路,湿从下渗。方以《简要济众方》平胃散白术易苍术去甘草加味化裁而成。药用白术、薏苡健运脾土作为主药;辅以厚朴、蔻仁、陈皮、木香、枳壳行气和胃;佐以藿香、菖蒲、茯苓、神曲分化湿浊;使以车前草渗湿利水,湿浊之邪从小便而出。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助运、分化湿浊之功。
【加减】脾虚气弱,湿伤中阳者加党参、干姜;苔腻而黄,口苦溲赤者加黄芩、黄连;身肿腹胀较为严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名医简介】
  康良石,1919年出生,祖籍福建永春,世居厦门。职称:教授、主任医师。家传十世行医,自幼跟祖琬新、随父明爵学医,至1943年学成,皆得世家精粹,悬壶济世活人。1956年应召筹建厦门市中医院,曾任该院副院长、肝病科主任、中医进修学院院长。历任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福建省分会常务理事、厦门市分会理事长、省政协委员等。康氏从事中医医、教、研工作近50年,主张吸取现代新知,完善中医模式,继承“整体观”,探索新思路,临证慎衡缓急,分清标本,寓防于治,因势利导,病、证结合分析,坚持辨证论治。康氏治学严谨,擅长内科肝胆病证诊治。医德医风高尚,年过古稀,接受邀请7次出国菲岛、星洲、印尼、加拿大为海外人士治病,深为病家和同道们尊敬。康氏历年来撰有90多篇论文发表于省以上医药刊物和参加各级学术会议交流。所研究的成果,先后7次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并编著和参与编著《肝炎辨证施治》等数部医学著作。
【名方】小芩连汤
【组成】录子芩10克,川黄连3克,蒲公英12克,绵茵陈12克,广郁金10克,威灵仙10克,菜豆壳10克,北柴胡5克,生甘草3克。
【功能】清热利湿,理气解郁,通络止痛,利胆退黄。
【主治】胁痛(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遍,15剂为1疗程。禁饮酒、忌油腻、羊肉、狗肉、辣椒、胡椒、蒜、葱等大辛大热食物。并发病毒性肝炎者,当视具体证候综合辨治。
【方解】
  胁痛是指患者自觉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或有扣、触痛而言。《内经》提示:胁痛有因寒、因热、因瘀滞之分。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的胁痛,属热者居多,正如《素问?缪刺论篇》所叙:“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已”。即湿热蕴结肝胆,肝络失和,胆滞不通,不通则痛。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治胁痛宜疏泄宣瘀、通络缓急”实颇具巧思。本方的目的,为清热利湿、理气解郁并举,以奏通络止痛、利胆退黄之效。方中芩连合用,其力更胜,配茵陈、公英共清肝胆湿热、火毒;伍郁金、灵仙、菜豆壳理气解郁、凉血化瘀、通络止痛;入甘草更助清热解毒、缓急止痛;柴胡疏胆泄热、和解少阳、且引诸药以达肝胆。
  按语:胆囊炎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可分为单纯性及化脓性两种,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原因常和细菌感染及胆囊结石有关。在中医学中属于痛证——胁痛范畴。主要病因病机:一为气机久郁,气滞血瘀,胆腑气阻络痹;二为湿热久蕴,交蒸肝胆,胆腑疏泄不利;三为胆汁久滞,热邪煎熬成石,胆道痹阻;四为湿热炽盛,气滞血瘀,胆汁滞而不通而致胁痛。
小芩连汤是为单纯性慢性胆囊炎及急性发作者而拟,立法、拟方、用药,皆有独到之处,是经数十年验证的经验方,有较好的疗效。该方既注重清利蕴结薰蒸肝胆之湿热从小便而去,使痛邪有所出路;又重视理气通络,调和肝胆气血,恢复疏泄条达功能,促使浊汁得清,滞气得降,以达通则不痛。
【加减】若胁痛较剧,加川楝子10克、延胡10克;伴有黄疸者,加金钱草30克、栀子根30克;脘腹痞满者,加山马蹄金10克。

【名医简介】
  来春茂,生于1915年,满族,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昆明长春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来氏13岁即随其父学医习武,内外家拳及气功均有造诣。擅长内、儿、妇科,对医方不分经方时方,惟效是从,并善于化裁、创新,一方多用。解放前治疗瘟疫病、传染病多有显效,解放后从事心脑血管病研究,将高血压病分为7个证型论治,冠心病用益气健脾、活血祛瘀蠲痰等方法均获良好疗效。来氏长期在云南边疆诊病,1980年调昆明任云南省林业医院副院长兼中医科主任,曾任云南中医学会理事、内科学会委员。著有《来春茂医话》,参加编写《长江医话》,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乙肝解毒汤
【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温肾。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用法】方1:水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1个疗程。服完1个疗程停药1天,再服第2个疗程。
【方解】
