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芝在古书中的记载与故事

 桃源和风 2013-07-17

灵芝在古书中的记载与故事


 
 

   据说,我国古代第一个对灵芝分类的是南北朝的陶弘景,他形象地说明:“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状如木而”。他的《本草经集注》,依灵芝的外部特征划分为“青芝”(龙芝)、“赤芝”(丹芝)“白芝”(玉芝)、“黄芝”(金芝)、“黑芝”(云芝)、“紫芝”(木芝)六类,并说明各种灵芝的分布区域:“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黄山;黑芝生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陶弘景说:“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

  魏吴普的《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著作,也是最早论及灵芝的药学著作。此书将所收载的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无毒者,灵芝被列为药中上品。书中描绘出灵芝的形态、色泽、光泽和木质化等特征,并详细论述了灵芝的分类、产地、气味和药用功效:“益心气”、“安惊魂”、“补肝益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可“长生不老”。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吴普按五色也将灵芝分为青芝(龙芝)、赤芝(丹芝)、黄芝(金芝)、黑芝(玄芝)、白芝(玉芝),另附紫芝(木芝),合为六芝,“赤者如珊瑚,白者青者如吹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沏如坚冰也,”均可“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东汉学者应劭曰:“芝,芝草也,其叶相连。”王充的《论衡》进一步揭示了灵芝的生长条件:“芝生于土,土气和而生芝”。这些论述被其后的医家尊为经典并代代相传,沿用至今。

  到了东晋,著名道教医学家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仙药篇”中收载芝草图达百种,并配有许多图谱。他指出:“夫菌芝者,自然而生,而《仙经》有以五石五木种芝,芝生,取而服之,亦与自然芝无异,具令人长生。(“黄白篇”)葛洪一生探索服食芝类长生之法,虽然带有宗教求仙的神秘色彩,仍然对后世服食灵芝之功效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他的论著还促进了古代其他菌类的研究和应用。

  唐代苏敬、李绩等编篡的《新修本草》、宋朝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都进一步从性味和药效功等多方面进一步补充和修正了对灵芝的论述。苏敬提出“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实际上是否定了按五行学说以“五色”配“五岳”划分灵芝的产地说法。苏敬还对道家的食芝法提出质疑“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明确地指出“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盖亦据理而已,未必其气味便随五色也”。更为重要的是,李时珍批判了古人对灵芝的宗教迷信观点,指出“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他在引证诸家见解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灵芝性味苦、平、无毒,具有益心气,入心充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中,增智慧,好颜色,利关节,坚筋骨,祛痰,健胃,活血等功效,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灵芝的极为重要的资料。在李时珍记载“方士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五色纸。嘉靖中,王金尝生以献世宗”之后,《种芝草法》为道教种芝法专著,载《正统道藏》“如十”卷中。从该书内容记载可看到,道教种芝有许多仪式,都是宗教性的,但关键是“药”,为道家严守之秘术。清代陈淏子的《花镜》有进一步的描述:“道家种芝法,每以糯米饭捣烂,加雄黄鹿头血,包暴干冬笋,矣冬至日堆于土中自出。或灌入老树腐烂处,来年雷雨后,即可得各色灵芝矣!”

  总之,按中医理论,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唯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药物,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安心养神,健脾助消化,用途广泛,历代医家都把灵芝视为滋润强壮、固本扶正的珍贵中草药,临床用于防治多种疾病和延缓衰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