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昵称13246341 2013-07-25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2013-01-26 01:51:1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書法】   |字号 订阅

張旭《古詩四帖》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

 

  《草書古詩四首》,遼甯省博物館藏,墨迹本,五色箋,凡四十行,壹百八十八字。傳爲張旭狂草之作,極爲珍貴。其內容,前兩首是庾信的《步虛詞》,後兩首是南朝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四五少年贊》(疑爲僞托)。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缭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今人郭子緒雲:“《古詩四帖》,可以說是張旭全部生命的結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藝術的精華,永恒美的象征。”

 

釋文:
  東明九芝蓋,北燭五雲車。飄飖入倒景,出沒上煙霞。春泉下玉霤,青鳥向金華。漢帝看桃核,齊侯問棘(原詩爲棗)花。應逐上元酒,同來訪蔡家。
  北阙臨丹水,南宮生绛雲。龍泥印玉簡(原詩爲策),大火練真文。上元風雨散,中天哥(原詩爲歌)吹分。虛(原詩爲靈)駕千尋上,空香萬裏聞。
  謝靈運王子晉贊
  淑質非不麗,難之以萬年。儲宮非不貴,豈若上登天。王子複清曠,區中實譁囂。喧既見浮丘公,與爾共紛繙(翻)。
  岩下壹老公四五少年贊
  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岩下坐,正見相對說。壹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古詩四帖》《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董其昌跋尾

 

延伸閱讀

張旭:開創醉酒狂草書風


    狂草,是書法向自由表現方向發展的壹個極限。漢字的起初功能是實用,加上藝術的成分就形成了書法。而書法要表現個性的自由,文字的辨讀開始模糊,有點近似山水畫家的潑彩潑墨了。
    非常喜歡張旭的《古詩四帖》,它讓我看到了變化無窮充分展現複雜的內心世界的藝術震撼力。
    張旭生逢盛唐。杜甫有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禀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纨魯缟車斑斑,男耕女桑不相失。”——這是壹幅何等強盛富庶的社會圖景。其時,唐玄宗收複淪陷已久的遼西十二州,西域重鎮碎葉重新回到唐朝的懷抱,漠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落向唐稱臣,安北都護府得以重建。“開元盛世”創造的太平安定局面,同時也培植了當時文化人壹種要求自由、發展與解放的精神,“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坐標鼓起多少文士詩人的理想風帆。李白是“仰天大笑出門去,快馬著鞭向長安”的滿懷信心,杜甫則“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躊躇滿志……
    時光恍如夢幻壹樣地飄過。3年以後,李白失望地走出了長安。杜甫科舉落第以後,在長安到處流浪,過著“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張旭似乎比李杜好不了多少。他的好友李颀在《贈張旭》中說:“問家何所有,生事如浮萍。”應該屬于他的真實寫照。終其壹生,也不過是做了相當“七品”之類的小官——太子左率府長史。從實現人生價值與理想的角度看,張旭顯然是有著極大的失落感的。唐朝的文人有壹個習氣,不能做官積極用世,往往改換另壹種方式,由儒而入道入佛,追求精神的自由。當張旭仕途不暢無法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時候,他的精神足迹卻在酒和書法中找到了棲身之地。
    杜甫在酒中發現了張旭:“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壹個無視禮教不顧身份借酒揮毫的草聖。
    唐代書法有壹個突出的現象就是書壁,從文人書齋的小天地中解放出來,直接在粉牆上或是貼了絹素的牆壁上書寫,其難度遠勝于在書桌上揮毫。開元年間,唐玄宗駕幸東都洛陽,正好大畫家吳道子、大將軍裴旻、大書家張旭湊在了壹起,興會空前。皇帝壹時高興,命他們各陳其能。于是裴旻劍舞滿堂勢壹曲,張書狂草壹壁,吳畫人物壹壁,都邑人士,壹日之中,獲睹三絕,大飽眼福。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舞者、書者、畫者與觀賞者互動的熱烈氣氛,從此以後不複見到了,壹時傳爲千古佳話。
    更有甚者,張旭每至酒酣,常常口出狂言並以頭儒墨(古人蓄發),然後用手抓住飽蘸濃墨的長發,狂呼大叫,在粉壁和屏障上東塗西抹。那是酒與書的聯袂狂歡,線條的舞動如風如龍如疾馳的野馬。壹筆狂草,滿壁縱橫,那上面寫的是什麽字,已經不重要了,人們欣賞的是壹種驚世駭俗的表演——酒神的舞蹈——線的舞蹈、肢體的舞蹈、靈魂的舞蹈。
    酒是好東西。天子賜酒,美人勸酒,曹操煮酒,劉伶醉酒,陶潛菊酒,賀知章金龜換酒……千般萬種的人生滋味,也因了酒的滋潤而芳香四溢。然而,酒之于張旭,又何爲呢?酒,可以哭、可以笑、可以醉、可以解憂、可以消愁……他借酒袒露自己的自由個性、懷才不遇的郁悶和牢騷,也借酒開創了醉中狂草的特有書風,掀起了中國書法史上浪漫主義的第壹次浪潮。
    《新唐書》裏另有壹段記載:張旭“既醒自視,以爲神,不可複得也。”是啊,沒有酒,哪來的張旭神奇的狂草?因爲酒,潛意識中壓抑的、積藏的、生命之原始的、本能的,都壹股腦地抖了出來,再也沒有顧忌,壹切規律、偶然,平日必須遵循的法則都被踏倒、推翻,精神獲得了大解放。張旭舉起了酒杯,喝著,然後跳著、喊著、舞著,把所有的生命力、創造力都灌注進去,這樣的作品怎不泣鬼神而驚天地呢?
    爲張旭草書作理論上的精彩總結,應該是唐代韓愈的《送高閑上人序》。他在序中說:“往時,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戰鬥,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壹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曆史上沒有人像韓愈這樣把主體性情對書法創作的重要作用強調得這麽具體,這麽實在。他高舉的是書法“形其哀樂,達其性情”的抒情旗幟。決定書法藝術高下的,不在技巧,我贊同韓愈的觀點。但是,遺憾的是:他丟開了酒。也許,昌黎先生不喝酒。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976b1f0100hes3.html

