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川蹩鼓
![]() 时间:2006年
类别:民间舞蹈 地区:陕西 编号:Ⅲ-14 ![]() 申报地区或单位:陕西省洛川县 洛川县每逢春节,村村组织蹩鼓队、家家都出鼓手,组成气势磅礴的社火队伍游村转乡,挨门拜年,以庆贺丰收和欢度佳节。 洛 川为战国时秦、晋、魏争夺之地,迄今尚存战国魏长城、秦直道、烽火台等遗址。传说蹩鼓即由军阵演变而来,就是反映古代战斗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
![]() ![]() 击鼓、锣、钹起舞时,其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蹉步、拧摆等,"双跳"双脚同时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单跳"稳健潇洒大起大落,身姿灵活自如;
![]() ![]() ![]() 蹩鼓表演时,在两个头戴瓜皮帽、身穿蓝布长袍,左手执'蓝布伞,右手持一蝇甩的伞头率领下,八名鼓手、六名镲手、四名锣手组成蹁鼓队,也有的按四鼓、四镲、四锣人数组成。锣手一般由十四五岁少年担任,均跟在在队尾表演。 ![]() ![]() 蹩鼓表演分为场地鼓和过街鼓两种。场地鼓又称"小场鼓",是在综合性民间舞队中与秧歌、狮子、旱船等各种社火同场表演的形式。 ![]() ![]() ![]() ![]() ![]() ![]() 蹩鼓的舞蹈风格古朴粗犷,动作奔放有力,给人以刚劲、威武之感。黄章乡塬头村的蹩鼓表演,强调舞者双脚同时起跳,在双起双落的过程中上身略后仰, ![]() ![]() 蹩鼓的学艺过程,一般是从小先学打锣、敲铙,等到二十岁左右,体格魁梧、身体健壮时才能有气力打鼓。特别是大鼓仅用一条宽约20厘米的布带挂在胯上,击鼓蹦跳既不能掉,又不能翻,没有三年的功力是挂不住的。 ![]() ![]() ![]() 洛川蹩鼓1982年参加延安地区民间歌舞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3年参加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演 出,84年参加陕西省举办的"世界旅游日"和中日合拍的电影《万里长城》演出。1985年参加省第二届艺术节获特等奖。
![]() ![]() ![]() 1996年,洛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1997年春节参加北京龙潭庙会民间艺术大赛荣获二等奖,同时应成都世界乐园邀请进行为期半年的商业性演出。1999年赴省参加"千面锣鼓迎千年"活动及中央电视台《声震大地》文艺晚会的演出活动。
![]() 洛川县已于1988 年成立了蹩鼓艺术协会, 会员600多人,表演人数不受限制,少则10多人,多则数 百人,广场、舞台、过街演出均可。 ![]() ![]() 洛川县每逢春节,村村组织蹩鼓队、家家都出鼓手,组成气势磅礴的社火队伍游村转乡,挨门拜年,以庆贺丰收和欢度佳节。 洛川蹩鼓表演者均为男性,表演时头包战巾、背插战旗、腰系战裙、腿扎裹带,或挎鼓,或持锣、钹(大镲)。道具以鼓为主,间以钹锣。 ![]() 击鼓、锣、钹起舞时,其基本动作有单跳、双跳、蹉步、拧摆等,"双跳"双脚同时起跳下落,上身后仰,动作粗犷有力;"单跳"稳健潇洒大起大落,身姿灵活自如;
![]() ![]() 蹩鼓表演时,在两个头戴瓜皮帽、 蹩鼓表演分为场地鼓和过街鼓两种。场地鼓又称"小场鼓",是在综合性民间舞队中与秧歌、狮子、旱船等各种社火同场表演的形式。每到一处,先进行场地表演(类似陕北秧歌的"踩大场"),结束后,伞头在场中轮流唱拜年秧歌, ![]() 蹩鼓的舞蹈风格古朴粗犷,动作奔放有力,给人以刚劲、威武之感。黄章乡塬头村的蹩鼓表演,强调舞者双脚同时起跳,在双起双落的过程中上身略后仰,突出弹跳性和舞者的狂劲,旧县乡洛生队则以单跳为特点,舞者多单脚起跳,强调表演的整体性和统一。
![]() ![]() 蹩鼓的学艺过程,一般是从小先学打锣、敲铙,等到二十岁左右,体格魁梧、身体健壮时才能有气力打鼓。特别是大鼓仅用一条宽约20厘米的布带挂在胯上,击鼓蹦跳既不能掉,又不能翻,没有三年的功力是挂不住的。 洛川蹩鼓1982年参加延安地区民间歌舞调演获表演一等奖。1983年参加中日合拍的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演出,84年参加陕西省举办的"世界旅游日 演荣获金奖。1991年参加沈阳全国优秀秧歌大赛获一等奖。1992年参加兰州首届丝绸之路艺术节鼓舞大赛获一等奖;同年参加广东"特区之园"民间艺术荟萃演出。 1997年春节参加北京龙潭庙会民间艺术大赛荣获二等奖,同时应成都世界乐园邀请进行为期半年的商业性演出。 ![]() 主要保护内容
