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格律诗词中的几种修辞手法

 清风徐来书馆 2013-07-27

格律诗词是依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律用最简短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之文学作品。因此,对语言的要求也就非常严格:既要符合格律,又要语言简洁精炼、语意通顺,且能深入突出表现作品思想感情。这就需要作者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决心在修辞上狠下功夫。下边就个人体会对格律诗词中的几种常用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一:比喻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经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手法。她是以一物喻一物,从而使要表达的事物形象更加突出、意境更加深远。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潭水深比喻情深,其情深之意就更深入一层了。人之愁情自古以来文人皆喜用文学作品的形式来予以表达,如果直接地写愁,不外乎是用摇头叹息、垂泪、愁绝等词,若用比喻的形式来写,那就大不一样了。古人有以山喻愁者:如杜少陵:“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有以水喻愁者:如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有以花喻愁者:如冯延己:“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有以丝喻愁者:如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股滋味在心头”。有以重物喻愁者:如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由此可见,诗人通过这些新奇别致的比喻,把一怀愁绪表现得格外形象生动而又意味深长,且又各具风格。

运用比喻一般有明喻、隐喻和曲喻三种方法。明喻则是用“如、似、恰似”等比喻词直接把一物比喻另一物。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句就是。隐喻则不用比喻词明显作比,让人阅后方知喻在其中。如“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则是。曲喻则是要转一个弯子比。如李希济《生查子》“记得绿罗裙,处处邻芳草”。这里是用绿草喻绿罗裙,再以绿罗裙喻穿绿罗裙的人,其意不是绿罗裙邻芳草,而是穿绿罗裙的人邻芳草,只是中间转了一个弯子。又如李贺“银浦流云学水声”,这里把云的流动比作水的流动,转而又用流水的声音来比喻流云,好像流云也能发出流水的声音。运用比喻,不管采用哪种形式,一定要注意比喻的形象生动恰当,更不能外乎事理,切忌呆板造作,甚至出现似比而实不可比之语境,那就适得其反了。另外,曲喻这种手法不容易驾驭,宜慎用。

二:拟人

所谓拟人,就是模拟人物的形象特征、思想感情、语言行为来描写万物,简单地说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也有把人当作物来写的,那则叫拟物)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就是模拟人的思想感情来描写花和鸟,花可以像人一样感动流泪、鸟可以像人一样因别恨而感到惊心。这样一写,就深刻表现了作者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无限感伤恨别之情。又如谢枋得《花影》:“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这里诗的原意是太阳落山了,花影便消失了;月亮一出来,花影又重现了。这一自然现象被诗人巧妙地把人的行为动作(收拾、送)赋予太阳和月亮,花影没了,是太阳收拾去了;花影现了,是月亮送来的。写得格外形象而生动。又如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归处,唤取归来同住。”《南乡子》:“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晏殊《踏莎行》:“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这些都是古人运用拟人的优秀范例。也正因为如此,在诗人笔下,万物皆可以入诗;在诗人眼里,万物皆可以有情。拟人法容易掌握,只要意境许可,不悖事理就行。

三:重叠

重叠就是重复的意思,在格律诗词中,可从语言上看可分为单词重叠和短句重叠,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循环重叠和回文重叠。单词重叠和短句重叠是为了突出某一单词或短句的作用而重复使用其单词和短句的写法。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上例句都是运用单词重叠来写的,这些重叠的单词,谁读了也不会觉得他是多余的,反而会让你瞬间产生一种意境美与音韵美的欣赏,使人百读不厌、过目不忘。短句重叠是运用句式相同而词汇不一定完全相同的短句来重叠描写,一般都在格律词中运用,有些词谱还规定某些句必用重叠不可。如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蒋捷《一剪梅》:“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还有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这里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和和“思悠悠,恨悠悠”等句皆为句式相同的叠句,只有个别字不同,当然也可以句式和词汇完全相同。运用单词和短句重叠,可以突出感情、美化音律、读之朗朗上口。但也不可随意,要选择有针对性的词汇和短句来重叠,首先要看所选词汇是否能突出表达诗意,增强表达效果,又要看是否符合格律诗词的声韵要求。否则,便会弄巧成拙,叠词反成了作品中的啰嗦重复,且毫无意义,让人读而生厌。

再谈循环重叠和回文重叠:循环重叠是首尾颔接轮流重叠的意思,如苏东坡的《赏花》:“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这首七绝本字实只“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这14个字,因每个字皆重复了一遍,便成了一首28个字的七绝。并且这14个本字首尾颔接,可以写成一个环形或矩形,如下:

赏花归去马

暮            如

已            飞

时醒微力酒

这种循环重叠其构式奇特,注重形式美,但思想性不强,古代文人大多用来玩文字游戏。如苏小妹:“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秦少游:“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用的就是这种循环重叠。

回文重叠即是回过来重复,常见回文诗联就是。如宋代李禺写的回文诗《两相思》:“枯眼望云山隔水,往来谁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这首诗正读是夫思妻,倒过来读就是妻思夫。倒过来是这样的:“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谁来往,水隔山云望眼枯。”这确是一首难得的优秀回文诗。回文诗不易写,非下苦功夫不可,学诗者能写好普通的格律诗词就不错了。

四:点染

点染原是中国画的一种作画手法,即在画中某些地方要用浓墨加点,某些地方要用淡墨渲染,从而使画面景象浑然一体。在文学作品中借用这种表现手法,同样可收到不同一般的表达效果。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首先点明的是伤离别之情,然后从“更哪堪”句起进行层层衬托渲染。先以冷落清秋时节作衬托,再以酒醒何处之景物杨柳岸、晓风、残月进行渲染,更深刻地流露出诗人离别后孤独凄凉、冷落忧伤的思想感情。又如贺方回《横塘路》:“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先点明闲愁几许,然后巧妙地用比喻的手法将烟草之无边、风絮之零乱和黄梅时节之雨多来衬托渲染,这样、其愁多几许,显而易见,其意也更深一层了。还有叶适《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用的都是这种写法。运用点染的写法要特别注意点染之间的紧密联系,其中间绝不可掺入与这个“点”毫无关联之句,否则,就会点意不明,渲染无托,诗句便成为杂乱之死句了。     

五:对偶

对偶又称对仗,是格律诗词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写法。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一般都用到对偶:如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秋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在格律诗词中运用对偶有几方面的要求是必须注意到的:首先要求字数相等: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然后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还要求声调之平仄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如果要求宽一点,七言中之一、三、五等字和五言中之一、三字用字声调可以随意。同时还要求构句方式相当:即主谓词组对主谓、偏正词组对偏正、动宾对动宾、联合对联合、叠词对叠词等。如文天祥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里都是用一个偏正词组加一个动宾词组构成的句式相对。最后还要求尽力避免对偶中的意思重复(意为合掌)。在汉语中因为同义词较多,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意思重复的毛病,甚至连名人也在所难免。如刘琨《重赠卢谌》:“宣尼获悲麟,西狩涕孔丘。”句中的宣尼和孔丘指的就是同一个人,有犯合掌之忌。(见周振甫著《诗词例话》299页)还有人指出毛泽东:“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句中的“英雄”和“豪杰”也为同义语也。由此,所有这些都是诗词写作者必须着重注意的。

格律诗词的修辞手法多种多样,远不只这些,如还有夸张、通感、互文、影射等,本篇皆未涉及。本篇所述内容皆个人之体会,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