 


張旭《郎官石柱記》

  亦稱《郎官廳壁記》,唐陳九言撰文,張旭書。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立,在陝西西安。
   《郎官石柱記》是傳世最爲可靠的張旭真迹,原石久佚,傳世僅王世貞舊藏“宋拓孤本”,彌足珍貴,曆來評價甚高。蘇轼云“作字簡遠,如晉宋人。”,黃山谷更云:“唐人正書,無能出其右者。”《古今法書苑》謂:“張颠草書見于世者,其縱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獨楷書,精勁嚴重,出于自然。書一藝耳,至于極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見于世則此序尤爲可貴也。”明趙涵《石墨镌華》謂此記“筆法出歐陽率更,兼永興,河南,雖骨力不遞,而法度森嚴。”有贊云:“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态自足,号稱神逸”,“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此石宋時已有刻本。明董其昌曾刻入《戲鴻堂帖》。

《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 - 雷泰古【書畫專博】

 

《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 - 雷泰古【書畫專博】

 

《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 - 雷泰古【書畫專博】

 

《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 - 雷泰古【書畫專博】

 

《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 - 雷泰古【書畫專博】

 

《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 - 雷泰古【書畫專博】

 

有關張旭的詳細經歷不詳,只知道他曾在朝廷任職,在長安及上京當官,並與同樣當官的顏真卿杜甫相識。

張旭以豪飲而知名。在杜甫的詩作「飲中八仙歌」裡,張旭亦是其中一位被描寫的人物之一,與其他人被稱為「飲中八仙」。張旭以書法中最為奔放自由的草書聞名,據《新唐書》記載,張旭喜歡在醉之後書寫作品,稱之為「狂草」。他的書法多以奇形怪狀、粗細對比誇張、以及充滿情感的線條相連,在《舊唐書》中讚譽為「變化無窮、若有神助」[1]。然而張旭並非只寫草書,對於楷書國畫等也相當精通.他是唐朝另一個知名書法家陸柬之的外甥!

