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支圣道》之五

 江流千古水映月 2018-06-18



八支圣道



隆波帕默尊者

2017年12月24日





1


心方面的工作只有三项:

正精进、正念,以及正定。



正精进是——精进于燃烧烦恼习气,不断地频繁生起觉性,而后善法便会增长;



正念是觉知自己——觉知身与觉知心,别忘记自己的身,别忘记自己的心;



正定是心的归位——心安住成为观者。最终,心保持中立,对所有的境界均保持中立。



今天隆波将“八支圣道”一次性地全部阐释了。只要我们走在这条八支圣道上,最终一定会生起圣道。



但大家目前所实践的“八支圣道”还不是圣道,只能称为“前行道”(圣道的前期筹备阶段)。



“前行道”之中的“前行”是指基础阶段,它会导致真正的圣道生起。



因此,我们正在实践的目的是为了让真正的圣道得以生起。



一旦我们的戒、定、慧获得圆满,也就是说,当我们发展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最终一定会获得正见——真正的正见就会生起,那是属于出世间的正见



目前大家具备的初阶正见是:明白“业与果报”、明白“四圣谛”的核心实质,这些仍属于世间的正见



然而一旦发展觉性,具备了四念处的觉性与极佳的正定,多多地用功(“多多地”是指“精进”,“正精进”即是多多地用功),多多地精进与提升,那么七觉支就会圆熟,最终,八支圣道也会圆满,“明与解脱”就会圆满生起,最终我们将获得真正的正见。



圣者所具备的出世间“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将自动生起——它们是自行生起的。




2


大家要区分清楚,我们现在实践的还不是圣道本身。我们正在实践的这一切,所有身、语、意三方面的修习,它们还只是圣道的前期筹备阶段,称为“前行道”。



“前行道”之中的“前行”可被诠释为基础阶段,它是圣道的基础,我们要多多地提升它。



就像隆波所教导的:要有正确的见地和思维,要有正确的言辞和行为,要有正确的谋生方式,要有正确的精进、正确的觉性、正确的禅定,如果我们不断聚齐以上这些品质,真正的智慧就会生起。



比如,当我们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那么我们最后就会明白:凡生起的,必会灭去——彻见到一切造作都是生起而后灭去。一切都是有原因才生起。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无法被掌控。



你们听说过这句话吗?隆波经常会提到——有因缘才会生起,没有因缘就会灭去,无法被掌控。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就是初果须陀洹圣者的境界了。心会洞彻到真相:并不存在一个实体的“我”,“我”是不存在的。



“我”只是一个念头、只是一种称谓,只是为了便于交流而已。



阿罗汉有“我”吗?阿罗汉的心里没有“我”,但会使用“我”这个字。这个“我”是一种称谓,仅仅是为了便于交流和沟通而使用。其真正的内在感觉是没有“我”的。



初果须陀洹已经没有“我”的感觉了。



可是大家感觉到了吗?大家觉得真的有“我”存在,在这里面有一个“我”,它可以指挥所有的一切,它可以去想所有的一切,那是因为我们仍是凡夫的缘故。



如果我们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并且具备了正确的先决条件——也就是正确的思维和见地、正确的身与语的表现、正确的谋生方式,然后频繁地“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实相”。



最终便会生起智慧。真正的正见会呈现,正思维、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全都会同步生起。而且圣道生起的时候,它们仅仅生起在同一个心识刹那。它们是透过心的聚合而生起的——心自行聚合起来(入定)。




3


比如说,大家在练习观身与观心时,心一散乱,就来观呼吸或念诵佛号,先训练让心获得宁静,可是从未进入过禅定。然而当因缘成熟,当我们的戒、定、慧已经圆满,心便会聚合进来,自行进入安止定。



此处的安止定是指在圣道之中的安止定。当这种安止定在圣道中生起时,圣道之中余下的其他七支将会共同现身于同一点。



圣道的其他七支是出于正定的力量而共同汇集于同一颗心的。因此不要轻视禅定,一定要善加训练。



有些人根本没有禅定,或只是紧盯着“腹部升降”之类的(所缘),心完全在外面,那是没用的,即便历经多生累世也无法证悟,顶多只会投生于“无想有情天”(梵天的一种),那是由于过于郁闷,导致心灭掉的结果。



例如,没日没夜地经行,觉得太郁闷了,如果极度苦闷,心就会逃避甚至干脆灭掉,而成为“无想有情天”的众生。



不要误以为体证涅槃是没有心的。在证悟道、果、涅槃的瞬间,是有心的,而非没有心。经典称之为“道心”及“果心”。



因此,某些地方在教导说:心骤然灭去,完全没有了感觉,身不存在,心也不存在,那是“无想有情天”的梵天神。



在圣道生起的时候,是有道心的;在圣果生起的时候,是有果心的。




4


大家听说过“四道及四果”吗?



