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卷 养生 《素问》 上古天真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杨上善云: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视听八达之外。 四气调神论故身无苛病。 金匮真言论入通于心,开窍于舌。 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阴阳应象论燥伤皮毛,热胜燥。 第二卷 脏气法时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宣明五气下焦溢为水。 三部九候论下部天,足厥阴也。 脉要精微论浑浑革革,至如涌泉,弊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 第三卷 玉机真脏论太过则令人善怒。 如乌之喙者。 十日之内死。 真脏来见。 若人一呼五六至。 通评虚实论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实而涩则死。 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诊要经终论 玉版论要阴用反作。 阴阳别论 为偏枯痿易。 二阳俱搏,其病温。 大奇论肺雍肝雍肾雍。 肾雍,胠下至少腹满。 脉至如悬雍。 脉至如颓土之状。 脉涩而鼓。 行立常听。 第四卷 阴阳离合论太阳根起于至阴。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血气形志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 太阴阳明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 脉解所谓甚则狂癫疾者。 阳明脉解其脉血气盛。 皮部论阳明之阳,名曰害蜚。 王冰注云:蜚,生化也,害,杀气也,杀气行则生化弭,故曰害蜚。 少阳之阳,名曰枢持。 王冰注云:枢谓枢要,持谓执持。 太阳之阳,名曰关枢。 王冰注云:关司外动,以静镇为事,如枢之运,则气和平也。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 王冰注云: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阖之用也。新校正云:《甲乙经》儒作檽。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 王冰注云:心主脉,入腋下,气不和则妨害肩腋之动运。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 王冰注云:关闭垫类,使顺行藏。新校正云:《甲乙经》蛰作扶。 气府论胃脘以下至横骨六寸半一。 挟脐下傍各五分至横骨寸一。 水热穴论肾街十穴。 第五卷 病论 风论使人佚凓而不能食。 新校正云:详佚凓,全元起本作失味,《甲乙经》作解(亻亦)。 痹论阳遭阴,故为热。 王本作故为痹热。新校正云:遭,《甲乙经》作乘。 寒则急。 旧本急皆作虫。王冰注云:谓皮中如虫行。新校正云:按《甲乙经》虫作急。 痿论各以其时受气。 旧本作各以其时受月。王冰注云:谓受气时月也。如肝王甲乙,心王丙丁,脾王戊己,肺王庚辛,肾王壬癸,皆王气法也。时受月,则正谓五常受气月也。 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 王冰注云:宗筋挟脐,下合于阴器,故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厥阴者,众筋之所聚。全元起云:前阴者,厥阴也,与王注义异,亦是一说。 疟论夫痎疟皆生于风。 按《说文》痎,二日一发疟也。颜之推云:两日一发之疟,今北方犹呼痎疟。 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 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二十五日作二十一日,二十六日作二十二日。《甲乙经》、《太素》并同。按王冰注云:项以下至尾骶,凡二十四节,故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也,与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不同,当从王冰本为是。按《灵枢?贼风》作二十一日下至尾骶,二十二日入脊内。全、杨、皇甫诸家其说本此,然王说为长。 第六卷举痛论至本病论皆病论,汤液醪醴论以下皆治论。 气厥论寒则腠理闭,气不行。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气不行作营卫不行。 惊则心无所依。 依,宋本及他本皆作倚。 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旧本作肝。