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选择适合实际的行动路径

 昵称503199 2013-08-05

■韩立福 

  课改度过了“认识期”,下一步将进入“行动期”。从改革的规律看,课堂教学改革如果不行动就永远不可能成功。

  专家引领,“临床式”研究,全方位推动课改。多年以来,学校课堂教学已经形成固定的意识形态、教学范式和行为习惯,这种基于自我认识基础上的平衡、饱和状态,很难自己改变。因此,学校应选择“专家引领、‘临床式’指导,全方位推动课改”。学校可以选定学校认同的课改专家,从建构理念、创建模式、制定规范、转变方式、研制策略、开发标准等方面进行指导。尤其是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专家“手把手”给予“临床”指导,是容易见到成效的改革途径。这一方式最大的特点是周期短、成效快、品质高。

  模式引领,“操作式”研究,以规范推动课改。多年以来,教师已经养成传递式讲授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养成被动式机械学习方式,他们都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思维定式,只通过培训和说教是难以改变的。选择“模式引领、‘操作式’研究、以规范推动课改”则是有效的途径。学校根据课改理念,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的课堂学习模式,并系统制定操作指南,通过培训、研讨、座谈、沙龙等各种活动进行指导,以规范转变师生行为,已取得很好的成效。

  实验引领,“点面式”研究,以经验推进课改。目前,我国有许多较大规模的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深感“船大难调头”。面对这种情况,理性选择“实验引领、‘点面式’研究,以经验推动课改”这一途径比较现实,根据教师素质状况和课改认识程度选拔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集中精力,抓好实验班,取得成功经验,然后再在其他班级推广。

  示范引领,“合作式”研究,以行动推动课改。与课改取得成效的学校结对子,建立能引导本校课改的合作关系。在移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邀请各学科教师来学校蹲点进行“手把手”指导,帮助学科教师备课,帮助学科教师上课,帮助学科教师研课。以先行课改教师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学校教师成长,以先行教师现身说法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先行教师的实际行为来带动教师教学行为转型。同时还可以通过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活动来推动课改。

  培训引领,“自觉式”研究,以认识推动课改。目前,这是众多学校都采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途径。每当假期或根据需要培训教师,力图通过培训教师来转变教师观念,转变教师行为,转变教学方式。广大教师通过专家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提升认识水平,进而自觉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一部分有敬业精神、有课改热情、有专业情感的教师,就会自觉、主动地行动起来,并很快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可能出现许多不和谐的声音和行为,影响课改进程。

  自学引领,“自悟式”研究,以良心推动课改。由于校长之间的认识差异,有的学校课改力度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这是客观状态。力度小的学校往往采用“自学引领、‘自悟式’研究、以良心推动课改”这一途径。校长积极给教师购买新课程改革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对教师学习提出相关要求,动员教师自主学习,然后要求这些教师参与课改。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别、不同经济背景的教师的自觉性会显示出差异。结果是有的学、有的不学;有的改、有的不改。有职业热心、负责任的教师学一学、改一改,也有一些教师不动不改。学校课改几乎是靠良心推动。

  课改第一个十年已经结束,我们又踏入了第二个十年,广大一线教师应该跳出“认识期”,坚定地走向“行动期”,共同走向深度课改。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刊登自《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13日第04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