陸柬之(585年-638年),唐朝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書法家。傳世的書法作品有行書文賦》。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崇文侍書學士。初唐著名書法家虞世南的外甥,「草聖」張旭的外祖父!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是唐朝政治人物文學家詩人書法家。越州(浙江省餘姚人。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其所編的《北堂書鈔》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1]

沉靜寡慾,博聞強記。過繼給叔父虞寄,與兄長虞世基受業於顧野王。在隋朝做過秘書郎,自編《北堂書鈔》,又參與編寫《長洲玉鏡[1]。後來成為唐太宗身邊的重臣,任弘文館學士著作郎,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貞觀八年(634年)進封永興縣公。貞觀十二年(638年),致仕,授銀青光祿大夫,弘文館學士如故,祿賜防閤視京官職事者。同年卒,年八十一,陪葬昭陵,追贈禮部尚書,繪像列於凌煙閣,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卒文懿。

年輕時學書於當時著名書法家智永王羲之七世孫),得其真傳,深得「二王」妙旨和智永筆法


[編輯] 書法代表作品
孔子廟堂碑
《破邪論》
汝南公主墓誌
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 因卷中有元代天曆內府藏印,故亦稱「天曆本」。

《唐人摹蘭亭序三種》之一傳為虞世南真跡。

虞世南亦是初唐大詩人,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北堂書鈔
相傳《兔園策》也是他所寫[1]
[編輯] 評價

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


[編輯] 家族成員

父﹕虞荔

叔父﹕虞寄,南陳中書侍郎。

兄﹕虞世基隋朝舊臣。

子:虞昶,工部侍郎。

陸機《文賦》 陸柬之

二陸

陸機 · 陸雲

《文賦》 - 書法藝術
西晉陸機平復貼《文賦》為墨跡本,是初唐時期少有的幾部名家真跡之一。據說陸柬之年輕時讀陸機《文賦》,極為傾心,想親筆書寫一篇,因怕自己書藝不精而“玷辱”前賢名作,始終未敢貿然動筆,直至他晚年書名赫赫時,才動筆了此宿願。

此帖筆法直逼大王,深得晉人韻味。元代書法家揭溪斯曾評論此帖說:“右陸柬之之行書《文賦》一卷,唐人法書結體遒勁有晉人風格者,惟見此卷耳。雖若隋僧智永,猶恨嫵媚太多、齊整太過也。獨於此卷為之三嘆。”元趙孟頫評價更高,曰:“唐初善書者稱歐虞褚薛,以書法論之,豈在四子下耶。然世罕有其跡,故知之者希耳。”(見趙孟頫《文賦》跋)
欣賞《文賦》墨跡,用筆清雋飄逸,流轉圓潤,確實具有《蘭亭》那種平和簡靜的意境。此帖點拂波磔之間,使轉運行之際,結體照應之處,皆合《蘭亭》妙法。從中可窺陸柬之於《蘭亭》所下功夫極深。應當指出王羲之現存法書今已無一真跡,多為唐人摹本。作為摹本形似之差距可能不大,但就作品的貫氣,神彩來說都及不上《文賦》神似《蘭亭》。因此後世學王書者,對此帖格外珍愛。元趙孟頫就曾臨學此帖,從中領悟晉人筆法和結體,其受益是很明顯的。指出一點,此帖偶有於行書中雜寫草書的地方,有不協調之感,或許是陸柬之的一種嘗試。又正因為《文賦》太似大王書,所以其藝術個性也就顯得不強了。《文賦》真跡清時入內府,後藏北京故宮博物院。[1]

 

《文賦》 - 文學價值
《文賦》《文賦》足中國文論史上第一篇系統而完整地論述文學創作內部規律的專著,該文主要分析了《文賦》對中國文學理論的貢獻及其對後人的影響與局限性。
《文賦》對中國文學理論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詩歌特征作了新的理論概括。先秦時代提出詩言誌,詩通過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抒發懷抱,沒有提到詩歌的抒情特點,突出了文學的政治教化功能。到了漢代,對詩歌特征的論述比較全面,將情誌並舉,比較明確地指出了詩歌通過抒情來言誌。但把情誌圈定在儒家倫理道德和禮制範圍內。陸機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結合自己的創作體會,對詩歌特點做出新的理論概括,提出詩緣情而綺靡,第一次明確地揭示了文學的基本特征在於抒發情感和具有美的形式,突破了儒家禮義之束縛,要求自由地抒發自己的感情、願望與要求。陸機這種理論概括,對後世影響非常大。劉勰、鐘嶸、白居易、韓愈等人的文學情感論,都可以從這裏找到淵源。