王冰注云:肝藏血,然寒入则阳气不散,阳气不散则血聚气涩,故为痈肿,又为少气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云:肾移寒于脾。元起注云:肾伤于寒而传于脾,脾主肉,寒生于肉则结为坚,坚化为脓,故为痈也。血伤气少,故曰少气。《甲乙经》亦作移寒于脾。王因误本,遂解为肝,亦智者之一失也。 水之状也。 宋本状作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水之病也作治主肺者。 脾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宋本作胞移热于膀胱。王注云:膀胱为津液之府,胞为受纳之司,故热入膀胱,胞中外热,阴络内溢,故不得小便而溺血也。《正理论》曰:热在下焦则溺血,此之谓也。 腹中论无治也,当十月复。《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调之。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然后调之四字,按全元起注云:所谓不治者,其身九月而喑,身重,不得为治,须十月满,生后复如常也,然后调之。则此四字本全元起注文误书于此,当删去之。 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卧不安。 旧本作精有所之寄则安。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太素》作精有所倚则不安。按,精当作情,于义方协。 病能论名为鼓胀。 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谷字。 奇病论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 铁落为饮,宋本作铁洛。新校正云:按《甲乙经》铁洛作铁落,为饮作后饮。 石药发癫。 宋本癫作瘨。按《说文》:瘨,病也,一日腹胀,盖瘨、(月真),古或假借通用,石性重坠而慓悍,热中消中之人,脾胃先伤,更投以石药而重伤之,亦能致(月真)胀之疾也。 本病论法当三日死。 三日,宋本作三岁。王注云:三岁者,肺至肾一岁,肾至肝一岁,肝至心一岁,火又乘肺,故云三岁死也。按,上文肾传之心,弗治,满十日,法当死。今肾传之心,心即反传而行之肺,一脏再伤,其死极速,固当作三日也。 第七卷 刺法 宝命全形论木敷者,其叶发。 按,《太素》作木陈者,其叶落。杨上善云:叶落者,知陈木之已尽,以比衰坏之征,于义较协。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杨上善云:存身之道,知此五者,以为摄养,可得长生也。魂、神、意、魄、志,以神为主,故皆名神,欲为针者,先须治神。故人无悲哀动中,则魂不伤,肝得无病,秋无难也。无怵惕思虑,则神不伤,心得无病,冬无难也。无忧愁不解,则意不伤,脾得无病,春无难也。无喜乐不极,则魄不伤,肺得无病,夏无难也。无盛怒者,则志不伤,肾得无病,季夏无难也。是以五过不起于心,则神清性明,五神各安其脏,则寿延遐算也。养身,《太素》作养形。杨上善云: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掇之以时,有异单豹外凋之害,即内养形也。实慈怒以爱人,和尘劳而不迹,有殊张毅高门之伤,即外养形也。内外之养兼备,则不求生而久生,无期寿而长寿,此则针布养形之极也。治神养身,不专主用针而言,其说甚精。 长刺节论气虚宜(制/牛)引之。 王注:(制/牛)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掣。 第八卷 刺法 调经论皮肤不收。 按全元起云:不收,不仁也。《甲乙经》及《太素》云:皮肤收,无不字。 腠理闭塞,玄府不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及《太素》无玄府二字。 凝则脉不通。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作腠理不通。 缪刺论韭叶。 原本皆作薤叶,今依宋木改正。 以竹管吹其两耳。 新校正云:按陶隐居云:吹其左耳极三度,复吹其右耳三度也。 刺疟热止汗出,其病难已。 宋本作热止汗出,难已。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并《甲乙经》、《太素》、巢元方,并作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 第九卷 雷公问 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王冰注云:饮食居处,其有不同,故问之也。异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其地下,水土弱,霿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胕。