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意批评与恶意攻击

 青衣问道 2013-08-08

对任何个人、群体、组织来说,批评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应该说,一切善意的批评都是有益的,因而应当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这包括虚心、耐心、诚恳、客观、宽容、谦卑、感恩。。。等等。不一而足。有太多的历史典故、警语、名言,这里不罗列。只不过在实际生活当中,这个道理好说,也好懂,但实行起来就不那么简单,盖因所有的人生下来就喜好接受那些能够带来快乐的信息,而批评不容易给人快乐的感受。高人可能善于通过一系列的转化功夫,在吸收营养、在成长的过程里面去体验一种高深的快乐,但几乎可以断言这需要“功夫”,没有功夫,比如小孩子是体验不到批评里面也隐藏有那么多可以造成快乐的元素的。

遗憾的是有一些批评是恶意的,网上可以看到不少。对待恶意的批评,上面那样的说法不怎么适用。严格说来,恶意的批评不能算作批评,可以称之为攻击。但如果攻击以批评为掩盖,就容易造成假象,使人迷惑。而恶意的批评就是要这个假象和迷惑的效果,攻击者正希望自己混迹于善意的人们中间,混淆善意恶意的界限,以便当人们反击攻击时,有可能会使不明真相的善意的人们也感到受伤。

实际上,攻击者绝不指望成为善意的批评者,而是指望善意的批评者成为与其一样的攻击者。可惜的是,善意与恶意很难融合在一起,其界限也没那么容易混淆。

提供两种判别善意恶意的标准供参考。呵呵,比那些投资建议参考价值可能大些。

____善意的批评目的在于改善被批评者。

激烈的批评意味着改善要求比较强烈;痛心疾首的批评意味着对现状的容忍度比较接近极限。。。。测量善意与恶意的尺度不在于程度而在于态度,再激烈的批评也可以察觉出其善意。

恶意的批评目的在于羞辱被批评者,当被批评者做得不够好的时候,这样的批评不关心现状尤其不关心被批评者本身是否会因为批评而获得改善,他们甚至宁愿现状出现进一步恶化,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攻击的口实。

这个分野是如此的清晰。攻击者无论怎样精心掩饰其恶意,他永远拿不出批评的善意,这是他的软肋;而善意可以从意境中读出,用不到看到这个字眼,用不到刻意去表明自己是善意的,这是善意批评的自豪之处。

____善意的批评希望被批评者通过听取意见而获得帮助。

不同意见是丰富被批评者的良药和营养,这个在善意者当中是公认的,所以善意批评是一种帮助性质的批评。

而帮助是人类的特性之一。群居是人类必须的生存状态,没有“别人”,人无以为人,没有帮助,生活无以为继。社会越是发达,“帮助”的给予与获得越是不可或缺。这个意识每个人都理解,不管你主观上是否察觉,它已经是你的潜意识。它也是人类的“类意识”。

恶意的批评是一种不希望给予被批评者以帮助的批评,更加严重的是他们还会希望因为自己的批评而使得被批评者得不到帮助,或者说得到的是失助。或直接了当地说,他们更指望激起对被批评者的仇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d996b90100cnbx.html

批评是进步的动力

当下,我们在交往时,很少听到批评的声音。一些人表面一团和气,见鬼说鬼话,见神说神话,就是不说人话。如果一个人连批评的声音都听不到,那就很危险了。

批评和表扬是相对的。表扬很重要,批评也不能缺。有过小孩的人会知道,小孩的成长需要表扬,也需要批评。态度诚恳、实实在在、公正客观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就是批评。这种批评对人的成长很有利。

有些人认为批评别人会招致反感甚至封杀,所以不敢批评。大家都这么想,存在问题的人是最危险的。因为他看到都是他人口上的赞扬,对自己的缺点没有任何认识和反省,问题越来越大,越积越多,离“崩盘”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有些人容不得别人半点批评,就是指出点事实(只要不合他的意)都不行。这种人也很危险,自己手里明明捧着一个恶果,却自认为光芒万丈,结局肯定会被恶果所伤。对这种人我们也不敢理会,只能是自己酿大的恶果自己尝了。

批评别人别事,很可能会说一些尖锐的言论,所谓忠言逆耳吗,也是爱之越深,批评越重.这往往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最严重的批评还被一些愤青说成“汉奸”行为。这些愤青不明事理,只会破口大骂。他们也分两类,一是头脑简单,阅历不深,只要看到批评马上就火冒三丈,气急败坏。这类人随着涉世深入,大部分都会反思自己当初的行为,最终回到理性的道路。还有一类人,过于自私自利,把自己的私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只有对自己有利的就认同和喜悦,只要对自己不利的就反对,就给人扣上帽子。后一类人很顽固也很危险,我们可以称之为粪青。

