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字号”——滑县道口义兴张烧鸡 滑县道口镇,素有“烧鸡之乡”的称号。特别是中华老字号——“义兴张”的道口烧鸡,像金华火腿、高邮鸭蛋、北京烤鸭一样,是享誉全国的名吃。道口烧鸡由特定的滑县红鸡配以多种香味调料及中药烧制而成。其形如元宝,色泽鲜亮晶莹,食之余香满口,被誉为“中华第一鸡”。 义兴张烧鸡的起源 据《滑县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卫河之畔,张姓商户,制作烧鸡……”从记载可知,道口烧鸡始创于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张存有先生说,在开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们祖上所做的烧鸡由于技术条件差,工艺十分简单,一直没有形成什么特色,烧鸡生意很长时间内都不怎么好。 到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其先祖张炳接手烧鸡生意,着意进行技术改进,努力了很长时间,收效甚微。有一天他在大街上边走边想,愁眉不展,刚好碰到了儿时的一位好友——他曾在清宫御膳房做过厨师。得知张炳的处境,这位朋友很是同情,便将自己在御膳房中做鸡的秘诀教给张炳,他说:“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八料为陈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白芷;老汤据称是煮了一遍又一遍的秘制卤鸡汤。张炳按照朋友所传授的秘诀,精心制作,烧鸡果然异香浓郁,独具风味。从此,张炳的烧鸡名声大振,生意兴隆,遂取“义友济兴”之意,将铺号定名为“义兴张”。自此以后,道口烧鸡便一代代地传下来,既传家珍绝技,又传百年老汤。 义兴张烧鸡的变迁 清咸丰年间,张炳第五世孙张元福继续经营烧鸡业,烧鸡质量日益提高,广销各地,生意兴隆。后来由于官府繁重的苛税,地方豪强的盘剥,流氓无赖的敲诈,一度使道口烧鸡遭受困厄。据张存有先生说,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于家道中落,张炳第六世孙张和礼(就是张存有的爷爷)兄弟三人分家,大爷张长富分得土地,后至天津谋生;爷爷张长贵(后改名为张和礼)继承父业,开起了烧鸡铺;三爷张长荣分得了房产,后移居河北邢台;因此,在邢台、天津等地,也有正宗的道口烧鸡销售。 义兴张烧鸡的发展 张和礼继承父业,力图发展。当时,道口烧鸡店铺有10余家,日销量三四百只,义兴张烧鸡占50%。据张存有先生说,从这时起,道口烧鸡的外形已基本确定,呈元宝形,这是其他烧鸡所不具备的。据1933年《河南政治周刊》三卷八期刊登的《豫北道上》一文,在描述道口商业盛况时说:“最地道而又最为远近知名者,厥为十字街口之烧鸡铺……张家烧鸡咸烂有厚味,洵属脍炙人口,价亦不昂。”直至抗日战争时期,道口沦陷,“义兴张”烧鸡被迫外迁至漯河、西安等地,直到抗战结束,张氏子弟才返回道口,重操旧业。 建国后实行公私合营,张和礼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慨然公开了相传数代“传媳不传女”的祖传秘籍,从此,秘籍不再是张氏家族的珍藏,它成为大众的共同财富。一九五六年,道口“义兴张”烧鸡在全国土特产食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鸡”之首。并于同年国庆节进入国宴,时至今日每年还有烧鸡特供国务院。 据张存有先生介绍,此时的道口烧鸡需求量已经比较大了,上海、北京以及东北等地,多有汇款邮购者,邮购最多的时候,可以占到日销售量的三分之一。道口烧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较长时间放置,短期内不用担心它腐烂变质,这与烧鸡的加工工艺有关。一般的情况下,道口烧鸡可以放上个三天五天,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一九五九年,中共中央在召开“郑州会议”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品尝了道口烧鸡。随后河南省人民政府多次用以招待来豫视察、访问的中央领导人、外国元首和部分国家驻华使节。许多港、澳、台同胞纷纷慕名而至,人们食后无不交口称赞:“道口烧鸡——中州名馐”。 宋元以后,黄河改道,道口又成为卫河(也就是隋炀帝疏浚大运河时开挖的永济渠)上的一个重要码头。清光绪年间,从卫河水运可直达天津海河。明清两代,“凡漕粮入津、芦盐入汴,率由此道”。卫河道口码头上下数里,船桅如林,航运繁忙。北京城内所需物资,除江南海运或运河漕运之外,多由黄河漕运转淇门入卫河抵京。1902年英国人在道口设立福公司修筑从道口至清化(也就是今天的博爱县)的道清铁路,1905年全线通车。水陆交通便利,道口因此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商业繁荣、远近知名的水旱码头,当地人都把它称作“小天津卫”。今天的道口还保存着解放前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当年不少外国人专程从天津坐船来到这里经商、传教,道口老城区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座意大利人设计的哥特式教堂。 有人曾这样赞誉:“烧鸡专家义兴张,皮色新鲜味异香,祖传至今三百载,物美驰名销四方。”