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祝,哪只蝶是祝英台?

 左手作文法 2022-11-21 发布于浙江

一种说法:玉带凤蝶

左祝英台,右梁山伯

另说,丝带凤蝶,或美凤蝶

吴中花蝴蝶

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

“梁祝”作为一个民间传说在将近1700年的流传史中的变异与分化、衍生。

2005年12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各位专家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审核,一致认定汝南为“中国梁祝之乡”(梁祝镇)。

2006年5月,经过国家评审委员会专家的论证,将“梁祝”传说的申报城市(县)作出了这样的排序: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宜兴市,山东济宁市,河南汝南县。梁祝传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省六地市共有。

民间传说与历史的本质差别在于,有关于历史的一切(事件、人物、名山大川、出土古物等)都是可以追踪到具体确切、独一无二的时间地点的,然而民间传说却大不相同,我们很难甚至不可能找寻到传说产生的准确时间和地点。

浙江一带的广大地区是最早盛传“梁祝”传说的地方,更准确地说,浙江省宁波市鄞县可以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梁祝”传说发源地。

宁波-梁祝文化园

汝南-梁祝墓

宜兴-梁祝园

万松书院原址为报恩寺,始建于唐朝贞元年间,明弘治十一年浙江右参政周公木废寺,改建为万松书院。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在笔记小说《同窗记》中,将梁祝传说中的同窗共读地点写在了万松书院,自此文人墨客云聚的万松书院更添了一分浪漫气息。

就已发现的史料来看,梁祝传说滥觞于东晋。

南朝梁元帝所作的《金楼子》和早已散佚的古籍《会稽异闻》里都提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明清之际长洲诸生徐树丕在《识小录》)

唐宋时期的史地类著作,诸如《十道志》、《寰宇志》等。

梁祝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目前最早的文献资料是唐代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番志》,其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该记载十分简略,转见于宋代张津的《四明图经》:“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直到晚唐张读于大中五年(851年)成书的《宣室志》,才有了较具体的记述: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鄮mào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这段记述虽简短,但梁祝传说的基本情节已具备。鄮:中国秦代县名,在今浙江省鄞县东。

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记载,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

宋大观中,明州知事李茂诚撰记云,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明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相得。神乃曰:“冢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住,肆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我知之矣。善属文者,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跟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鄮城廊头马氏,勿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良,郡以神应召,诏为令。婴疾勿疗,嘱侍人曰:“贸阝西清道源九龙墟为葬之地。”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新冢,得非怪与?”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壁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雪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至安帝丁酉秋,孙恩寇会稽,及鄮,妖党弃碑于江。太尉刘裕讨之,神乃梦裕以助,夜果缝燧荧煌,兵甲隐见,贼遁入海。裕嘉奏闻。帝以神功显雄,褒封“义忠神圣王”,令有司立庙焉。越有梁王祠,西屿有前后二黄裙会稽庙,民间凡旱涝疫疠,商旅不测,祷之辄应。宋大观元年季春,诏集《九域图志》及《十道四蕃志》,事实可考。夫记者,纪也,以纪其传不朽云尔。为之词曰:生同师道,人正其伦。死同窀穸,天合其姻。神功于国,膏泽于民。谥义谥忠,以祀以祭。名辉不朽,日新又新。

钱南扬通过对比宋人李茂诚《梁山伯庙记》和郭茂倩《乐府诗集》里记载的《华山畿》故事的主要情节,确定了“同冢”情节的增入时间大概在六朝时期。

《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投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而“化蝶”情节的增入,则相对较晚,应该是在唐代以后。

关于梁祝化蝶之事,本来自韩凭故事,在唐代还为韩凭所独有。韩凭夫妇同葬,化为鸳鸯。自宋以后,被梁祝故事渐渐吸取,化于其中。至迟在南宋咸淳(公元1265至1274)年间已盛行。到了明代化蝶就成了梁祝的“专利”了。

