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以线造型的艺术,线条是书法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线条的粗细变化与书法艺术的生命活力息息相关。南朝梁武帝萧衍生动地指出,“或粗或细,随态运奇”,“粗而有筋,似蒲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
线条在粗细上的逐渐变化,即为线条粗细的渐变。它可以是“渐强”式的,即由细渐粗,仿佛旭日东升,草木方萌,洋溢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气象。它也可以是“渐弱”式的,即由粗渐细,仿佛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给人一种宁静恬远、余韵袅袅的美感……
线条在粗细上的突然变化,即为线条粗细的突变。用笔的忽重忽轻,线条的忽粗忽细,恰似民间鼓乐:时而鼓乐齐奏,管弦轰鸣,如万众欢腾,声彻云霄;时而戛然中止,声歇气屏,如风平浪静,一片寂然。线条粗细的突变,会迸放鲜明的节奏感和强烈的艺术感,极有利于表现书法家的澎湃激情。
线条粗细的渐变与突变的综合运用,大大丰富了线条的艺术表现力。多变的线条犹如一双敏锐的“心灵捕手”, 书法家的心境变化、情感起伏、思绪飘飞,于其中表露无遗:它既有激昂和奋进,又有恬淡和悠然;既有由衷的喜悦和憧憬,又有不尽的彷徨和幽伤……
欹侧是指字形体势的斜倾变化。欹侧能破平直、生跌宕,“以奇为正,不主故常”(董其昌语),是高明书家驾驭章法的要诀。邱志文先生曾对王羲之《十七帖》曾作过统计,在全篇801处变化中,欹侧变化有198处,占总量的24.7%,位居所有变化手段之首。
渐变式欹侧通常有两种做法:1、缩小欹侧幅度。如字形体势由正向侧的微妙调整,或者对连续的多字作欹侧幅度由小到大的依次渐变。这些变化虽不抢眼,但平缓渐进,不显唐突。2、增加过渡因素。如在反方向欹侧的两个字(如前字左下欹侧,后字右下欹侧)之间,加入一个体势端正的字。这样,体势的变化便获得了一种缓冲,字行的形状也不致过于突兀和和尖锐。
突变式欹侧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1、字形体势由正向侧的大幅度转变。体势作大幅度欹侧的字,在字行中成为“特异”元素,格外引人注目,有序的字行也因此变得有些无序。2、字形体势的反方向欹侧。如前字左下欹侧,后字则右下欹侧;或者前字右下欹侧,后字则左下欹侧。反方向欹侧带来的变化异常突兀,在字行的形状上形成富有张力的突角。但它又险中寓稳,正所谓“势似欹而反正”(李世民语)。
轻转慢扭,攸悠荡漾,抚人心怀,是渐变式欹侧的表现优势;强转硬折,大起大落,动人心魄,是突变式欹侧的表现优势。两种表现手段在章法中的综合运用,即是两种表现优势的发挥和互补,它使字行的推进,犹如淙淙溪流:时而左拐,时而右弯,时而宛转,时而跌折,时而平缓,时而激宕,乍惊乍喜,饶有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