什么是汉奸行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并不是两三句话就能解释清楚。但我想,每个人不管是什么民族,最基本都属于人类,都应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而非仅仅是个人、汉人的狭隘立场。做对全人类有利的事情总不会错吧,因为我们汉人也属于人类,对人类有利的当然对汉人就有利了。这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什么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请先搞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

批评要有根有据,应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有些人心理非常阴暗,只会看别人的缺点,嘴里全是恶言恶语,这不是真正的批评,而是卑鄙之人的恶意中伤。仔细观察,这种人都是一些对自己不满意的失败者,虽然很令人烦,但也没办法。

还有一种比恶意批评还可怕的是捧杀,不是出于事实而是抱有某种目的的捧杀。他无非是为了自己得利,把你捧着高高的,目的就是狠狠地摔你。判断表扬和捧杀也很简单,就看他所说的是否实事求是,“是”就是表扬,“否”就是捧杀。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全面敞开胸怀欢迎批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明白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进步。有人说,批评太多了,尤其是恶意批评太多,众口铄金怎么办?不怕。众口虽然可以铄金,但真金不怕火炼,温度降下来了,金子还是金子。怕就怕,本来不是金子,而是表面镀着一层金的破铜烂铁,那就露馅了。也是,纸里包不住火,真是质地不佳,早晚会露馅,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以个人而言,都喜欢听好的,厌恶听坏的,我也是如此。要不智者说,战胜自己最重要。我们在容纳批评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ttp://app./blog/fangdoudou/archives/89

让你淡定击破恶毒攻击的技巧

遭到别人恶意的批评,你是如何回应的?

例如,你自认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今早因塞车而开会迟到,匆匆忙忙赶进办公室,却看见主管垮着一张脸,扯高嗓门对你放炮:“你怎么搞的,每次都迟到,这么不负责任,以后谁敢信任你?”

要不,合力做着一个重要的团队项目,几个同事中就你出力最多,真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然而客户对成品仍不满意,这下其中一位同事对你大鸣大放:“都是你这个猪头啦,独断独行不听建议,整个案子都被你搞砸了!”

嗯,身处这种难堪的局面,你心中的第一个念头会是什么?

有人恐怕立刻就冒出了一股怒火:“你怎么可以用这种态度对我?”士可杀,不可辱,于是暴跳如雷,开始恶言反击,来证明自己是真理的一方,不容污蔑。

另一些人则会感到羞愧不已,无地自容:“我真是一无是处,连这点事都做不好!”而陷入自怨自艾的郁闷之中。 (来源:壹心理网www.xinli001.com)

每个人在碰到批评时的反应不尽相同,而仔细来说,我们每个人回应批评的模式,主要跟自己的成长经验有关。

如果你年幼时,所遇到的批评状况都令人不快,甚至伤透自尊,成年后就容易视他人的批评为毒蛇猛兽,要不就逃之夭夭,产生消极的逃避反应;要不就奋力一击,产生攻击的报复行为。

然而,批评之言也许令人难堪,但许多时候,批评就如同裹了利刃的藏宝图,虽然有伤手的可能,但会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重要指引。

因此,不论我们的反应是攻击还是逃避,都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情绪低潮,而且心不平,气就不和,接着便赔上了人际关系。更糟的是,你我将跟藏宝图擦身而过,失去了宝贵的学习成长机会。

发现“不批评”金钥匙

作者:黑幼龙、虞立琪

当你希望赢得由衷地合作时,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一九一二年,刚刚二十四岁的戴尔?卡内基写信给美国大作家大卫斯,请教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

年轻的卡内基希望让自己显得很重要,引起这位大作家的注意,所以他在信的末尾写上这样一句话:“信系口述,未经重读。”他曾经见过这句话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另一位大人物的信中。

此信的确令大卫斯注意到了卡内基,他用了这样的方法表达自己对卡内基的印象:不屑地将信直接退回,并潦草地附言道:“你态度之不恭无以复加。”

卡内基看到回信感到羞愧且愤怒,他想:“我是错了,应该受到斥责,但大卫斯有什么了不起,我现在真的非常气他。”从此,卡内基不再看大卫斯的作品,甚至不再谈论他。

同时,卡内基觉察到自己这种突如其来的愤怒情绪,并对此感到奇怪,他想:“我知道自己是错的,但为何仍对大卫斯有这样的愤恨,难道只因他批评了我?”

卡内基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批评他人难道有如此巨大的负面“威力”吗?

