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职务之便,拦截地方政府和官员给朝廷的贡品,先由其过目截留后再造册转交朝廷, 这是和珅敛财的主要手段。 和珅曾当过户部、内务府、崇文门监督最高长官,长期主管户部三库,这些部门都是和珅捞财的直接源泉。 内务府负责宫廷使用、食物、武装守备等各方面的事务,以及内廷使用和皇帝的一切开销。 各地朝贡的礼品首先过和珅这一关,据有关资料记载,乾隆末年,各省的贡品,和珅私吞十之八九,只有十之一二进宫,以至于和珅家中的珍宝比宫中还要多出好几倍。 和珅有一颗大珍珠比乾隆御用的冠顶还要大。 和珅收藏的玉盘比乾隆的更大,色泽更精美。 二,把持干部提拔权,按官阶大小卖官捞钱 和珅把持了官权和财权两大肥差,他曾行文要求各省把给皇上的奏折先向他把持的军机处提交副本。 这样他把天下的官吏都把持在自己手里,使他们不得不对自己惟命是从,有敢违逆和珅的将遭到排挤。 这样,从朝延到地方所有公卿大臣为保住自己的位置都竞相巴结和珅,争相上供讨好,即便例行公事,如不贿赂,和珅也会故意为难。 至于升官则更需要以钱铺路,出多大价格做多大官。 像盐政、河道总督那样的大官则要“巨万纳其府库”。 两淮盐政征瑞就贿赂和珅四十万两银子。 三,收取地方或中央下级官员的见面费索贿受贿 向和珅行贿的官员不计其数,以至于很多人烧香找不到庙门。 一个山西巡抚派人带二十万两银子给送礼,这个人花了五千两银子当小费,结果只见到了一个和珅的仆人,人家只给打了一个收条,二十万两银子连和珅的影子都没见着。 和珅有服食珍珠的习惯,有个珍珠商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把珍珠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增加珠子的价值,售两万金。尽管价格昂贵,但众多官员纷纷抢购,进献和珅。 四,以权势经商,广开行业,垄断市场,排斥同行,牟取暴利 和珅开设当铺七十五家,银号、钱庄四十二座。 开设的粮店、酒店、瓷器店、灰瓦店、旅店等等,大肆置办产业。 总之,凡是有利可图的行业,他都不放过。 在经营中,和珅的这些行当,都仗着和珅的权势,排斥同行,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 按照大清朝律,满洲官员不能搞商业,但对和珅来说不起作用。 五,掌控政府税收渠道,雁过拔毛截留税款。 崇文门税务是清代政府一个重要的税源,在和珅主管的时候也就成了和珅的聚宝盆。 为他侵吞国家财物大开方便之门。 和珅有一只“汝官窑玛瑙釉尊”,据史料记载:北宋宫廷为筹备太祖赵匡胤生日庆典,特指令河南汝州精制两只汝官窑玛瑙釉尊作贡品。 一只由皇室世代相传至清朝,另一只居然在和珅的府上。 六,向皇帝要挟大量奖赏,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珅以工作之便以歌种借口向皇帝要胁求巨赏。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一次从张家口税赋收入当中拨出三千万两白银给和珅自由支配。 和珅跟着乾隆二十多年, 谁也说不清乾隆到底奖掖和珅多少钱物。 七,巧立名目“议罪银”,对官员的犯罪以罚代惩,公私兼得 和珅出点子搞了一个“议罪银”项目。 主要是针对各省督抚、盐政、织造、税关监督大员而设。 他们一旦有犯罪行为。就必须交出罚银,以免于处罚。 罚银的数额根据罪状的轻重而定,这些罚银归皇帝直接支配,是和珅替皇帝设的小金库,由和珅亲自操纵这件事。 和珅自然而然把部分议罪银雁过拔毛揣进自己腰包。 许多官员担心被罚以巨款,便早早地向和珅行贿以防不测。 “议罪银”的设立,使和珅公私兼得多了一个纳财的渠道。 和珅的个人所得财富,在当时,已远远超出国库的财产。以上只不过是说他的敛财的主要技巧,若要说出他怎样炼就和运用这些技巧,那是要说得很多很长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