二是提出了以想象為中心的藝術構思論,突出了想象的作用。《文賦》形象地描述了藝術構思的全過程,在整個過程中離不開想象,想象自始至終起著重要作用,描述作家思維活動的特點,即構思開始時,要沈思虛靜,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構思活動極其活躍,想象具有無限的廣闊性與豐富性、獨創性,作家思維活動伴隨著情感和形象,作家思維活動有時文思流暢,有時卻艱澀阻滯。陸機的藝術想象論對劉勰的《文心雕龍》產生了重要影響,劉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對想象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論述了想象的心態論、想象的特點論、想象的功能論,並對思維活動中的靈感問題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三是重視文體研究,對各種文體的基本特征在理論概括方而更趨於縝密。正是由於這些貢獻和對後人的影響,才使《文賦》中國文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文賦》的局限性也是很大的,主要表現在:陸機所說的客觀事物很狹隘,僅指自然景物,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事物沒有觸及。對文學和現實生活的關系缺乏應有的重視。對創作中的靈感問題,陸機只強調作家的主觀作用。對文學的社會作用,沒有提出獨到的見解。

《文賦》 - 創作背景
從魏晉開始,歷經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國文學中古期的第一段。綜觀這段文學,是以五七言古近體詩的興盛為標誌的。五古在魏晉南北朝進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體在唐代前期臻於鼎盛。魏晉南北朝期間,文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自覺和文學創作的個性化,在這些變化中是最有意義的,正是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其他的變化和發展。這期間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文學集團。集團內部的趨同性,使文學在這一段時間內呈現出一種群體性的風格,另一段時間又呈現為另一種風格,從而使文學發展的階段性相當明顯。

《文賦》 - 原文內容
《文賦》

余每觀才士之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每自屬文,尤見其情,恒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故作文賦,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論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殆可謂曲盡其妙。至於操斧伐柯,雖取則不遠,若夫隨手之變,良難以辭逮,蓋所能言者,具於此云。
佇中區以玄覽,頤情志於典墳。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於勁秋,喜柔條於芳春,心懍懍以懷霜,志眇眇而臨雲。詠世德之駿烈,誦先人之清芬。遊文章之林府,嘉麗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援筆,聊宣之乎斯文。

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其致也,情曈昽而彌鮮,物昭晣而互進。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浮天淵以安流,濯下泉而潛浸。於是沈辭怫悅,若遊魚銜鉤,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雲之峻。收百世之闕文,采千載之遺韻。謝朝華於已披,啟夕秀於未振。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然後選義按部,考辭就班。抱暑者咸叩,懷響者畢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或本隱以之顯,或求易而得難。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理扶質以立幹,文垂條而結繁。信情貌之不差,故每變而在顏。思涉樂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嘆。或操觚以率爾,或含毫而邈然。

伊茲事之可樂,固聖賢之所欽。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逾深。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粲風飛而猋豎,郁雲起乎翰林。

體有萬殊,物無一量。紛紜揮霍,形難為狀。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在有無而黽勉,當淺深而不讓。雖離方而遯員,期窮形而盡相。故夫誇目者尚奢,愜心者貴當。言窮者無隘,論達者唯曠。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淒愴。銘博約而溫潤,箴頓挫而清壯。頌優遊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奏平徹以閑雅,說煒曄而譎誑。雖區分之在茲,亦禁邪而制放。要辭達而理舉,故無取乎冗長。

其為物也多姿,其為體也屢遷。其會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暨音聲之叠代,若五色之相宣。雖逝止之無常,固崎锜而難便。茍達變而識次,猶開流以納泉。如失機而後會,恒操末以續顛。謬玄黃之袟敘,故淟涊而不鮮。

