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苏迷 2013-07-12

走近苏州方志:苏州旧志概览

  徜徉于历史的长河,在文化的百花园中,有朵幽香的奇葩———方志。顾名思义,它是以记载一方之事为内容的著作,古人称之为“郡国之书”,现代人称之为“一地之百科全书”。据统计,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现存的各种旧方志(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地方志书)有8500种左右,共11万多卷,占我国现存古籍十分之一左右。方志如一根红线,将历史的轨迹串连、贯通起来,为人们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利用历史提供了宝贵素材。浙江大学教授、著名方志学专家仓修良先生认为,方志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多样性、时代性等特点。
  苏州是我国方志发源地之一,素有“方志之乡”美誉。在历史上,苏州曾编修了390余部旧志,其中有府志、州志、乡镇志、寺庙道观志、园林山水志、人物风俗志,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笔记性杂志等,可谓各种类型的志书应有尽有,总数约占全省旧志的三分之一。影响比较大的苏州旧志,有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范成大的《吴郡志》、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明代卢熊的《苏州府志》,清代习寯等的《苏州府志》和徐崧和张大纯辑的《百城烟水》。
  吴中方志之作,虽起源甚早,但均亡佚无存,今存仅以唐代陆广微(唐僖宗时在世,苏州人,生平事迹未详)所撰的《吴地记》为最早。《吴地记》不分门类,而所载唐代苏州的时事甚详。书中记述唐时苏州及所领七县的沿革、掌故; 兼及赋税、城池、山水、坊巷、桥梁、寺观、坛庙、风物土产、名人墓葬、署廨以及户口登降、城邑迁改。读此书可了解唐时苏州经济状态的变迁、寺庙等的建置兴废,亦可了解吴地文化的变化。此书虽经后人重辑,亦偶有他人之作窜入,体制也非完备,但作为史书旁支,仍保存了不少社会的真实史料,并为其后修志与史、文作注等广泛引用。
  宋代朱长文(字伯原,苏州吴县人)所撰《吴郡图经续记》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载吴郡即苏州的封域、城邑、户口、坊市、物产、风俗、门名、学校、州宅、南园、仓务、海道、亭馆、牧守、人物,中卷记载桥梁、祠庙、宫观、寺院、山、水,下卷记载治水、往迹、园第、冢墓、碑碣、事志、杂录等,三卷共28门,前有自序、目录,后有后序和跋。因之前有李宗谔等撰有《图经》,故承续名为续记。虽说是“续”,但门目齐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它“征引博而叙述简,文章尔雅犹有古人风”。此书是宋代苏州方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图经,而且全国现存两宋的图经,完整的只有两部,此为其中一部。因此,它有助于今天去辨认宋代图经的体式,为研究方志发展的源流提供了依据。书中所记述的种种史实,一直为以后的方志所征引。宋代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人)所撰的《吴郡志》,是一部以苏州(当时的建置为平江府)兼及所属诸县为记述对象,并以“志”命名而流传迄今的宋代唯一的方志,也是全国现存的数十种宋志之一。此志体例和《吴郡图经续记》同一类型,其间的渊源,脉络清楚。全志所设门目有沿革、户口、租税、风俗、城郭、学校、营寨、官宇、坊市、古迹、牧守、官吏、祠庙、园亭、山、桥梁、川、水利、人物、冢墓、异闻、考证、杂志等共三十九门五十卷,卷前有序,卷后有跋。书中所记苏州城垣的规模和园林第宅的分布及其变迁,北宋时苏州的兴办教育,县吏的俸禄、科举中式后金花榜贴的格式,不见于正史,土特物产,吴中风情,兴修水利的实验与经验总结等,也都是少见的。有些引文原书已不传或文已夺佚,也有的与现传本文字有异。凡此等等,为各种研究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此志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征引浩博,而叙述简核,为地志之善本”。它奠定了中国方志最基本的体例,对后世苏州的志书有很大影响,明代的洪武、正德两志,体例都脱胎于此,清人修志,也总要追溯到它。
  明代洪武年间卢熊(字公武,苏州吴县人)所撰的《苏州府志》,五十卷图一卷。全志前有图一卷,所设门目有沿革、疆域、园第、漕运、兵卫、风俗、人物、方技、古迹、考证、集文等,卷前有宋濂《序》。体例上依类联属,把各自的效用,逻辑地集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就其参阅的典籍,粗略地统计,单是注明出处的就有130多种,用力之勤,可想而知。书中所征引的资料,有些原书已失传,因而史料价值很高。此志《四库全书》未收,却一向为人称道。与作者有同朝之好的宋濂在该志《序》中,历陈宋元以前的修志状况后说:“入国朝,吴县教谕卢熊,闵前志之乖纷,以为苟不合而一之,恐不足示来者。乃揽众说,摭遗事,芟繁取要,族别类分。……成书五十卷,于是数百里之内,二千载之间,其事可按书而得矣”。
  清代乾隆年间习寯(字载展,号谧斋,苏州吴县人)等人编纂的《苏州府志》,八十卷首一卷(乾隆13年刻本)。全志设卷首图,卷目有分野、建置沿革、风俗、城池、山、水、户口、田赋、公署、学校、军制、乡都、津梁、第宅园林、职官、人物、祥异、记兵、杂记等,卷前有安宁、雅尔哈善、傅椿的《序》和《修志凡例》。此志不仅依据府旧志,渊源正史,旁及古今群籍,下及各县志,碑刻、文集,取材广泛而又严谨。在方法上也有特点,《凡例》 中称:“每事每条,概系以书名。或一书中原文有不备者,有错误者,则参以他书,合成一篇。仍注明某书,参某书,或某书,某书合纂。”以往的方志乃至史籍,在记述星野时,大都是转相抄袭,多无新意。而此志《分野》,列有《苏州府极度昼夜长短日出入朦胧影刻分表》和《星纪宫星宿图》,较为精密。
  清代徐崧(字松之、号臞庵居士,苏州吴江人)和张大纯(字文一,号松斋,长洲县即今江苏苏州人)所辑的《百城烟水》,共九卷。此书是一部苏州地方文献专集,记述当时苏州府及其所属州县的山川形势、寺观名刹、园林宅第、名胜古迹;并在各条目下辑录了自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诗家的登临怀古之作;亦间接记述了明末清初的政治遗闻、社会人事、风土人情。设苏州府、吴县、长洲县、吴江县、常熟县、昆山县、嘉定县、太仓州、崇明县等等门目,书前有序言、凡例,编辑体例参仿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及明代陈循《寰宇通志》。此书内容丰赡,熔方志、游记、诗集于一炉,体例新颖,文采亦佳,极负一时之盛名。清人朱彝尊《日下旧闻》曾采摭其书,后人纂修苏州地方史志,考证文化故实,亦往往征引其事,由此可见对后世的影响。
  此外,明代永乐间的《苏州府志》(《永乐大典》辑出本、正德年间的《姑苏志》,隆庆年间的《吴中人物志》;清代康熙年间的《苏州府志》,道光年间的《苏州府志》,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光绪年间的《吴郡志略》和《苏州小志》等都有影响。
  历史上苏州各市(县)也都修志书。根据初步统计,常熟修旧志27部,昆山修旧志22部,太仓修旧志16部,吴江修旧志14部。这些都是苏州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苏州的珍贵史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