在接近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现代人都知道,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当一个人遭受猛烈的批评时,心跳会加速,会觉得像被挑战、被考验、被刺探,然后本能性的防卫机制就会启动。

为了维护自尊,他可能会采取攻击手段以转移焦点。所以,相信那时候让卡内基所产生的怨恨情绪,正是他遭受批评之后的自然反应。

但早在近一百年前,并没有心理学家研究这些内容,人们无从得知批评的杀伤力,也不了解批评本身意味着什么。

卡内基本人曾经很喜欢批评他人,他从小固执、倔强、爱与人争辩,他在大学时乐于参加各项辩论比赛,还曾计划写一本有关辩论的书。

从日后留下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推测,卡内基年轻时一度认为,批评他人理所当然是见识不凡者的“特权”。

但对这个问题他还是第一次思考:批评或指责他人可能给对方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卡内基将这种感受与思考带到课堂上,与学员们分享。这话题让学员们议论纷纷,显然引起很大的共鸣。

我们可以设想,距离现在八、九十年前的卡内基课堂上,那时候爱迪生发明电灯才不过三十年,在教室单调且不够明亮的电灯下,卡内基的学员们热切地说起自己遭受批评时心里难过的感受,以及他们为反驳这些批评所做的更多傻事。

这大概是他们此生第一次有机会述说这些感受。

“我小时候被同学取了‘丑小鸭’这个外号,让我整个初中阶段一直很自卑。长大后都不想和那位同学说一句话,”一位女学员说道。她其实端庄秀丽,并不难看。不过,当她说到这件事时,脸色的确很难看。

另一位学员则说,自己是公司的行政采购员,他每次购买的办公用具都会受到一位挑剔的同事批评,让他觉得自己辛辛苦苦的工作变得一文不值。

为了办公用具是不是够好这种小事,他几乎恨了这位同事一辈子。

卡内基发现这样的事实:曾经遭受的批评确实大大地影响了学员们的情绪,他们非常不喜欢受到批评。

从课堂离开后的卡内基一头栽进了图书馆,他翻阅书籍,希望继续了解批评为何物。而从上千页的历史中,他发现答案可以简单地归纳为:批评是个毫无成效的方法。

批评犹如剥下人的自尊与面子,常常只会带来反效果,甚至会对人造成伤害。

聪明的EQ高手,会深切地体认“忠言逆耳”的道理,面对批评,既不逃避也不报复,反而是乐于迎接,把它当做EQ的磨练,而能真正从中获益。

该怎么做?

一、别管语气,想想道理

要取得藏宝图,首先要练的功夫,就是得卸除伤人的利刃。沟通学者们发现,让一个人动气的,往往不是说话的内容,而是对方的说话态度。所以你我常会因为“你这是什么态度?”而心不平、气不和起来。

然而,如果你能了解,当别人伤害自己的时候,也正表示他在受到伤害,因而能对对方犀利伤人的说话态度,多一份体谅,甚至同情:“他心情受伤了,所以EQ不好”,那么就不会因态度而气,造成模糊焦点的状况,而忘了探索态度背后的大好道理。

换句话说,请想办法只听道理,别管语气。

例如,前例中的批评:“都是你这个猪头,独断独行不听建议,整个案子都被你搞砸了!” 原来听到耳里是:“你这个猪头,这都是你的错!”而现在,想想道理,别管语气,听到的就会是:“你在过程中都不接受我们大家的建议。”

对了,这下藏宝图已经现身,快快想想,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呢?要是果真如此,那你可就挖到宝了,经过这一次经验,你就知道该如何改善自己的团队工作EQ。

二、合理批评,借力使力

在经过思考后,若是发现对方的批评,不无几分道理,给你一个建议,不妨这样回应:“你说的对,我有时候太心急,就忽略了跟大家讨论的重要,下次我会更注意些。”

或者,也可以借力使力,找出更多信息:“你觉得我哪一个部分特别给你这种感受?”线索愈多,进步的速度就愈快。

三、无理批评,以柔克刚

万一对方的话没道理,是误解扭曲,或恶意中伤,这样如果动气,就更会让对方伤人的念头得逞。所以以柔克刚,不硬碰硬,是当下最好的做法:

“你说的也许对,我也许并不是每件事都问过大家的意思,那你觉得我可以怎么做,才能让小组运作得更好?”

要不,可以心平气和地说:“你说的也许对,虽然我自己原先并没这个感觉,让我回去再多想想,好吧?!”