或仰逼於先條,或俯侵於後章。或辭害而理比,或言順而義妨。離之則雙美,合之則兩傷。考殿最於錙銖,定去留於毫芒。茍銓衡之所裁,固應繩其必當。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適。極無兩致,盡不可益。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雖眾辭之有條,必待茲而效績。亮功多而累寡,故取足而不易。

或藻思綺合,清麗千眠。炳若縟繡,淒若繁弦。必所擬之不殊,乃暗合乎曩篇。雖杼軸於予懷,怵佗人之我先。茍傷廉而愆義,亦雖愛而必捐。

或苕發穎豎,離眾絕致。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心牢落而無偶,意徘徊而不能揥。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榮於集翠。綴下裏於白雪,吾亦濟夫所偉。

或讬言於短韻,對窮跡而孤興。俯寂寞而無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獨張,含清唱而靡應。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雖應而不和。或遺理以存異,徒尋虛以逐微。言寡情而鮮愛,辭浮漂而不歸。猶弦麽而徽急,故雖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諧合,務嘈囋而妖冶。徒悅目而偶俗,固高聲而曲下。寤防露與桑間,又雖悲而不雅。或清虛以婉約,每除煩而去濫。闕大羹之遺味,同朱弦之清汜。雖一唱而三嘆,固既雅而不艷。

若夫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適變,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樸而辭輕。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或覽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後精。譬猶舞者赴節以投袂,歌者應弦而遣聲。是蓋輪扁所不得言,故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普辭條與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練世情之常尤,識前修之所淑。雖浚發於巧心,或受欠於拙目。彼瓊敷與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龠之罔窮,與天地乎並育。雖紛藹於此世,嗟不盈於予掬。患挈瓶之屢空,病昌言之難屬。故踸踔於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遺恨以終篇,豈懷盈而自足。懼蒙塵於叩缶,顧取笑乎鳴玉。

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紛威蕤以馺鹓,唯毫素之所擬。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誌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攬營魂以探賾,頓精爽於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雖茲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之所由。

伊茲文之為用,固眾理之所因。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俯貽則於來葉,仰觀象乎古人。濟文武於將墜,宣風聲於不泯。塗無遠而不彌,理無微而弗綸。配霑潤於雲雨,象變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廣,流管弦而日新。