  慢性乙型肝炎,病程长,迁延难愈,因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活力极强,HBsAg虽经多种方法治疗,转阴率不高。来氏依据西医微观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相结合,有针对地筛选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特异性药物,组成专方“乙肝解毒汤”,临床应用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方中仙鹤草、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露蜂房、土茯苓,均具有解毒、祛湿,抑制、消除乙肝病毒的功用;柴胡、郁金、生鸡内金,行气解郁,舒肝破瘀,健脾消积;黄芪、当归、仙灵脾、鹿衔草、桂枝,益气补肾,温通经脉,振奋气血,透达营卫。方2中雄黄、生白矾、五灵脂合用,具有解毒杀虫、通利血脉之作用。民间用治毒蛇、狂犬咬伤均有良效,借治乙肝,配合汤药,对抑制、消除乙肝病毒可增强解毒功能。
凡慢性病,多有寒热互结、虚实并见的症状。乙肝病患者,尤以湿热邪毒久酝,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见症。其发病机理多数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故治疗首当健脾补肾,益气调营,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促使气血充盈,正胜邪祛,始能获效。同时对毒邪必须使用较强的解毒药以歼灭之,双管齐下始能获效。本方选用的多味中药均具有双向作用,如仙鹤草、露蜂房、鹿衔草、黄芪等,既可扶正益肾,又能祛邪解毒,这正是中医药的特色。
【名医简介】
  劳绍贤,生于1937年,湖南长沙人。现任广州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脾胃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卫生部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卫生厅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劳氏出生于中医药世家,幼承庭训,196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后留校任教,为该院脾胃研究室创办人之一。1986~1990年间主持卫生部重点课题“脾虚证的研究”和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脾虚证候产生机理的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1991年起主持国家“八五”攻关课题“中药治疗胃癌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劳氏长期从事中医脾胃专业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学术上强调中医临床需从证、病、症三者结合,辨证为本,辨病为枢,治症为标。他认为:治脾胃病需调理五脏,疗五脏之疾同样需调理脾胃,处方用药从不拘泥于补法。经长期的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多层次总结了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胃肠疾病之健脾、清热祛湿、疏肝化瘀疗法在治疗中的作用,研制了“和胃片”、“胃肠宁”、“肠炎灵”、“溃疡宁”等有特色的方药,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名方】清浊安中汤
【组成】白蔻仁12克,川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滑石30克,生苡米30克,郁金12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5克。
【功能】清利湿热,理气安中。
【主治】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见有湿热内盛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为脏属阴,性喜燥而恶湿,其运主湿而职司运化,故脾病则运化失司,精微不布,蕴而生湿;胃为腑属阳,性喜润而恶燥,其运主燥而职司受纳,故胃病则通降不行,故郁而生热。湿热内盛,阻滞中焦气机,病久则为疡为炎症之患。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劳氏认为:溃疡灶局部有黄厚苔覆盖,或慢性胃炎等镜下见分泌物多者,多属炎症活动明显,湿热之邪为患。治宜清利湿热,理气安中。方中以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生苡米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助运,两者共为主药。以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而为臣药。更以郁金行气解郁,助调畅中焦气机之职,使气化湿亦化。滑石甘寒淡渗,增强利湿清热之功。更以珍珠母制酸护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宣畅中焦气机,畅中渗下,使湿祛热解,脾运健旺而病可愈。