一些垂死化生的例子,盘古

这类故事“化蝶”的情节究竟从何而来呢?就目前能见到的资料看,晚唐李商隐诗中有“青陵粉蝶休离恨”之句,似乎已经有了“化蝶”情节的痕迹。但只言片语还很难确定韩凭夫妇和蝴蝶的内在关系到底是什么。北宋早期的《太平寰宇记》记载韩凭妻“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蝶”,这里所说的韩凭妻衣裳破碎化为蝴蝶,而非韩凭夫妇化蝶。到了北宋后期,王安石有一首《蝶》诗:“翅轻于粉薄于缯,长被花牵不自胜。若信庄周尚非梦,岂能投死为韩凭?”这里已经清楚地表明,化蝶的是韩凭妻子。因此说至迟到南宋之前,韩凭夫妇死后所化之物已由鸳鸯转化为蝴蝶。这为南宋时期梁祝化蝶故事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化呢?恐怕与如下原因有关。韩凭夫妇所化之物为鸳鸯,鸳鸯是水禽,怎会双双栖息在树上?这让善于考究推源的中国文人很难想明白,也是这一凄美故事的一大硬伤。于是唐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干脆创造出一个新鸟种——韩朋鸟:“有鸟如鸳鸯,恒栖其树,朝暮悲鸣。南人谓此禽即韩朋夫妇之精魂,故以韩氏名之。”一个“如”字表明,这种鸟只是像鸳鸯而已。但这还不能让人满意,因为“韩朋鸟”从来没有一个人见过,太没有说服力了。

韩凭妻子“阴腐其衣”,跳台时左右揽之尽成灰烬。那婉转飘扬的丝绸碎片给了人们灵感,于是有了碎衣化蝶的情节。而蝴蝶从毛毛虫到蝶蛹再到蝴蝶那特殊的生命历程,以古人的科学知识水平是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的,于是古人认为蝴蝶是可以死后重生的精灵。韩凭夫妇活着时是低贱的庶人,如同毛毛虫一样卑微,他们死后进入坟墓,就如同进入蝶蛹,最终化蝶重生,自由地飞翔。他们的生命历程和精神气质同蝴蝶是如此的相似。最终蝴蝶战胜了鸳鸯,成为有情人幻化之物。

冯梦龙《情史类略》中的《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效劳,封为义忠。有事立庙于鄞云。见《宁波志》。吴中有花蝴蝶,橘蠹所化。妇孺呼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俗传祝死后,其家就梁冢焚衣,衣于火中化成二蝶。盖好事者为之也。

5

在白蛇传说、梁祝传说传播史上,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上述两个传说,在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地区曾经存在并较早传播过。

峄山-梁祝读书洞

相传梁山伯、祝英台读书于此。万历十六年,知县王自谨于洞口大石南面勒“梁祝读书洞”五字。

明张岱《陶庵梦忆·孔庙桧》称:“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

马坡梁祝墓碑

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祝君者,其家钜富,乡人呼为员外。见世之有子读书者,往往至贵,显耀门闾,独予无子,不贵其贵,而贵里胥之繁科,其如富何?膝下一女,名英台者,聪慧殊常。闻父咨叹不已,卒然变笄易服,冒为子弟,出试家人不认识;出试乡邻不认识。上白于亲毕,竟读书乃振门风以谢亲忧。时值暮春,景物鲜明,从者负笈过吴桥数十里柳荫暂驻,不约而会邹邑西居梁大公之子,名山伯,动问契合,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旷定省,言告归宁。倏经半载,山伯亦如英台之请,往拜其门。英台速整女仪出见,有类木兰将军者。山伯别来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迤东。西庄富室马郎亲迎至期,英台苦思:山伯君子,吾尝心许为婚,并无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以成室家之好。更适他姓,是异初心也。与其忘初而爱生,孰若舍生而取义,悲伤而死。少阒,愁烟满室,飞鸟哀鸣,闻者惊骇。马郎旋车空归。乡党士妇,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以遂生前之愿,天理人情之正也。越此岁久,松揪华表,为之寂然。俾一时之节义,为万世之湮没,仁人君子所不堪。矢引惟我朝祖宗以来,端本源以正人心,崇节义以励天下。又得家相以之佐理,斯世斯民何其幸欤?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个人物,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关于“梁祝传说”发生的时间,一般认为它发生在东晋时期。至于梁祝发源于何处,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比较著名的说法有:汝南县马乡镇、山东省济宁市马坡乡、江苏宜兴、浙江宁波等。其中,汝南县马乡镇二人的墓地遗址位于古京汉官道两旁,至今尚存遗迹;济宁市二人墓地位于马坡乡马坡村,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微山县)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所立墓碑于2003年出土,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与高度重视。此外,全国其他地方也有梁祝墓地遗迹存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