跳到: 導覽搜尋
昭陵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 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
分類 古墓葬
時代
編號 1-170
登錄 1961年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的陵墓,位於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為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陵墓依山而建,開創了代帝王陵寢依山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齡尉遲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置於陵園北面祭壇司馬門內東西兩廡,現有四駿陳列於西安碑林,另外二駿流落美國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陪葬墓[編輯]
越國太妃燕氏
趙國太妃楊氏
紀國太妃韋氏
賢妃鄭氏
才人徐氏
鄭國夫人
彭城郡夫人
蜀王李愔
趙王李福
紀王李慎
越王李貞
嗣紀王李澄
曹王李明
蔣王李惲
清河公主
駙馬程知亮
晉國公主
駙馬韋思安
豫章公主
駙馬唐善識
新興公主
駙馬長孫曦
蘭陵公主
駙馬竇懷哲
高密公主
駙馬段綸
長樂公主
駙馬長孫沖
遂安公主
駙馬王大禮
南平公主
駙馬劉元懿
衡陽公主
駙馬阿史那社爾
新城公主
駙馬韋政舉
城陽公主
駙馬薛瓘
長廣公主
駙馬楊師道
襄城公主
駙馬蕭銳
長沙公主
駙馬豆盧懷讓
安康公主
駙馬獨孤彥雲
臨川公主
駙馬周道務
普安公主
駙馬史仁表
中書令馬周
中書令岑文本
並男岑方倩
中書令崔敦禮
英國公李勣
衛國公李靖
虞國公溫彥博
宋國公蕭瑀
申國公高士廉
梁國公房玄齡
鄭國公魏徵
高陽公許敬宗
趙國公長孫無忌
莒國公唐儉
吏部侍郎馬載
戶部尚書李大亮
兵部尚書房仁裕
禮部尚書張復?
國子祭酒孔穎達
禮部侍郎孔志約
工部侍郎孔元惠
太常卿褚亮
禮部尚書虞世南
工部尚書閻立德
吏部侍郎姜晦
太常卿姜皎
殿中監唐嘉會
學士姚思廉
衛尉卿魏叔玉
光祿大夫姜遠
秘書監岑景儔
宗正卿李芝芳
光祿卿房光義
並男原州別駕房暉
咸陽縣丞房曜
衛尉卿房光敏
並男閬州刺史房誕
清河郡主婿贈鴻臚卿竇廷蘭
金州刺史虞正松
洪州刺史吳黑闥
晉州刺史裴藝
寧州刺史竇義節
衛州刺史蕭鄴
吏部郎中馬覬
幽州都督長孫敞
原州都督李政明
臨淮公李規
琅琊公王珍
常山公李倩
千金公李俊
中山王李琚
汝州別駕房漸
左清道率房恆
江夏王李道宗
雍州長史李弼
夔國公李宏基
觀國公楊恭仁
原州都督史幼虔
陝王府司馬史為謙
芮國公豆盧行業
西平郡王李琛
簡州刺史李震
安南都督姜簡
薛國公阿史那忠
鄂國公尉遲敬德
嘉國公周仁護
丹陽公李客師
雁門公梁建方
虢國公張士貴
胡國公秦叔寶
周國公鄭仁泰
大將軍薛咄摩
大將軍蘇泥熱
大將軍漢東公李孟嘗
芮國公豆盧寬
大將軍尉遲寶林
大將軍阿史那道真
大將軍丘行恭
大將軍賀蘭整
大將軍張世師
大將軍許洛仁
大將軍張延師
大將軍琅琊王李駢
大將軍懷德公於伯億
左金吾大將軍梁仁裕
大將軍史大奈
大將軍王波利
大將軍姜確
大將軍可汗阿史那步真
大將軍史奕
大將軍李森
大將軍阿史那德昌
大將軍公孫雅靖
右監門將軍執失善
左金吾將軍房先忠
內侍張阿難
橫野軍都督拔拽
都督渾大寧
于闐王尉遲光
盧國公程知節
將軍仇懷古
將軍杜君綽
將軍麻仁靖
將軍賀拔儼
將軍何道
將軍楊思訓
將軍元仲文
將軍豆盧承基
將軍斛斯正貴
將軍徐定成
將軍康野
將軍段志玄
將軍薛萬均
將軍元思玄
將軍李承祖
將軍薛承慶
右衛郎將軍尉遲昱
左衛郎將軍姜昕
中郎將段存爽
天冊府記室薛收
右衛大將軍李思摩
薩寶王贊普
新羅王女德真
昭陵十四國酋長、蕃王石刻像[編輯]
突厥頡利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咄苾
突厥突利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什缽苾
突厥乙彌泥熟俟利苾可汗、右武衛大將軍阿史那思摩
突厥答布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
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
吐蕃贊府松贊干布
新羅樂浪郡王金真德
吐谷渾烏地也拔勤豆可汗
龜茲訶黎布失畢
于闐伏闍信
焉耆龍突騎支
高昌麴智勇
林邑范頭利
婆羅門帝那伏帝國阿羅那順
外部連結[編輯]
中國國家文物局 昭陵介紹
顯示▼隱藏▲



