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节日集锦

 virn 2013-07-14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迎龙舞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财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路神]生日为农历正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此日做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路头”又称“五路神”。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送穷,开市。

[人庆]正月初七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在中古以前,社神是地方社会集体的主神,社神具有主司农事、保护村社成员的职能。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社神。相传为古代共工氏之子,名曰后土,掌土地与农业之事。其俗起于先秦。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元宵]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俗有赏花灯、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龙日]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花节]晋代在农历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渐改为二月十二日。花朝,传说此日为百花之神生日。此日如天朗气清,则预兆一年作物的成熟。一船士民,于花朝日俱各至郊外看花游春,这是中国人民最富诗意的传统节日之一,与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别称为“花朝”与“月夕”。 祝神庙会、游春扑蝶、种花挑菜、晒种祈丰、制作花糕。

[上巳] 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佩兰或是杜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寒食] 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清明] 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大约始于周代,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端午] 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中元] 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在南方,亦称“鬼节”。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中元节时,人们要焚烧大量的纸钱。

[天贶]农历六月初六,除了是“姑姑节”外。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天贶节是道家的称呼,起源较晚。 农历六月初六,淮安民间旧时有六月六晒红绿的习俗。相传“六月六晒红绿”之俗起源于唐代。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印度)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开始,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七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人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女儿节”。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伏日]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重阳] 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下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腊八] 我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片大批转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夜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的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指农历腊月是小建的的年份;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3、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者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义兴旺之意),并在“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