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遍大师(Gyok-pin Sayadaw U
Tikka)请迦韦大师解释七清净(),迦韦大师说:「我不懂这 些术语,可以用我所了解的方式来说吗?」获得同意后,迦韦大师便作了如下的解说: 禅修者首先向佛陀表示敬意,然后分享他的善业,把他的功德向全世界发散,普及到每一位 众生。接着,他把自身(五蕴)在禅修时段内奉献给佛陀,更捐出自身(五蕴)在规定的时 段内进行禅修。当他得到相当的定力后,他会突然留意到身内生起的某些感觉的;他要不看 任何东西,双目保持紧闭,口部不发出任何声音,更不移动双手与身体,他只观察在自身内 部刚生起的感觉。那个时候,五个感官(五根) ── 眼、耳、鼻、舌、身等皆可全面受控, (在那时段中并没有作恶业。)这就是(一)戒清净。当心意固定在那个感觉(禅修对象)上 时,那就是(二)心清净。由于同时有戒清净与心清净,他便可如实地感知到事物了。他怎 么样做得到呢?(当他继续观察感觉时,他发觉)身体的毛孔好像发光,就像(打火机的) 火石被击时散发出火花一样;看到这种现象,禅修者了解到:实际上并没有身体、没有头颅、 也没有四肢,(只有现前的物质现象而已);错误的身体观念(身见)瞬间消失,而实相(Reality) 则被揭露出来,这种清晰的洞察就是(三)见清净。届时,他对佛陀的信念也会变得坚定不 移的,这就是(四)度疑清净。那时,禅修者会觉得非常喜乐,而随着喜乐,一道光芒会出 现在他的面前,由于他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安宁与舒泰,他的心会被吸引而紧紧地抓住(执住) 那道光芒,那就是所谓的陷溺于十种内观智的危害()之中了。禅修者跟着反思他所紧紧执着 的奇妙感受,不久之后,他开始了解到:此等境界只不过是里程碑而并非正道,他不应执着 此等(令人喜乐之安宁)境界的,于是他会重新继续专注身体的感觉,这就是(五)道非道 智见清净。接着,剧烈的痛苦感觉会在他的身内再次生起,作为禅修对象的感觉时高时低地 波动不停,禅修者要徐徐地(逐渐地)调节他的心意,(注:即十分精细地调节信、精进、念、 定、慧等五力,让心意潜入感觉之中,)令波动停止、安住于一个不太高也不太低之点上,即 正确的中间位置上,那就是(六)行道智见清净。就在那一刻,(七)智见清净很清楚地生起 了,就像子弹被射出时的火光一样,(那就是令烦恼或污染消灭的道智(Magga ?ā?a)。) (注:数字(一)至(七)是译者加入的。) 觉遍大师很满意迦韦大师的解释,并嘉许地说:「你的解说(比我从传统中学到的)更加好。」 〔有关七清净的讨论到此完毕。〕 . 回答法遍安大师的第二次提问 在 年 月 日,法遍安大师(Phet-pin-aing Sayadaw)在下午六时左右前来访问迦韦大 师,与他同来的有:他的两位侍者潘那大师(U Pu??a Sayadaw)与楂嘉啦大师(U Jāgara)、 一些比丘与一些善信。法遍安大师向迦韦大师说: (a) 「我从邀请信(可能来自美铁拿镇的耶拉大师)得知迦韦大师会来,因此便在今天下午来 了,我本打算在明天午饭前来的。到了我这把年纪,要外出旅游真的很麻烦。」 迦韦大师回答:「真的是啊!大师。」 (b) 「好啦!让潘那大师和楂嘉啦大师与迦韦大师闲聊一会吧!我需要休息片刻。」 潘那大师与楂嘉啦大师回答:「大师!你好好休息一会吧!之后便可与迦韦大师交谈了。」 可是,法遍安大师又不想休息了,随即与迦韦大师进行下述的谈话: (c) 「迦韦师!我们已经见过一次面,应该不算陌生了,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交谈吗?」 迦韦大师谦虚地回答:「好的!大师,请视我如你的弟子一样告诫吧!」 (d) 「那么,让我们继续上次的谈话吧。当我初次与你在勃固镇(Bago Town)的阿比村(Abyar village)见面时,大家都很陌生,而且都是那里的访客,所以未能详谈,现在,我们可以 深入些和讨论多些问题了。」 〔下面就是他们当时的对话记录〕 〔问〕 迦韦师,现在接近雨季安居结束(Tha-din-gyut),你在雨季安居期间会忙些什么? 〔答〕 我会忙于教导佛法()(Sāsana),大师。 〔问〕 你怎么样教导佛法?佛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教理(Pariyatti),另一个是行道或实践 (Pa?ipatti),你参与哪个方面的教导? 