陝西省境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市
大雁塔 | 小雁塔 | 興教寺塔 | 西安城牆 | 西安碑林 | 半坡遺址 | 豐鎬遺址 | 阿房宮遺址 | 漢長安城遺址 | 大明宮遺址 | 秦始皇陵 | 西安事變舊址 | 藍田猿人遺址 | 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舊址 | 西安清真寺 | 杜陵 | 姜寨遺址 |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 灞橋遺址 | 華清宮遺址 | 仙游寺法王塔 | 西安鐘樓鼓樓 | 水陸庵 | 康家遺址 | 老牛坡遺址 | 櫟陽城遺址 | 東渭橋遺址 | 鳩摩羅什舍利塔 | 公輸堂 | 香積寺善導塔 | 西安城隍廟 | 八雲塔 | 重陽宮祖庵碑林 | 秦東陵 | 明秦王墓 | 長安聖壽寺塔 | 長安華嚴寺塔 | 昭慧塔 | 大秦寺塔 | 易俗社劇場 | 楊官寨遺址 | 魚化寨遺址 | 西峪遺址 | 建章宮遺址 | 圜丘遺址 | 竇太后陵 | 鳳棲原西漢(張安世)家族墓地 | 薄太后陵 | 藍田呂氏家族墓地 | 敬德塔 | 大學習巷清真寺
銅川市
藥王山石刻 | 黃堡鎮耀州窯遺址 | 玉華宮遺址 | 耀縣文廟 | 神德寺塔 | 祋祤宮遺址 | 重興寺塔 | 延昌寺塔 | 宜君石窟群 | 陝甘邊照金革命根據地舊址
寶雞市
周原遺址 | 秦雍城遺址 |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 | 慈善寺石窟 | 石摞摞山遺址 | 北首嶺遺址 | 鳳凰山遺址 | 楊家村遺址 | 法門寺遺址 | 太平寺塔 | 周公廟 | 扶風城隍廟 | 楊珣碑 | 水溝遺址 | 益家堡遺址 | 橋鎮遺址 | 趙家台遺址 | 茹家莊遺址 | 成山宮遺址 | 李茂貞墓 | 淨光寺塔 | 金台觀 | 古邰國遺址注1
咸陽市
茂陵 | 霍去病墓 | 昭陵 | 乾陵 | 順陵 | 大佛寺石窟 | 昭仁寺大殿 | 秦咸陽城遺址 | 長陵 | 鄭國渠首遺址 | 甘泉宮遺址 | 泰陵 | 西漢帝陵 | 三原城隍廟 | 泰塔 | 涇陽崇文塔 | 武陵寺塔 | 咸陽文廟 | 彬縣開元寺塔 | 古邰國遺址注1 | 鄭家坡遺址 | 秦直道起點遺址 | 沙河古橋遺址 | 安仁瓷窯遺址 | 漢雲陵 | 興寧陵 | 清梵寺塔 | 報本寺塔 | 武功城隍廟 | 北杜鐵塔 | 安吳堡戰時革命訓練班舊址 | 宏道書院 | 永康陵 | 碾子坡遺址
渭南市
司馬遷墓和祠 | 西嶽廟 | 唐橋陵 | 魏長城遺址 | 永陵 | 韓城大禹廟 | 甜水溝遺址 | 元君廟—泉護村遺址 | 京師倉遺址 | 良周遺址 | 唐代帝陵 | 倉頡墓與廟 | 韓城普照寺 | 韓城文廟 | 韓城城隍廟 | 黨家村古建築群 | 澄城城隍廟神樓 | 橫陣遺址 | 梁帶村遺址 | 精進寺塔 | 百良壽聖寺塔 | 法王廟 | 北營廟 | 玉皇后土廟 | 玄武廟青石殿 | 慶安寺塔 | 豐圖義倉 | 渭華起義舊址 | 南沙遺址 | 下河西遺址 | 十二連城烽火台遺址 | 澂邑漕倉遺址 | 潼關故城 | 堯頭窯遺址 | 永垣陵 | 北周成陵 | 李重俊墓 | 唐惠陵 | 李氏家族墓地 | 法源寺塔 | 慧徹寺南塔 | 羅山寺塔 | 崇壽寺塔 | 大象寺塔 | 韓城九郎廟 | 慶善寺大佛殿 | 紫雲觀三清殿 | 合陽文廟 | 慧照寺塔 | 橋上橋 | 毓秀橋 | 楊虎城舊居
延安市
延安革命遺址 | 黃帝陵 | 瓦窯堡革命舊 | 鐘山石窟 | 延一井舊址 | 洛川會議舊址 | 石泓寺石窟 | 萬安禪院石窟 | 吳旗革命舊址 | 保安革命舊址 | 龍王辿遺址 | 楊家墳山遺址 | 秦直道遺址延安段 | 鐵邊城遺址 | 開元寺塔 | 柏山寺塔 | 福嚴院塔 | 萬鳳塔 | 清涼山萬佛洞石窟及琉璃塔
漢中市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 武侯墓 | 龍崗寺遺址 | 李家村遺址 | 張騫墓 | 蔡倫墓和祠 | 開明寺塔 | 五門堰 | 張良廟 | 靈岩寺摩崖 | 何家灣遺址 | 寶山遺址 | 寧強羌人墓地 | 漢中東塔 | 良馬寺覺皇殿 | 智果寺 | 勉縣武侯祠 | 青木川老街建築群 | 青木川魏氏莊園
榆林市
統萬城遺址 | 府州城 | 白雲山廟 | 楊家溝革命舊址 | 石峁遺址 | 李家崖城址 | 麟州故城 | 吳堡石城 | 榆林衛城 | 盤龍山古建築群 | 姜氏莊園 | 銀州故城 | 代來城城址 | 走馬梁漢墓群 | 楊橋畔漢代城址與墓地 | 鴻門寺塔 | 七星廟 | 綏德黨氏莊園
商洛市
花石浪遺址 | 東龍山遺址 | 洛南盆地舊石器地點群 | 紫荊遺址 | 商洛崖墓群 | 騾幫會館
安康市
劉家營遺址 | 瓦房店會館群

