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料阅读

 dyzgww 2013-07-15
学习环境的创设

 

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情境的支持。认知的功能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取对一般情境中的知识进行思维处理,并将知识原理应用到更加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是一个从真实到抽象再到真实的过程。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教学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教学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了教学环境的全空间(如图2-7)。

教室空间:指在传统意义上课堂物理空间,基本没有涉及信息技术装备的配置。

社会空间:指那些并非为教学而特意设计,却可以出于教学目的而使用的人文与自然场所,例如:社区、公共图书馆、野生动物园等。这些环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能使学生接触到现实世界场景。

图2-7 全空间教学环境

虚拟空间:指由信息技术创建或模拟的数字化虚拟教学环境。它将社会空间与教室空间相融合,能够快速模拟长周期或短周期的事件场景变化;模拟替代危险的实验活动等。例如,在开展长周期实验时,将现实空间场景压缩成数字录像引入教室,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压缩后的学习情境;在实验时,放大和还原化学反应中难以观察的瞬间或稍纵即逝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时,并不是任何活动都要用信息化环境来支撑。在主题单元设计时,学习环境不要始终限于某单一环境之中,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选择,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学习环境是灵活变化、贯穿于全空间的:从总体倾向上偏向于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真实环境;但对于单元中的不同模块、专题、课时来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动态选择全空间中的某种学习环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