〔答〕 因为我对三藏经典所知有限,故无法在教理的讲解上作出贡献;我只能帮助未得定力 的人得到定力,指导已得定力的人成就他们的目标。 〔问〕 那么你是怀着慈心(Mettā)去做的了。 〔答〕 是的,大师。 〔问〕 慈心(Mettā)是针对人的,那意味你的心仍安住于世间法()。你是怎么样安住于出 世间法()的?你也会安住于出世间法吧? 〔答〕 是的,我也会的,大师。 〔问〕 为什么你不完全用心审视出世间法呢?为什么你容许自心去思惟世间法呢? 〔答〕 由于这身体负担太重了,我无法完全用心于出世间法,有时候我不得不把心意转向世 间法。 (注:指要照顾身体上的需要:如饮食、睡眠、清洁、走动等。) 〔问〕 让我们暂时不去讨论有关审视世间法的事,你是怎么样审视出世间法的? 〔答〕 我审视刚领悟到的东西。 〔问〕 那么,让我们暂时不理经藏的引述,你是依照《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 Sa?gaha)所说的: “Magga? phala?ca nibbāna? paccavekkhati pa??ito”, i.e. paccavekkha?ā 「证果后回想过去了的事情。」那即是省察,是吗? 〔答〕 是的,大师。 〔问〕 那么,用心审视道(Magga)、果(Phala)与涅盘(Nibbāna)等出世间法与用心审 视世间法两者,你认为何者较为困难?是前者较为困难吗? 〔答〕 在我来看,大师,两者都不困难。 〔问〕 请告诉我,你是怎么样用心审视道(Magga)的? 〔答〕 假设有位禅修者,他在修习内观禅(Vipassanā)时不断进步,到了某个水平,当他的 心到达有分识(Bhava?ga consciousness)()时,(道心)前面的三个心识会消灭烦恼 或污染,(紧随道心)后面的心识会觉知涅盘。接着,心、心所与色等的生灭变化被 了解为苦,心意在审思苦因时会领悟到贪爱就是苦因。这种领悟是在电光火石之间生 起的,可以说,就在我开口解释时已经发生了。 〔法遍安大师打断说:「对!请继续说下去吧!」〕 就在苦因被领悟那一剎那,苦因就被道智(Magga ?ā?a)所消灭,就在那时,心、 心所与色等(就好像被捣乱而功能尽失,)无法正常运作,于是因果炼就在瞬间断开 了,那就是涅盘。果心(Phala consciousness)亦会紧随其后生起。那就是我亲身体 验到的知识,大师。 〔问〕 等一等!当道智生起时,你可清楚地注意到它吗? 〔答〕 不,大师。我是在回顾自心时才清楚地知道它的。 〔问〕 你是在事后回顾自己的经历时才清楚地知道它的,对吗?噢!有一首巴利文诗偈说: Yathā pi mūle anupaddave da?he Chinno pi rukkho punadeva rūhati eva?pi ta?hānusaye anupahate nibbatthate dukkhamida? punappuna?. - 《法句经》(Dhammapada)第 偈 它的意思是:如果一棵树被砍断,但它的根部仍然完好(未受损伤),它是会再生长 起来的。同样道理,如果潜藏的渴爱未被道智所根除,生死轮回苦是会继续重复出现 的。 如上述的巴利文诗偈所言,道智把贪爱完全消灭了,那很清楚。不过,这么做时,是 道(Magga)单独做的么?依世间惯例,战胜敌人的将军大多会有部队之副官帮助他 的,同样道理,出世间的道(Magga)是否也有助手或伙伴帮手去破坏贪爱呢? 〔答〕 是的,大师,它有伙伴一起去做那件事的。 〔问〕 那些伙伴是什么?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答〕 假设一位禅修者的内观禅修习已接近顶点,就在那刻,前面的三个心识把烦恼或污染 完全消灭了。当所有烦恼或污染被消灭了,他意识到涅盘,那是说他的心识察觉到涅 盘,道智会倾向心识所察觉到的涅盘,从而把贪爱完全消灭。 (注:前面的三个心识是指:遍作Parikamma,近行Upacara,随顺Anuloma Cittas) 〔问〕 我很满意你对道智的解释,迦韦师,这些内容实在很深奥和微妙,我们只是依照书本 的知识来说,而你却能说出紧接在道智(Magga ?ā?a)后面的果心(Phala consciousness),你在那刻的经验是怎么样的? 〔答〕 它给我的印象不甚清晰,大师。 