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由此则诊病之道,当先问焉。故圣人杂合以法,各得其所宜,此之谓矣。 离绝郁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有! 王冰注云:离谓离间亲爱,绝谓绝念所怀,郁谓郁积思虑,结谓结固余怨。夫间亲爱者魂游,绝所怀者意丧,积所虑者神劳,结余怨者志苦,忧愁者闭塞而不行,恐惧者荡惮而失守,盛忿者迷惑而不治,喜乐者惮散而不藏。由是八者,故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思晓,又何言哉! 征四失论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王冰注云:外谓色,内谓脉。然精神不专于循用,志意不从于条理,所谓粗略,揆度失常,故色脉相失,而时自疑殆也。 解精微论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旧本作夫火疾风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无火字,此盖本《甲乙经》而正之 也。 第十卷 运气 天元纪大论林亿曰:详《素问》第七卷,亡已久矣。按,皇甫士安,晋人也,序《甲乙经》云,亦有亡失。《隋书?经籍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全元起,隋人,所注本乃无第七。王冰,唐宝应中人,上至晋?皇甫谥甘露中,已六百余年,而冰自谓得旧藏之卷,今窃疑之。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无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又按,汉?张仲景《伤寒论?序》云: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经》、《阴阳大论》,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要之,《阴阳大论》亦古医经,终非《素问》第七矣。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旧本作喜怒思忧恐。按,思与忧,皆脾之志也,与五气未合。新校正谓四脏皆受成于脾,亦属曲为之解,不若即据阴阳应象大论作喜怒悲忧恐为得也。 五运行大论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王冰注云:大气,造化之气,任持太虚者也,所以太虚不息、地久天长者,盖由造化之气任持之也。气化而变,不任持之,则太虚之器亦败坏矣。夫落叶飞空,不疾而下,为其任气,故势不得速焉。凡诸有形,处地之上者,皆有生化之气任持之也。然器有大小不同,坏有迟速之异,及至气不任持,则大小之坏一也。 东方生风。 王云:东者日之初,风者教之始,天之使也,所以发号施令,故生自东方也。影霁山昏,苍埃际合,崖谷若一,岩岫之风也。黄白昏埃,晚空如堵,独见天垂,川泽之风也。加以黄黑,白埃承下,山泽之猛风也。 南方生热。 王云:阳盛所生,相火君火之政也。太虚昏翳,其若轻尘,山川悉然,热之气也。大明不彰,其色如丹,郁热之气也。若行云暴升,然叶积,乍盈乍缩,崖谷之热也。 中央生湿。 王云:中央,土也。高山土湿,泉出地中,水源山隈,云生岩谷,则其象也。夫湿性内蕴,动而为用,则雨降云腾,中央生湿,不远信矣。故《历候记》土润溽暑于六月,谓是也。 西方生燥。 王云:阳气已降,阴气复升,气爽风劲,故生燥也。夫岩谷青埃,川源苍翠,烟浮草木,远望氤氲,此金气所生,燥之化也。夜起白朦,轻如微雾,遐迩一色,星月皎如,此万物阴成,亦金气所生,白露之气也。太虚(火矣)昏,气郁黄黑,视不见远,无风自行,从阴之阳,如云如雾,此杀气也,亦金气所生,霜之气也。山谷川泽,浊昏如雾,气郁蓬勃,惨然戚然,只尺不分,此杀气将用,亦金气所生,运之气也。天雨大霖,和气西起,云卷阳曜,大虚廓清,燥生西方,义可征也。若西风大起,木偃云腾,是为燥与湿争,气不胜也,故当复雨。然西风雨晴,天之常气,假有东风雨止,必有西风复雨,而乃自晴。观是之为,则气有往复,动有燥湿,变化之象,不同其用矣。由此则天地之气,以和为胜,暴发奔骤,气所不胜,则多为复也。 北方生寒。 王云:阳气伏,阴气升,政布而大行,故寒生也。太虚澄净,黑气浮空,天色黯然,高空之寒气也。若气似散麻,本末皆黑,遐迩微见,川泽之寒气也,太虚清白,空犹雪映,遐迩一色,山谷之寒气也。太虚白昏,火明不翳,如雾雨气,遐迩肃然,北望色玄,凝雾夜落,此水气所生,寒之化也。太虚凝阴,白埃昏翳,天地一色,远视不分,此寒湿凝结,雪之将至也。地裂水冰,河渠干涸,枯泽浮咸,水敛土坚,是土胜水,水不得自清,水所生,寒之用之。 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王冰注云:出入谓喘息,升降谓化气。