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舟山中学有座“思刘堂”,这栋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教学楼,迄今仍保存完好。作为这一百年老校的标志性建筑,它所纪念的正是定海公学(舟山中学前身)的创办人、民国年间的实业巨子刘鸿生。 刘鸿生,祖籍浙江定海,1888年生于上海,其父刘贤喜为招商局买办。年轻时,刘鸿生曾就读于圣约翰大学,后辍学进入租界工部局工作,先后当过教师与翻译。一次偶然的机会,刘鸿生进入英商开平矿务公司上海办事处从事煤炭销售。经过十年的商海打拼,刘鸿生成为沪上煤炭业知名的“销售明星”,由他直接经手的煤炭销售量占到开滦煤矿年产量的四分之一(约250万吨),个人年收入达百万元,而此时的刘鸿生不过三十出头。 掘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后,刘鸿生将目光投向了实业。关于办厂的初衷,刘鸿生曾说,一战后,国内爱国运动轰轰烈烈,“那时候我还很年轻,虽然口袋里的钞票很多,但我毕竟是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在买办生涯中,我感觉到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中国之所以受气,是因为没有工业,没有科学,因此就想利用口袋里的钞票做点事。” 据说刘鸿生选择火柴厂有两个原因,一是火柴业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工业;二是当年追求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的千金叶素贞时曾遭到叶家的白眼,刘鸿生于是暗下决心要办一家自己的火柴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刘鸿生冒着重重阻力将叶素贞迎娶进门后,曾经大名鼎鼎的燮昌火柴厂却日渐衰落,最终被刘鸿生低价收购。 要说起来,火柴首次进入中国是18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乾隆时,据说这是清廷大臣们最为喜欢的小礼物。但是,100多年过去了,中国虽然走出了“火石、火镰”年代,清末民初也办了不下上千家火柴厂,但火柴头“自燃、发潮、有毒”等问题仍解决不了,市面上行销的“安全火柴”,仍大多为瑞典“凤凰”、日本“猴子”等这些所谓的“洋火”。 在当时的年代,火柴人人要用,价低但量大,利润仍大有可观。1920年,刘鸿生办起了“鸿生火柴公司”,但很遗憾的是,公司生产的火柴与别家的国产火柴没啥区别,一盒火柴往往不等用完就受潮,火柴头常常一划就掉,人送绰号“烂糊火柴”。对此,刘鸿生当然很不满意,之后他亲自出洋考察,在花费巨资购买进口机器的同时,又以每月1000银元的高薪聘请留洋的化学博士归国襄助。5年后,鸿生公司推出的“宝塔”牌火柴不仅安全有保障,而且发火快、火苗白,成为国内火柴市场的标准产品。不仅如此,刘鸿生还不惜重金邀请当红影星吕澹如为公司火柴做广告(火花收藏者所津津乐道的“美丽牌”配烟火柴盒),经多方营销,鸿生公司的火柴不仅行销国内,而且还出口南洋,成为当地的著名商品。 鸿生公司的突然崛起令垄断中国市场多年的“洋火柴”们很不服气,当时瑞典火柴公司在合并欧洲数十家火柴厂后,之后又将触角伸到了中国。在吞并中国火柴厂的计划失败后,瑞典人又企图以向政府贷款1500万元的代价换取中国火柴专利权50年。听到这个消息,刘鸿生迅速作出反应,他一面发起《告火柴同业书》,一面又号召同行合并,一致对外。1929年11月,“中华火柴同业联合会”成立,国内52家火柴厂代表一致推举刘鸿生为会长。次年夏天,鸿生、中华和荧昌三家火柴厂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刘鸿生出任总经理。此后,大中华火柴公司又陆续合并国内多家火柴公司,最终击败瑞典火柴而占据了大半个中国火柴市场。由此,中国火柴基本实现国产化,刘鸿生也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中国火柴大王”的头衔。 在办理火柴厂的同时,刘鸿生也投资于其他实业,譬如煤炭、毛纺、水泥、码头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一个企业组织亏损了,其余的还可以赚到大量利润。总起来看,在收支差额上还会表现出一种盈余的情况;”“我的全部理想,就是希望把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 或许是受当时的“托拉斯主义”影响,刘鸿生也一心想把自己麾下的企业打造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实业王国。1930年,刘鸿生出资86万两白银在上海四川中路建造了一栋8层高楼,在这栋取名为“企业大楼”的现代化建筑里,第二、三层是开滦售品处和刘鸿生的办公室,四层是水泥公司、码头公司、华东煤公司,五楼是大中华火柴公司,六楼是章华毛纺织公司、刘鸿记账房以及刘氏其他中小企业,七楼是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和医务室等,八楼是刘家的公馆。至此,刘鸿生的“实业王国”初具雏形。 好运不长的是,数年后抗战爆发,日军侵入上海,刘鸿生一度舍不得自己所办实业而不愿离开上海,直到日方逼迫他出任伪上海市商会会长,这才趁夜逃出上海孤岛,前往香港。之后,刘氏家族的在沪产业被日伪全部没收,损失高达上千万元。尽管如此,回到大后方的刘鸿生仍凭借之前积累的资金与人脉重新打开局面,等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时,刘鸿生所办企业的资产仍高达2000万元。 刘鸿生曾说,我这一生,最自豪的就是办企业和教育子女。他的13个子女全部送到国外并学习不同专业,以便回国后管理不同的企业。就这点而言,似乎也是“不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体现。实行公私合营的当年,刘鸿生因病去世。去世前,他告诫后人:“定息可以分取,但不要多取,每人至多拿几万元,拿多了对你们没有好处。其余的全部捐献给国家,这也是我最后的嘱咐。” 诚为保身之术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