这首歌谣,是对河南省滑县道口烧鸡的真实写照。数百年来,它以鲜艳的色泽和浓郁的异香,吸引着天南海北的顾客以及外国来宾。“义兴张”烧鸡之所以与众不同,关键在于它选料严格,加工精细,配料合理,烹制讲究。 道口烧鸡的特点: 张存有先生说,他们制作烧鸡时使用的道口红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一般用鸡龄12~15个月的母鸡,体重大致在1.5~2公斤,不残不畸,体形丰腴者。太老和太嫩的鸡,都不合用。小鸡太水,加工之后体内多汁,肉质太烂,不好保存;老鸡肉质较粗,韧性太强,破坏口感。 据了解,因为现在制作烧鸡的规模已远远超过了以前,所以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依赖于当地农户散养的鸡供应市场。为了解决鸡源问题,当地政府组织人力物力,与农业科技部门联手进行研究,大规模生产出尽可能接近于放养状态的道口红鸡来,以解决供需之间的矛盾,扩大烧鸡生产的规模。 义兴张烧鸡的制作工序 从宰杀到成品,“义兴张”烧鸡经过十多道工序,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操作,以“八大料”加“四小料”,辅之以循环使用的“百年老汤”精心煮制。一锅烧鸡出炉了,看着热气腾腾的烧鸡像士兵一样整齐地排在干净的灶台上,我体会到了烧鸡工艺中的匠心与精致。一个品牌,最重要的是质量,质量与企业的生死相关。 道口烧鸡老汤的故事 至于煮制道口烧鸡所用的八种作料,是根据其不同的性能、作用,经过几代人辛勤探索、认真筛选的最佳组合。八种作料配比合理,分别起芳香、除腥、矫味、养胃、健脾、祛风、壮肾、助阳、灭菌等功效。不但使烧鸡产生浓郁的异香,亦不伤人脾胃,这是道口烧鸡的又一突出特色。 据张存有先生讲,为了保证药料本身的质量,“义兴张”烧鸡的第五代传人张元福每隔一段时间,都要雇一辆马车,直接到不远处的百泉药市购买香料,对于制作“百年老汤”的这些中药材,保证其品质是卤出“义兴张”烧鸡风味的基本要求。 道口烧鸡的制作,首先要过油,油炸之后,就要卤煮,烧鸡的味道好坏,全在卤煮时所用的汤料,因此张氏家族对“百年老汤”的推重,不无道理。 老字号期待大发展 采访中,张存有先生指着他的烧鸡铺内一块写有“本镇义兴张烧鸡铺”的牌子对我说,这就是他们祖上传下来的老招牌,它能够存留下来,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幸运,也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使“义兴张”这个中华老字号名副其实。 公私合营后,“义兴张”烧鸡老铺并入了滑县食品公司,但滑县食品公司并没有另外觅地售卖烧鸡,仍然使用“义兴张”烧鸡店原来的铺子。待到“破四旧”时,老字号内的招牌等,都在被砸毁之列,所以“义兴张”老铺内的一些“旧东西”就遭了殃,这些东西被红卫兵或收走、或砸烂,烧鸡店内的古旧东西几乎荡然无存。一部分没有被砸坏的东西就放在县文化馆的大院内,风吹日晒,腐坏朽败,堆在那里都成了废物。 有一天,文化馆的一位厨师找到张存有,对他说:“我在文化馆大院内拾柴烧火时,看到你们家的一块招牌,你要不要?”因为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生性谨慎的张先生不敢接受,就让那位厨师先把招牌收藏起来。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重新恢复老字号,有人问张存有,“义兴张”作为老字号,是否还留下什么标志性的东西,例如招牌什么的,张存有这才想起那位厨师保存老招牌的事。回头一问,老招牌还在他那里保存着,张存有大喜过望,将招牌从厨师那里取出来,珍重地把它收藏起来,后来政府实行对“老字号”进行专门挂牌保护行动,这块存留下来的招牌就成了历史的见证。 后来,因为“义兴张”这个商标的注册问题,滑县食品公司还与“义兴张”传人发生了纠纷,因为当时张存有还在滑县食品公司工作,所以“义兴张”这个商标最初是由张存有以滑县食品公司的名义注册的,后来滑县食品公司因为经营出现问题,亏损严重,基本上处于半瘫痪状态,张存有就拉出来自己单干,但当他想使用祖传的“义兴张”品牌的时候,滑县食品公司依据《商标法》认为张存有侵权,最后张存有只得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张存有”牌。 据张玉华说,直到现在,滑县食品公司还在售卖“义兴张”商标的使用权,每年只要给公司上交4000~5000元,就可以使用“义兴张”的商标,因此,滑县百十号烧鸡铺子,居然有40多家在使用“义兴张”的商标。滑县食品公司作为商标使用授权单位,并不对这些使用商标的店铺进行管理和监督,而作为“义兴张”传人的张氏族人,却不能使用祖上留下来的这笔遗产。因此张存有深感痛惜,正努力谋求“义兴张”回到张氏传人手中,他说:“一个牌子的形成,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但这个牌子的败坏,可能就是几分钟的事。” 在近几百年来,烧鸡加工技术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正如滑县分管商贸的副县长校凤林所说,烧鸡铺一直都是老门老脸、老锅老灶,小本经营,没有形成一种品牌经营和规模优势;另外烧鸡的口味较咸,没有根据现代生活的特点加以改进,不太适合现代人偏淡的口味,这些都制约了烧鸡业的发展。 三百年的烧鸡老铺,三百年的老字号,三百年的信誉,带给滑县人的,似乎不应该是今天这样一种局面。前方的路如何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