如果是透过禅定来划分,那么共有20种道心与20种果心,道心和果心的总数是40种。所以,并不是没有心,而是有心的。



简而言之是四种道心与四种果心;若细分则是20种道心与20种果心。当然,我们无须研究得那么细致。它们是自行生起的。



无论何时,当我们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见身心的真相,并且了具备上述讲给大家听的维系生计等的前提条件,到了某个点,心便会聚合进入安止定,其后在安止定中开发智慧。



在安止定之中开发智慧时,心会“震动”。仅仅只“震动”二到三个心识刹那,心将会“随顺”。“随顺”的意思是——无论生起什么,就只是“知”、就只是“见”。而对于所知所见的一切,完全不思维、不分析,也不干涉,完全随顺——无论生起什么,均无任何期待心,这个过程仅仅只是二、三个心识刹那,结束之后,心就在“那一点”放下“觉知所缘”与“开发智慧”,逆流而上回返来觅心(本身)。



逆流而上的回返,称之为“种姓智”,是更换种姓的阶段,即心脱离“凡夫”(种姓),但尚未抵达“圣者”(种姓)。随即生起一个心识刹那的圣道,每次只是一个心识刹那。在圣道生起时,圣道的八个组成部分会齐聚在同一点,圆满且平衡。它们是自行生起的。



记住,没有谁可以让道与果生起。当戒、定、慧圆熟时,道与果将自行生起。



佛陀是如此开示的。所以我们无须挣扎着说:该怎么做呢?不管多么渴求想要让圣道生起,它都不会生起。但是如果频繁地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照见身心的实相,并且在维系生计的方方面面也做得很正确,那么圣道会自行生起,圣果也会紧随而至。



圣道生起的瞬间,立即就灭去,而后圣果紧随而至,心会接触到“空”。这种空是大空(摩诃空),是涅槃之空,心地光明,拥有光明、空与喜悦。涅槃是最极致的快乐——心抵达了空、光明,以及喜悦。



涅槃并不是心,而是另一类究竟法(注:“究竟法”总共有四种,即色、心、心所与涅槃)。心是生灭的境界,而涅槃是不生不灭的。感知涅槃的心(或说阿罗汉的心)是与涅槃融为一体的。



当阿罗汉思及涅槃时,无须送心进入涅槃,只是想到,就已经到了,因为涅槃已经与心在一起了。



大家去训练吧,在某日一定会获此珍宝,它比世间的一切都更加弥足珍贵。



这个世间的资产只是临时资产,只能此生消费,而后就得抛掉,任由他人拿去继续使用。而“法”的资产却可以跨越生生世世追随我们,直至轮回的尽头。



当修行抵达终点时,就会自证自明: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后有。



所以,三藏经典才会记载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为了达至解脱自在而做的其他工作已经不存在了。此处的语气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心坚定不移,已经彻知彻见。



所以,大家去训练吧!去观照吧!




5



别觉得只要一味地训练心就够了,我们的行为与见地也要正确。



假如日复一日只是沉浸在世间琐事的跌宕起伏中,就别来奢谈道与果,想都别想,因为你根本没有备齐圣道必须的成分。抑或持戒不严谨,诸如还有绮语、两舌、妄语的行为,到头来只会一无所获。



大家要去自己用功啊。



如果谁的职业会伤害他人,或是伤害到其他众生,又或是伤害自己,那么就请浪子回头,能换个职业就换了吧。



如果暂时换不了,不得已而为之,也要有所警觉: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某日一定要去更换职业,要有这样的意识。



那些没意识到错而去造恶者,其果报更为严重。如果造恶业的时候,自知是错的,果报还轻一些。这是非常奇特的“法的规则”。在有不好的行为时,如果自知是不好的,过患会较少。



佛陀曾比喻:就像烧得通红的木炭——大家认识炭吗?过去会用木炭来煮饭,不过如今已经不太用到了。炭被燃烧之后会变红,对吗?如果我们知道这是烧得通红的木炭,但被迫要去抓它,我们是不会全力以赴去抓的,只是被迫去抓而已。知道的人和不知道的人,去抓的力度不同,明白火炭不好的人,会以最小的力道去抓,而不知道火炭的人,则会完全扑过去,导致严重烧伤。



造恶业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是出于他人的胁迫而造恶业,比如,丈夫坚持要养虾,而我们告诉他:把虾放生到河里——做功德吧。那就会挨揍,对吧。类似这种心不甘情不愿但不得不去做、情非得已必须喂养的,就要懂得正确的用心:我们是在养虾,而没有在杀虾——用心要正确。宰杀是不对,是非对错若能分明,罪业会减轻。比起那些做事情不分是非黑白的人,罪业会轻一些。



请各位去吃饭吧。

 


今天讲到了“八支圣道”,如果有人想将这段开示转成文字,并且交给基金会去印刷成书,也是可以的。

 





-完结-




点 击 阅 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