为保护洛川蹩鼓,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此计划由黄章、旧县、永乡等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洛川县文体局负责管理,督促其保护计划要点如下: (一)静态保护 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 3、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但要抓好蹩鼓的基础理论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 (二)动态保护 2、发展蹩鼓业余表演团,建立五支各50名鼓手的队伍,以中青年为主。 3、在全县中小学发展洛川蹩鼓,进行普及教学。不断培养新的蹩鼓队员,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蹩鼓的传承难题。 4、创办以蹩鼓为主要内容的洛川民间艺术职教队伍,聘请有关专家从表演水平等方面提高洛川蹩鼓的艺术档次。 5、建立以洛川蹩鼓专业文艺演出为内容的文化发展公司,加快蹩鼓的文化产业化发展,并全力组织业余蹩鼓队员与节日庆典、对外交流、商业演出等相结合,以增添活动机会与场所,广泛开辟蹩鼓的演出市场。 6、建立洛川两年一度的蹩鼓艺术节,检阅和促进蹩鼓的传承发展。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从1982年起,洛川县政府责成文化部门采取了重点行政村保护措施,利用普查、培训,进行整理和提高。 2、1988年,黄章乡政府率先成立蹩鼓艺术协会,会员600多人。 3、县文化部门每年组织蹩鼓参加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秧歌汇演。1996年洛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蹩鼓)。 4、2004 年县政府召开会议,就民间文化(洛川蹩鼓)保护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 全面普查,编写中小学蹩鼓表演教材,建立(蹩鼓)洛川民间艺术职教班,建立现头等5个文化生态保护村。 2007年 整理普查资料,在黄章乡各学校试行蹩鼓教学,发展五支业余表演团。 2008年 建立5支各50人的蹩鼓队伍,中青年全部在职教班培训结业,在全县普及蹩鼓教学。 在这三年里预期达到目标: 1、完成普查资料整理为主的静态保护基础工作。2、全面普查,开展学校蹩鼓普及教学。3、以蹩鼓文化生态村,业余蹩鼓表演团的建立,加大洛川蹩鼓原生态保护力度。 2009年 学校蹩鼓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组织专业人员对洛川蹩鼓进行深入研究,以职教班毕业生为基础。在这一年里预期达到目标: 1、撰写出版《洛川蹩鼓》理论书籍。2、学校蹩鼓学生普及率达60%。 2010年 建立蹩鼓文化发展公司。在这一年里预期使产业发展起步。 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黄章、旧县、永乡三乡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洛川蹩鼓保护领导小组。 2、设立以乡镇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洛川蹩鼓普查工作队。 3、设立以乡镇分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乡镇教委主任为副组长,各学校校长为成员的洛川蹩鼓教学工作组,并设立中小学蹩鼓教材编写组。 4、把洛川蹩鼓的保护纳入县文化事业单位及所在乡镇、村、学校等单位(部门)的干部考核,并实行责任追究制。 5、实行招商引资,发展洛川蹩鼓文化产业。 6、县政府每年筹集5万元的保护经费,乡镇政府每年筹集1万元的保护经费。 建立机制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 1、向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 2、现有蹩鼓队员、新队员、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3、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 4、品牌效应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的经常性活动开展机制。 5、发展蹩鼓艺术与开发蹩鼓产业相结合,形成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蹩鼓艺术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经费预算及依据说明
县政府和乡政府每年分别筹集的5万元和1万元,用于蹩鼓的进一步发掘、提高、宣传、道具更新,以及五年计划的实施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