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现在行动研究广泛而被接受的观点之一为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使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1.行动研究的特点
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行动研究是一种以解决学校中某一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现场研究法。科研人员和实践工作者基于实际教育工作的需要,将实际问题发展为研究课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变量,在全程研究中逐个加以检验。由于行动研究所要解决的都是实际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迫切问题,所以研究也就必须在问题发生的环境中进行,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对症下药,而单靠闭门造车或是单纯的文献资料查找是无济于事的。
其次,行动研究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依据的是观察和行动的记录,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干预,改变所需改变的行为,并以观察的记录信息作为研究发展的推动力,这比纯理论研究更有利于结果的检验。因此,这一特点也是行动研究区别于纯实验研究的重要特性。
其三,行动研究是以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合作方式来进行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的研究小组通常由研究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乃至学生家长联合组成。研究人员起咨询指导作用,行政领导起保障作用,教师起研究、反馈作用,学生家长起监督作用,他们取长补短,各司其职,相互交换意见,形成整体合力。
其四,行动研究并不过于强调研究过程中控制的严格性,也不过于强调研究计划的严密性;允许在实际工作中对研究方案加以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开展行动研究的步骤
为了给行动研究的使用者提供一个既可参考又不被其左右的可变通的模式,我们将行动研究的过程归纳为如下六个步骤:
(1)预诊:在学校工作中坚持用分析和评判的眼光对待每一个看似平常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
(2)初步研究: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也是行动研究各个步骤得以落实的蓝图。虽说是总体计划,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具体行动中反馈信息与总体计划相偏离,则需要对总体计划进行修订更改,因为行动研究的本质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总体计划实现的具体措施,它的先后顺序安排将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在行动研究中,过程性资料的搜集、整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6)研究结果的总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