注1:古邰國遺址為咸陽市寶雞市共有。
參見: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取自「http://zh./w/index.php?title=唐昭陵&oldid=26549263
4個分類
陝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十八陵
咸陽墓葬
禮泉縣

 

 

=================

“蘭亭八柱”第一

 

僅供個人參考____

張旭《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虞世南行書摹蘭亭序卷

張旭《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Loading...
This is the caption of image number 1
  《虞摹蘭亭序》卷,唐,虞世南摹,紙本,行書,縱24.8cm,橫57.7cm。
  此本質地為白麻紙,係唐代物,一些字有明顯勾筆痕跡,當屬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認為是褚遂良摹本,後董其昌在題跋中認為“似永興(虞世南)所臨”,後世就改稱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標還在卷首題簽“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歷內府藏印,故亦稱“天歷本”。
  此卷用兩紙拼接,各14行,排列較松勻,近石刻“定武本”。但點畫與褚遂良摹本相近,點畫較圓轉,少銳利筆鋒。勾描的墨色清淡,氣息古穆。據考證,此本當為唐代輾轉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諸家題跋、觀款17則,鈐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紙上所鈐元內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後拼紙下所題小楷“臣張金界奴上進”一行,均真。後隔水所鈐宋內府印,以及第一尾紙上宋代魏昌、楊益題名和明初宋濂跋均係後配。以後接紙上的明人題跋、觀款,均真。
  此卷歷經南宋高宗內府、元天歷內府、明楊士述、吳治、董其昌、茅止生、楊宛、馮銓,清梁清標、安岐、乾隆內府等處收藏。曾著錄于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張醜《真跡日錄》、《南陽法書表》、汪砢玉《珊瑚網書錄》,清吳升《大觀錄》、安岐《墨綠匯觀》、阮元《石渠隨筆》及《石渠寶笈?續編》等書。清代刻入“蘭亭八柱”,列為第一。
撰稿人:單國強
關鍵詞:
阮元  內府  虞世南  《石渠隨筆》  石渠寶笈  安岐  蘭亭序  定武本  後隔水  宋濂  尾紙  《真跡日錄》  馮銓  《畫禪室隨筆》  董其昌  梁清標  “蘭亭八柱”  《大觀錄》  《畫禪室隨筆》  

更多影像

張旭《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張旭《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相關論著
《虞世南〈摹蘭亭序卷〉》 單國強 《中國文物鑒賞》 1990年
《褚遂良摹王羲之〈蘭亭序〉卷》 徐邦達 《古書畫偽訛考... 1984年
張旭《郎官石柱記》 - 【書畫專博】96 - 雷泰古【書畫專博】

 故宮博物院版權所有 
http://big5.:82/gate/big5/www./shtml/117/@/5487.html
詞條名稱:蘭亭序
詞條概要: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謝安、孫綽等41人,集會于會稽(今浙江紹興)山陰蘭亭,修祓禊之禮。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使鼠須筆,凡28行324字,書法藻麗多姿,精美絕倫,歷代為楷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