  本方特色在于治湿不忘理气。从病理角度分析,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易闭遏阳气,阻滞气机运行,湿郁可以化热,而胃热之形成,亦与胃腑失于通降有关,因此,宣畅中州气机,对于祛湿清热尤为重要。气机畅,则湿热可除。
【加减】疼痛明显者,加元胡12克、佛手12克;热甚加黄芩12克;湿甚加绵茵陈30克。
【病例】
江某某,男,49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4年。近来因饮食失节,加之劳累过度,胃脘痛又作。1992年10月20日就诊时见胃脘痛,呈明显的饥饿痛及夜间痛特征,偶有吞酸,口中粘腻不欲饮水,食欲差,大便粘滞,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沉。10月23日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辨证属湿热蕴结中焦,热重于湿。治宜清利湿热,行气安中。服上方加黄芩5剂后,疼痛减轻,食欲增加。继服15剂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后又继服10剂,热减去黄芩。11月26日胃镜复查为球部溃疡红色疤痕期,随访1年,未再发作。

【名医简介】
  雷新源,生于1935年,陕西省澄城人,现为宝鸡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1951年从医,毕业于军队专科学校,1974~1976年参加陕西省首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2年,曾兼任咸阳中医学院函授部教师,现任宝鸡市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全国风湿病协作组成员,全国肝病研究会委员。临床数十年,博采众长,勤求古训,宗古而不泥古,学识渊博,知行统一,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内科疑难杂证诊治形成独到的医术风格,擅长运用升降通调之法,调理脾胃,治疗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以促后天生化之源,应用虫类搜风通络法配合外治熏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有显著疗效;自拟“双补生精汤”、“九子补肾汤”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效果显著。著有“阴阳学说在辨证论治中的地位”“傅青主扶正固本治崩初探”等论文30余篇,3次获市科协优秀论文奖。
【名方】升降和中汤
【组成】藿香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薏仁30克,柴胡10克,杭芍30克,枳壳10克,佛手10克,葛根30克,降香10克,厚朴10克,麦芽20克,鸡内金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和胃,舒肝理气,除湿化瘀。
【主治】胃脘痛(胃溃疡病、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
【用法】凉水煎服,每日1剂,水开后煮20分钟,煎2次,混合后分2次,每早晚温服。
【方解】
本病不论因寒因湿因食因情志所致均能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气机阻滞。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说明胃脘痛与肝气偏盛、肝胃失和有关。《丹溪心法》曰:“脾病者,食则呕吐腹胀,喜嗳胃脘心下急。”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肋膈,咽不通,饮食不下。《景岳全书》云: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本方以升降通调为主,藿香、薏仁芳化和中、行气止痛,有醒脾开胃之功,助胃气而进饮食,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解郁,葛根升阳明之清气,生津止渴而止泻,降香、佛手增强理气之功,活血化瘀以生新,杭芍柔肝缓急止痛,茯苓、甘草健脾和中,半夏降胃之逆,厚朴除满宽胸,麦芽、鸡内金以消食。诸药配伍,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补而不滞,燥不伤阴,共成升清降浊,行气和中之用。醒脾开胃以助饮食,脾气得旺,激活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得顺。临床验证数十年,疗效确切,效果理想。
【加减】小儿消化不良按实际年龄减药量,亦可加太子参、胡黄连;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加乌贼骨、白芨、川贝、甘草;腹胀矢气多加苍术、防风;萎缩性胃炎加石斛、白芨、川断;寒加良姜、吴萸;大便秘结加栝楼、薤白;腹泻加赤石脂、诃子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