夫毛羽倮鳞介,及飞走蚑行,皆生气根于身中,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然金玉土石,熔埏草木,皆生气根于外,假气以成立主持,故曰气立也。五常政大论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此之谓也。故无是四者,则神机气立者,生死皆绝。新校正云:按《易》云: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即此神机、气立之谓也。 第十一卷 运气 气交变大论甚则忽忽善怒,眩胃巅疾。 王冰注云:凌犯太甚,则遇于金,故自病。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云:肝脉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巅疾,为肝实而然,则此病不独木太过,遇金而病,肝实亦自病也。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 新校正云:火盛而克金,寒热交争,故为疟。 身热骨痛,而为浸淫。 新校正云:按玉机真脏论云:心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此云骨痛者,误也。 上临太阳,则雨雪冰霜不时降。 原本在岁水太过段内,今黄氏列于岁火不及之中。按,太阳寒水司天,火运二岁为戊辰、戊戌,中运皆太征,实非岁火不及之年。而太阳寒水司天,水运二岁,中运为太羽,实岁水太过之年。以太少而言过与不及,则此二句自当列于岁水太过之下,惟火不及则水自凌之,与亢害承制之理,仍不相背耳。 上临少明少阳,火燔焫,水泉涸,物焦槁。 原本在岁火太过段内,今黄氏列于岁金不及之中。按,少阴心火司天,金运二岁为庚子、庚午,少阳相火司天,金运二岁为庚寅、庚申,中运皆太商,实非岁金不及之年。而少阴君火司天,火运二岁为戊子、戊午,少阳相火司天,火运二岁为戊寅、戊申,中运皆太征,实岁火太过之年。以太少而言过与不及,则此四句自当列于岁火太过之下,惟金不及则火自犯之,与亢害承制之理,亦仍不相背耳。 帝曰:其灾应何如?岐伯曰:亦各从其化也。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形见有善恶,宿属有胜负,征应有吉凶矣。 王注云:五星之至,相王为盛,囚死为衰。东行凌犯为顺,灾轻,西行凌犯为逆,灾重。留守日多则灾深,留守日少则灾浅。星喜润,则为见善,星怒燥忧丧,则为见恶。宿属,谓所生月之属二十八宿,及十二辰相分所属之位也。命胜星不灾不害,不胜星为灾小重,命与星相得,虽灾无害。灾者,狱讼疾病之谓也,虽五星凌犯之事,遇星之囚死时月,虽灾不成。然火犯留守逆临,则有诬谮狱讼之忧,金犯则有刑杀气郁之忧,木犯则有震惊风鼓之忧,土犯则有中满下利跗肿之忧,水犯则有寒气冲積之忧,故曰征应有吉凶也。 帝曰:其善恶何谓也?岐伯曰: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王注云:夫五星之见也,从深夜见之。人见之喜,星之喜也。见之畏,星之怒也。光色微曜,乍明乍暗,星之忧也,光色迥然,不彰不莹,不与众同,星之丧也。光色圆明,不盈不缩,怡然莹然,星之喜也。光色勃然临人,茫彩满溢,其象懔然,星之怒也。泽,洪润也。燥,干枯也。 第十二卷 运气 至真要大论盛者夺之,汗者发之。 旧本作汗之下之,盖皆主盛者而言,今作汗者发之,于义无取,当是传写之讹。 燥淫所胜,平以苦湿。 新校正云:湿当作温。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王冰注云:治上补上,方迅急则止不住而迫下,治下补下,方缓慢则滋道路而力又微。制急方而气味薄,则力与缓等,制缓方而气味厚,则势与急同。 第十三卷 运气 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寝汗。 王冰注云: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胸嗌颈腋之间也,俗误呼为盗汗。 时必顺之,治以胜也。 王云:春宜凉,夏宜寒,秋宜温,冬宜热,此时之宜,不可不顺。然犯热治以寒,犯寒治以热,犯春宜用凉,犯秋宜用温,是以胜也。犯热治以咸寒,犯寒治以甘热,犯凉治以苦温,犯温治以辛凉,亦胜之道也。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 王云:达谓吐之,令其条达也。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夺谓下之,令无拥碍也。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折谓抑之,制其冲逆也。通是五法,乃气可平调,后乃观其虚盛而调理之也。 上所识各条,有与本书相发明者,有详本书所自出者,有补本书所未及者,有证本书之讹误者,故悉录之,以备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