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振兴苏州丝绸:文化+设计

 苏迷 2013-07-14
   “上久楷”宋锦男式皮夹
  首席记者 李婷
  6月24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英国卡文迪什国际集团和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国际资本峰会在法国巴黎开幕,吴江鼎盛丝绸公司总经理吴建华受邀参会:“鼎盛在赴会的46家企业中是最小的,但是所有的同行者都认为,鼎盛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从这个角度看,鼎盛也许是最大的!”

  从原料供应商到创立自主品牌是一种“文化自觉”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创立于2000年,拥有50多台世界最先进的意大利LENARDO 剑杆织机以及5台法国STAUBLI电子提花机,年生产高品质真丝绸及交织绸280万米。“我们公司将每年销售收入的百分之五用于新品开发,目前可以达到平均每天就有一个新品种问世。”吴建华自豪地表示。
  在激烈的竞争中,鼎盛看到了技术含量对生存的重要意义,因此积极开发新型功能性并具有高附加值的面料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从2009年开始,鼎盛每年参加两次中国流行面料评比,至今已有18款面料入围,其中一款重磅罗纹缎面料被选为英国威廉王子大婚的婚纱礼服用料。“英国王室当时是通过采购商选中我们的产品,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重要启发,我们有了这么‘硬气’的原料,为什么就不能设计生产自己的高档丝绸制品呢?”在这个念头之后,吴建华先后邀请了4位意大利、法国的设计师担任企业的“外脑”,并且注册了具有文化底蕴的真丝礼品品牌“saintjoy”———“上久楷”。有了设计的技术能力,吴建华又把目光投向了起源于宋代的“苏州宋锦”。“中国丝绸文化与中华文明几乎同步。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重要影响,欧洲人对凯撒大帝穿着东方丝绸华服的形象是有记忆传承的。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从丝绸文化宝库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落脚点。”目前上久楷的宋锦系列产品已经有女包系列、男包系列、休闲系列、时尚系列等八个系列五十多个款式。“我这次带到法国作为小礼品的宋锦钱夹,就很受欢迎。这对于我们的自主品牌入驻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中国精品馆,应该是一个好兆头。”吴建华说道。
  “独立设计让我们稳步走到今天”

  苏州祯彩堂成立于2001年,那时,除了业内人士,普通国人对“缂丝”这个古老技艺几乎完全陌生。
  祯彩堂从创立之初就有一个显著特点,不足五十人的企业中有四位专业设计师。“我们最初的业务是承接日本订单,简单地说就是来料加工。因为我自己从1989年接触缂丝就是从织绣设计图案开始的,所以我一直主攻设计,然后再接触这个传统技艺,因此我太了解独立设计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了。”祯彩堂负责人陈文表示,设计之后的中间工序如制线、染色当时是与相关企业合作的,最后的缂织师傅是团队自己的。“一个大脑一双手,我们从初创时就是齐备的。”祯彩堂最初的产品是主供日本寺院的各类宗教用品,由于对方要求特别高,因此精益求精的质量要求和企业文化,就这样一点点磨练出来。但是弊病也有,“做订单时有价格因素限定,于是很多技艺一流的师傅的精工就没有用武之地,我们的一切都得围着那张订单转。”当时,在苏州地区以日本订单为主的缂丝企业大约有10余家,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日本市场不景气,一些企业在这时就选择了转行或直接放弃,祯彩堂痛下决心重整国内市场。“今天回头来看,我们能幸存下来,其实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缂丝在国内市场认知度非常低,而我们团队擅长的正是通过设计进行创新,所以抓住这个契机,调转船头得以生存。”回想当时的决定,陈文十分感慨。2008年3月祯彩堂在山塘街东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尝试着推出自己研发的缂丝产品:佛像,书画系列,礼品及日用品近50个品种。当时市场上与自家产品相近的缂丝企业不太多,所以祯彩堂一露面时受到相当的关注,但是从经营上看,一直到2009年年底之前,企业事实上处于低谷,“大家是靠抱团互相鼓舞,才过了难关的。当时有一个策略是正确的,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带着自己的产品出去办展,一来扩大宣传缂丝的影响力,二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在几年的时间中,陈文带着缂织艺人走到了南京、北京、上海、杭州,走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新西兰,在各种各样的展会上,祯彩堂产品听到最多的评价就是———“啊,原来缂丝竟然可以是这样的!”

  最高级的织造技艺应该有最高级的产品和地位

  在前不久公布的苏州市第六批“非遗”名录上,园区娄葑家明缂丝厂申报的“四经绞罗织造技艺”成功入选。以负责人周家明的名字命名的这个厂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小厂,“我们满员时7个人,今天到岗的就4个人。”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企业,却掌握了濒临失传的四经绞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是一种较为轻薄透气的丝织物,外表稀疏、有空隙,并有皱感;其织造技艺十分复杂繁琐,通过绞纱与平纹交替,经丝互相纠结,呈条状孔路,但孔眼疏朗、稳定,不会产生滑移。在中国古代,罗织物不是普通人可以享用的,而技艺难度最高的四经绞罗就更是稀罕了。“四经绞罗与其他丝织品不一样,它的面料表面呈现出若隐若现、有立体感的一种浮雕效果,减少了面料与皮肤的摩擦,有利于皮肤与空气的交流,便于散热。在没有空调的古时候,罗是最好的夏季服装面料了。”周家明介绍道。
  但也正因为制造工艺相对复杂,效率低下,因此四经绞罗在近代以来几近失传。1996年,在接触到四经绞罗约一年后,心灵手巧的周家明就成功地制造出了四经绞罗的织机。“很多传统织造技艺的发展瓶颈是在造机这个环节,不同织物品种的织机不通用,同一织物不同尺寸的织机也不通用,因此,如果没有稳定的需求量,对于手工操作来说,生存难度可想而知。”目前厂里织造四经绞罗的一位老师傅,以每天8小时上机操作时间、一个月26天的工作量,只能织出约20米。
  由于国内市场对四经绞罗了解极其有限,周家明仅有数人的企业,很难建构从设计到研发到营销的产业链;如果传统织造技艺的含金量无处体现,仅仅具备了作为文物的研究价值,那么对于这些“非遗”宝贝而言,重回现代人生活的道路确是漫长,艰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