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第一次记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 名为《义妇冢》 ,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 。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 梁祝传说 遗产名称:梁祝传说 申报时间:2006年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所属地区:江苏,浙江,山东,河南 遗产编号:Ⅰ-7 ![]()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 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 宜兴市,山东省 济宁市,河南省 汝南县 ![]()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故事,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 ![]() 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 一般认为它形成于东晋,梁祝发源于何处历史以来一直存有争议,比较著名的说法有:汝南县马乡镇、山东省济宁市马坡乡、江苏宜兴、浙江宁波等, ![]() 其中,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遗址位于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济宁市二人墓地位于马坡乡马坡村,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 ![]() 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 ![]() 所立墓碑于2003年出土,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与高度重视,此外,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梁祝墓地遗迹存留。 ![]() 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 梁祝传说 河南汝南版梁祝传说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 ![]() 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 山东济宁版 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 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 ![]() 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 ![]() 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 ![]() 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 ![]() 、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 ![]() ,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 ![]() 、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 ![]() ,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 ![]() 《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 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 ![]() 。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 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 ![]() 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 ![]() 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 ![]() ,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 ![]() 三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 ![]() 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 ![]()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 ![]() ,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 ![]() 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 ![]() 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 浙江上虞版梁祝传说 故事讲述的是上虞祝家庄才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途中邂逅同时到杭州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于是双双结伴到杭州游学,期间同窗三载,形影不离, ![]() 结下深厚情义。祝英台学成先归,二年后梁山伯到虞寻访祝英台时,真相大白,方知祝英台是女儿身,遂回家告知父母,意欲娶其为妻,不料此时祝英台已由父母之命许配马家 ![]() ,梁山伯知后追悔莫及。三年后梁山伯出任鄞县县令,终因多年相思成疾,一病不起,死后葬鄞城西清道山下。梁死后第二年祝英台出嫁途中,路经梁墓,风浪大作, ![]() 闻此处就是梁山伯葬地之后,不禁悲从中来,上山祭奠,祝英台痛哭亡灵,情义感动天地,只见梁山伯墓突然地裂开一道口子,祝英台纵身跃入其中,同穴而死,过后二人魂魄化作彩蝶翩翩起舞。 ![]() 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 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 ![]() 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 梁祝故事国外流传情况 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 ![]() 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 ![]() ,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 ![]() 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 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 ![]() 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 ![]() 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 据查证,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 ![]() 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 ![]() 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 ![]() ,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 ![]() 均有权威史籍及名家文学名著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 ![]() 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的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今绍兴)、上虞一带流传。 ![]() 2、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 ![]() 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3、第三阶段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 ![]() 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 具体来看 现存最早的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见于宋代张津《四明图经》所引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 ![]() 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 这个传说当时在民间流传是有情节内容的,可惜梁氏记载太简略,恐怕不是它的本来面目。但从中可以得出梁祝传说可能是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附会、衍变而来的结论。 ![]() 到了晚唐张读的《宣室志》,就记载了传说的基本情节: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肆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 ![]() 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 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 ![]() 。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 在张氏的记载中已明白指出梁祝传说产生于东晋,由晋丞相谢安表奏墓曰义妇冢可知民间是相信实有其事的。因为梁载言和张读都是唐代人, ![]() 他们记录的传说,至少早已流传在民间口头流传,才能引起文人注意,载于方志中。何况民间传说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才能广泛的流传开来。 ![]() 其产生时代,是有理由上推至六朝的。而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提供的线索可验证这一点:"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 "虽然现存《永乐大典》辑录的《金楼子》无此记载,但相信徐氏的话不会毫无根据,凭空捏造。《金楼子》 ![]() 是梁元帝萧绎的著作。萧绎生活年代在公元 505 - 554 年,生平著作甚多,诗文且"轻靡绮艳",梁祝"情史"也当是他采写的内容。 ![]() 而徐树丕这段话也把梁祝传说地域点明了。是"会稽异闻",说明发生在"会稽",而不是其它地方的"异闻"。由此,基本可以认定梁祝传说发端于东晋的宁波地区。 ![]() 以上所举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材料,一般都比较简单。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李茂诚(宋大观中知明州事)的《义忠王庙记》:神讳处仁,字山伯, ![]() 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 三月一日 ,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 ![]() 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 ![]() 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 ![]() 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 城廊头马氏,弗克。 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 ![]() 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 令。婴疾弗瘳,嘱侍人曰: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 八月十六日 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 ![]() ,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 ![]() 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 ,妖党弃碑于江。 ![]() 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烽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助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 ![]() 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 ![]() 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文溢忠,以祀以 ,名辉不朽,日新又新。 ![]() ( 见清闻性道《鄞县志》 ) 在这篇庙记中,保存了完整的传说情节,这些情节和现在流传于民间的梁祝传说,基本上差不多。而且在其中还明确记载了梁山伯的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虽然并不能全信, ![]() 但对于推断传说产生的时间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穆帝永和壬子为永和八年(352 年);简文帝在位共二年,即咸安元年(371 年)和二年;宁康癸酉为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 年); ![]() 安帝丁酉为隆安元年(397 年)。也即梁山伯出生于352 年 农历三月初一,在371 或372年任 县县令,死于373 年农历八月十六 ;祝英台出嫁是374 年暮春; ![]() 梁山伯庙的修建在397 年。如果记载可靠的话,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梁祝传说的产生当在公元374 年至397 年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内。因为梁祝传说必须在传说本身事实产生结果后才能起源和流传。 ![]() 譬如,梁祝的传说在祝英台"女扮男妆"、"草桥结拜"、"三载同窗"以至"楼台相会"期间,始终是"秘密"的,或者说是极小范围内发生的事实。在这一时期不可能向外流传或广泛流传传说, ![]() 因此无论"女扮男妆"多么传奇,"楼台相会"多么缠绵,都不会立即产生传说。而只有也只能是,当祝英台祭墓"殉情而死",传说才显山露水,逐渐大白天下。 ![]() 当地人们为这一突发的"事件"所震惊,开始探究问底,于是,民间才开始传说他们生前一幕幕凄婉动人的传说。或者"马言之官,事闻于朝,丞相谢安奏封义妇冢"之后梁祝奇事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了。 ![]() 然后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充实、才演绎出一个流传千古的经典传说。 梁祝传说发展到此,已基本成型,只是还没有"化蝶"的结尾。 ![]() 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和清(道光)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尤其是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祝英台,小字九娘, ![]() 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 ![]() 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 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畏行,遂至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 ![]() 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 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 ![]() 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 ![]() 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 ![]() 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 " 祝英台读书处 " 。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彩蝶尚谓"祝英台"云。 ![]() 虽然"化蝶"的情节,在宋代薛季宣的诗中已有"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之句,但到这时才结合地方环境,有机地组成生动的结尾,从而将梁祝传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这段记载的另一贡献是突出了东晋的时代背景。当时由于士族制度,门第相等才能互通婚姻。青年男女在这种严格的阶级对立情况下,纵然有缘相识,互相倾慕,但是由于门第、身份等的关系, ![]() 婚姻不由自主。梁祝之不能成婚,恐怕由于传说中说梁山伯出身寒门,因家贫,推延婚聘之期,直等到后来作了县令,才至祝庄访友,是一个主要原因。 ![]() 当时有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说。如梁时,王源嫁女给富家满氏。沈约就上表弹劾,说王源污辱士流,莫此为甚,并骂满氏"非我族类"。 ![]() 过去梁祝传说的文字记录材料在反映六朝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方面,是不够具体的(可能在民间口头流传上较具体些)。 ![]() 直到明清戏曲、唱本和民歌,最后到小传出来,才逐渐明确地表现了这种历史背景。也可以说传说发展到这里(指文字材料而言), ![]() 才全部道出了它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梁祝传说也才真正得以形成。所以,从现有的材料而论,梁祝传说的完全形成是宋代到清末。 [1] ![]()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 ![]() 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 ![]() 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 ![]() 浙江杭州民间也流传着一句俗语:"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双照井是位于杭州草桥门外海潮寺内的一口古井,民间传说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时, ![]() 祝英台曾用脚一蹬,使枯井冒出清水,并用"古井喜逢春,兄弟双照影。一男并一女,和合天配成"启发梁山伯,但梁山伯没有领悟。因为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在此照过身影,所以清清的井水中, ![]() 常常会隐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的身影。海潮寺因为有了双照井,香火更旺。 每年正月初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到海潮寺烧香,都要到双照寺来照一照。人 们说,老年夫妻照一照,会越活越年轻;青年男女照一照,会夫妻和睦,白头到老。[1] ![]()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周恩来总理生前曾经指出,它不仅写出了悲剧,而且展示了理想。千百年来,梁祝传说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 ![]() 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 ![]() 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 ![]() 人们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样式来表现这个美丽动听的故事,仅戏曲剧种就有30余种、曲艺20余种,更有上百首歌谣、几十种工艺品,以及电影和电视作品 ![]() 。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 同其他口头文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近20年来,由于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梁祝传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危险, ![]() 梁祝传说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传说的传承者、说唱者,而梁祝文化的"根"在于梁祝传说,故而急需抢救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使这一优秀的文化传统得以绵延。 ![]() 梁祝传说 2003年10月27日中午,一块立于明朝正德年间的梁祝墓碑在我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出土,为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资料。 ![]() 该墓碑长180厘米、宽24厘米。出土的墓碑碑额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8个篆字,碑文831字。根据碑文记载,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作为朝廷钦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 ![]() 前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视察河道时,途经微山马坡,发现已破败不堪的梁祝墓,决计重修。碑文还记载了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在邹县(现邹城市)峄山读书学习三载 ![]() ,后二人因思念而死,合葬在泗河西马坡的史情。李万鹏先生说,这是中国十处梁祝墓中惟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刻立时间较早的一块碑。 ![]() 而原来在浙江宁波发现有明嘉靖丁未腊月(1574年)的墓碑,比马坡墓碑晚了近60年,而且碑文只有“晋奉,义妇冢”几个字。 ![]() 据济宁市文物局樊存常先生介绍,这块墓碑历史上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新婚姻法的颁布,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 根据清代焦循所著《剧说》中“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之记载,专门派人到济宁市嘉祥县寻找此碑未果。1976年大造农田平整河道时,梁祝墓碑连同诸坟被平掉。 ![]() 墓志碑被深埋地下,又一次被历史无情地尘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济宁文物局根据史料记载,对梁祝墓碑进行勘探,找到了具体位置。由于当时的保护措施有限,将其再次埋藏地下,直到2003年墓碑才又重见天日。 [2] ![]() 根据碑文的记载,明朝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凯视察河道时路经此处,发现梁祝墓多年失修,于是决定重修, ![]() 并认为重修梁祝墓“推之可以为忠,可以为孝,可以表俗”。碑文交待了梁祝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过程:济宁九曲村祝员外因无子外出读书,整日“嗟叹不已”,祝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与邹邑西居(今微山县两城镇)梁山伯同窗学习。 ![]() 后梁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两人合葬的原因是“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整个故事并没有化蝶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就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 ![]() 据碑文记载,祝英台住济宁泗河南沿九曲村,梁山伯住邹邑西居,马文才住西庄。济宁梁祝文化研究会访查得知,九曲村汉代时就有,现位于泗河南岸,济微公路西侧, ![]() 其祝氏后裔因水灾迁至济宁市任城区岔河村。邹邑西居在今微山县马坡乡马坡村附近,梁氏后裔现迁至今微山县两城镇。西庄现在仍存在,马氏后裔现迁至今马坡乡马坡村。 ![]() 两城、马坡、九曲三地相距不到10华里,邹城峄山梁祝读书处离此三地也不到30公里。至今在微山县、济宁任城区梁祝故居村庄仍在,家族后裔尚存,并承认梁祝为其祖先。 ![]() 在邹城峄山,至今还有梁祝读书洞遗迹。国内目前发现的梁祝墓多达10处,但济宁马坡明代梁祝墓记碑,是惟一有文字记载梁祝故事且内容比较详细的碑,也是立碑时间最早的。 ![]() 樊存常先生透露说,其实,梁山伯祝英台的传说,很久之前就在孔孟故里广为流传。《邹县志》、《峄山志》、《陶庵梦忆》等历史文献中都有关于孔孟之乡梁祝传说的记载。 ![]() 在地方曲艺南路山东琴书《梁祝下山》的演唱中,也有关于梁山伯祝英台家在孔孟故里,二人同在邹县(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峄山读书念文章,他们因相互思恋而死,死后合葬在邹县马坡(现属微山县)的唱词。 ![]() 墓记碑的出土证明,早在唐代,孔孟故里——济宁马坡泗河边就建有梁祝墓、梁祝祠,到了明代又对其进行重修。这是历史事实。据专家考证,目前全国十处梁祝墓中,唯独此墓立时间最早, ![]() 文字记载梁祝传说的内容最详实,而碑中也无梁祝“化蝶”之说,而是发生在孔孟故里的真实故事。另外,在孔孟故里——山东济宁邹城市的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处、梁祝读书洞、梁祝泉等多处遗址; ![]() 在微山县马坡,梁祝故居村庄依在,家族后裔尚存。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梁山伯祝英台传说源于孔孟故里的历史事实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使这一历史真相未被世人了解。 ![]()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范围内也已广泛流传。梁祝传说可以说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然而,同样体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精神的“梁祝”,不单比“罗朱”早了上千年,故事内容也曲折生动得多。 ![]() 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记载的最早文献,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 ![]() 第一次记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的事。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 ![]() 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于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 ![]() 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也有梁祝故事,写到梁祝后化蝶。 ![]() 据专家考证,梁祝传说起源于1600多年前的浙江省宁波鄞州,梁山伯原为鄞县(即鄞州)县令,清正廉洁,辛劳过度,病死任上。 ![]()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宋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中,还明确记载了梁山伯的生卒年月和立庙时间,说梁山伯终年21岁,尚未婚配。 ![]() 梁祝传说富有江南地方特色,清风杨柳,缠绵悱恻,这种柔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江南百姓的审美心理特点,也显示出梁祝传说产生的地域环境特色; ![]() 奇丽的情节结构体现了人类对于爱情的忠贞精神;梁祝传说在流传过程中被鼓词、故事、歌谣、传奇、木鱼书、戏剧、曲艺、音乐等艺术形式接受, ![]() 从而使梁祝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艺术,并形成了庞大独特的梁祝文化; ![]() 久而久之,梁祝传说已衍化为宁波鄞州当地的民俗文化、婚俗文化等。然而近20年来, ![]()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梁祝传说面临传承的困境,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传说的传承者、说唱者,而梁祝文化的“根”在于梁祝传说,故而急需进行保护。 ![]() 梁祝传说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被作为真实的事件附会于多个不同的地区,而梁祝也便兼有了多种不同的户籍。就目前来看, ![]() 全国至少有梁祝墓9座,梁祝读书处6个,梁祝故里究系哪里?近年来大概是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考虑,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济宁、河南汝南等地就此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笔墨官司。 ![]() 可喜的是,不久前浙江、河南、江苏、山东等四省六市的梁祝申遗代表共同签署了《梁祝申遗宁波共识》。梁祝传说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