〔问〕 跟在道心后面的果心被称为(Anantarika Phala)(此果心即紧跟在道心后面出现的下 一个心识,中间并无任何间隔),大师!这心识(在每次证道时)只生起两三次,因 此是无法被清楚地观察到的;可是,大师!当你回顾道心的生起时,你的印象是怎么 样的? 〔答〕 假设一位禅修者证得初果或须陀洹道,当他已证得须陀洹道和回顾他的心时,他只知 到自己已证得须陀洹道。 〔问〕 当你安住于果心时,你的禅修对象是什么?另外,当你安住于果心时,内心会有什么 感受? 〔答〕 就在你回想起亲证因果炼被切断的那刻,果心即会生起,那时你会充满快乐与安宁, 而你也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的。 法遍安大师评说:「安住于果心被称为(Vala?jana phala),只有这果心可被清楚地观察到,这 很微妙啊,大师!噢!我感到身体有点僵硬了,请让我休息一会。」说完便起身走上寺院的楼 上去了。 达弥卡大师(U Dhammika)是比较资深的一位比丘,他不同意敏建镇迦韦大师所说的有关涅 盘是道智的伙伴一语,因此,他走上楼去与法遍安大师讨论这一问题。至于潘那大师(U Pu??a Sayadaw)、楂嘉啦大师(U Jāgara)、其他比丘与善信们则满意迦韦大师给法遍安大师的答案, 他们在楼下赞赏迦韦大师。 达弥卡大师(U Dhammika)问,法遍安大师(Phet-pin-aing Sayadaw)答 〔问〕 大师!敏建镇的迦韦大师说当道智消灭集谛(即苦因渴爱)时,涅盘是道智的伙伴, 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的看法是:既然在道智那一念间,四圣谛同时生起,四圣谛亦 应被视为道智的伙伴,而非只是涅盘。 〔答〕 不,达弥卡!论典有言:「道智会辨识苦谛(Maggo dukkha sacca? pajānāti)。」道智 也会根除集谛(Samudaya Saccā),道智也会培育道谛(Magga Saccā),道智也会体 证灭谛(Nirodha Saccā)的。这些都是道智的功能,它们不是道智的伙伴。 〔问〕 若是如此,大师!在双论(Yamaka)()的遍知章节(Pari??āvāra)中所谈到的三种 遍知(Pari??ās,full understanding): . 经充分观察后对身心(苦)的遍知(?āta Pari??ā), (注:指对身心(名色)的特性与它们间的因果关系的充分直接理解。) . 经充分审查后(对苦因)的遍知(Tīra?a Pari??ā), (注:指对苦因作出充分的审查与探究后所得之充分理解。) . 经充分观察、审查与克服等过程后可完全放下(苦因)的遍知(Pahāna Pari??ā)。 (注:Pahāna 可解作克服或放弃。) 都是与道心(Magga consciousness)同时出现的,它们是否也应被接受为道智的伙伴 呢? 〔答〕 不!你不能单单因为那三种遍知(Pari??ās)是与道心同时出现而说,它们不算是道 智的伙伴,伙伴的意思是指那些法是互相依赖的。 〔问〕 如果互相依存可构成伙伴,那么,三十六种心所也可称为道智的伙伴了,因为论典有 言:「Cittena niyutta? cetasika?」(意思大约是:心所法皆依心识而生、与心识相应及 伴随着心识同时出现)? 〔答〕 不!那三十六种心所也不能被称为道智的伙伴,它们是与道智一起出现的要素,但它 们不是道智生起所依赖的因素。 〔问〕 如果是那样的话,大师!可否请你给我详细讲解有关道智伙伴的知识,好让我能完全 明白? 〔答〕 好的!道心路过程(Magga thought process)()是这样的:在意门转向心(Mano dvārāvajjana,Mind-door adverting)()生起后,称为行舍智(Sa?khārupekkhā ?ā?a) 所包含的三个心,即遍作(Parikamma)、近行(Upacāra)与随顺(Anuloma)就会根 除烦恼或污染,紧随其后生起的种姓心(Gotrabhū)就会觉知涅盘(perceives Nibbāna), 这个种姓心会指向涅盘,好像说:「涅盘就在那里!」紧随着种姓心之后及依赖其生起 的道心就会根除潜藏的烦恼或污染。对!迦韦师(U Kavi)的描述很精确,这是非常 微妙的一点啊!达弥卡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