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书楼寻踪馆 2013-07-15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 玉龙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高26厘米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 卷龙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
高7.2厘米、宽5.2厘米


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龙身圆形,额头隆起,吻部前凸。除头顶的三角形大耳,大眼睛以及吻部的多道皱纹由比较简洁的线刻划外,光素无纹饰。首尾之间有横向窄缺口,或连或断,或为一道不明显的划纹。颈背部对穿一小孔,可穿系佩挂。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穿孔,被认为是佩饰,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等。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 勾云形玉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良渚文化 玉璧
新石器 良渚文化
1984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
直径17.6厘米、孔径5.2厘米


璧是良渚文化最有特征的玉器之一,在大墓中经常与琮、钺等构成固定的玉器组合。《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这里的“肉”与“好”分别指代玉器的实体与中心孔。良渚文化的玉璧多为规整的圆形,中心孔径小于器体,在璧类器物中比较典型。除了礼器功能外,璧还是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的反山墓地,大墓内玉璧最多可达数十件,它们与其他玉器分置于墓主身上不同部位,玉器功能十分强化,显然形成了系统的使用制度。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 玉串珠.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 璧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宽8.3厘米、高8.2厘米


璧是中国传统玉礼器之一,多为圆形。红山文化除少量圆形璧外,还独有外廓和中心孔为圆角方形或四角为直角的方璧,一般中间厚,四周薄,通体素面无纹,边缘打磨如刃状。除中心大孔外,璧边缘通常还钻有1-3个小孔。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红山文化 神面形佩
新石器 红山文化(约公元前4700年—前2900年)
高11厘米、宽4.7厘米

神面形玉佩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此玉佩双面均有纹饰。正中用粗阴线刻神面纹,内凹式圆眼,五组长齿,左右两端卷曲成勾云形角状,为神化了的兽面形式。顶部钻三孔。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山文化 三牙璧
新石器 龙山文化
直径9.5厘米

此器圆形,中部有大圆孔。身扁薄,中部弧状凸起,边缘磨薄近刃状。外缘凸出三个齿牙,三牙多同向,只有其中一个方向相背。牙璧以三牙居多,此外还可见到二牙、五牙等形态的实物。墓葬内多位于墓主胸部,当为佩饰一类的物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良渚文化 玉琮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良渚文化
1958年征集
高49.7厘米

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
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兽面纹,在四边正中刻神人兽面纹。规整的造型、细腻的雕琢与威严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种庄重、神秘、肃穆之气。对玉琮用途的猜测目前不下20多种。一些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
这件玉琮阴刻的日月纹图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两个区域文化的象征性因素融为一体,最直观地体现了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987年和1989年发掘的江苏新沂花厅遗址,发现了单纯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与受良渚文化影响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存的现象,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良渚文化 玉琮
新石器 良渚文化
1972年浙江余杭钟介出土
高5厘米、面长7.5厘米、射径7.7厘米、孔径6厘米

琮是良渚文化最具特征的玉器之一,集宗教、装饰、仪礼和权力于一体,是礼器的核心。在良渚文化的大墓中,琮作为重要的随葬品与璧、钺等玉器成套组合。良渚文化琮分圆形或内圆外方形,单节或多节等不同形式。外部凸面上一般雕饰形态各异的对称兽形神面纹,刻划手法以阴线为主,辅以浅浮雕,呈现出立体纹、地纹和装饰纹于一体的“三层花”效果。纹饰以手工直接雕刻,细密规整。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古玉欣赏 - zy7312 - zy7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