这么一来你就不会因为批评,而失去心情、赔上人情。更何况,见不贤而内自省,看到别人无理批评时的恶形恶状,本身就是个极佳的学习机会,更该提醒自己,万万不可像他一般无理。

面对批评时,自卑的人郁闷,自傲的人动怒,唯有自信的人,才懂得合宜应对,造就真正的进步。

从众多学员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和名人事例中,卡内基发现:批评无用,它徒使人增加一层防御,竭力地替自己辩护。

这些被称为“人类”的“东西”有一种天性,那就是做错事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怪罪自己,每个人都是如此。人天生就会尽量维护自尊和面子。

“不批评、不指责以及不抱怨他人,应该成为我们的准则。”可以想像,卡内基当时发现了不批评、不指责的重要性之后,在心里对自己说。

后来,在学员们的一致投票下,“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成为卡内基沟通与人际交往的第一条行事原则。

对于以上过程,有一些来自史料,有一些则是我自己根据当时情况的猜测,以将卡内基先生对“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原则的发现勾勒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因为我相信,在历史上,卡内基先生的确有过对“不批评”越来越深入的思考,他发现这个原则时,肯定是万分惊喜。

他发现这个原则,并不是从哪里直接借鉴来的金玉良言,而是藉由卡内基训练众多学员们在实际生活中得到的体会。

这条原则和后面我们要讲到的其他原则一样,来自对人生的了解、对人性的洞见,所以简单、直接,且非常有效。

它是卡内基训练的第一条,成为开启良好沟通与人际关系的金钥匙。

此后将近一百年里,卡内基的学员都被告知,当你希望赢得由衷地合作时,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摘编自 《黑幼龙工作与生活的双赢智慧》 商周出版社 提供

没有批评的世界会更美吗?

我们都说,赞美永远比批评管用,尽可能多的赞美别人,而不是批评别人。因为谁也不愿意被批评,被人批评的感受总是不好的。可是,一个只有赞美而没有批评的世界,你能想象吗?这个世界会比现实的世界更美吗?我不以为然。因为过度赞美,过多的赞美无疑只能把人的虚荣心膨胀一千倍、一万倍,一个整天活在赞美里的人,会失去反思反省的能力,他看不到自己的缺陷,而膨胀的虚荣心导致他误以为自己是个再完美不过的人。也许你也看出来了,这时候的赞美已经不再是赞美,而是吹捧。真正的赞美应当发自肺腑的,真切实意的,如果刻意不看对方的缺点,只说对方的优点,甚至于夸大其优点,这就是阿谀奉承,献媚,吹捧。

当你受到批评时

所以,这个世界还是需要批评的,如同赞美一样,批评也要发自内心的,遵循客观性。否则夸大对方的缺点,甚至子虚乌有,就变成了栽赃和恶意的攻击。赞美和批评都应当是真挚的,只有真挚的东西才是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对方认知自己,这个时候我们才说赞美和批评是有助益的行为。善意来自真诚。

防卫和抵制批评

当我们被人批评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不太好的感觉,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忠言逆耳这句老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为什么不喜欢被人批评呢?因为人不会跟自己过意不去,人甚至还会得过且过,不仅仅在行动上,就是在思想上人也是有惰性的,这个惰性导致人拒绝反思自己,马马虎虎地混吃等死。所以当人被人批评的时候,也不见得就立刻反思自己,他会首先处于一种防卫的状态,因为对于思想上有惰性的人来说任何批评无异于是一种恶意攻击。只要抱有这种想法,就很容易屏蔽指责自己的信息,谁的批评哪怕是最有道理的客观指出的批评都不会被听进去。倘若还用狭隘的心态去理解对方的批评,就容易认为对方是在攻击自己,这时候一场骂战看起来很难避免。

找借口

几乎99%的情况下,人们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拒绝接受批评。当然,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即刻开始辩解——就是人们常说的“找借口”。辩解的欲望是那么强烈乃至于在那一瞬间被批评者会使尽浑身解数去找借口,力图使自己的错误显得情有可原、合情合理。而这种行为会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不断被强化,进而使一个人“拒绝成长”,甚至可以严重一点地说,就是“拒绝进化”。

纠正:

不是拒绝就是找借口,这样永远也无法获得批评所带来的有价值的建议,人又谈何进步呢?我觉得挺好笑的,人想要获得进步竟然是这么难的一件事,自己成了自己的阻扰和绊脚石。这就体现出人愚蠢的一面。所以聪明人,或者想要让自己进步变得聪明的人,就该勇于面对批评,而不是惶恐不安,用鸵鸟心态应付应付,不管这些批评是客观的,真诚的,还是携带恶意的,不符合事实的。

给自己定一条铁律:遇到批评的时候,至少三天之内不去解释。而在这三天之内,强迫自己不去想如何辩解,不是去想“我真的做错了么?”,而是去想“先假定我真的做错了,那么我的这个‘错误’造成了什么样的不良影响?”进而再花时间去考虑,“除了对我自己的不良影响之外,对其他人,尤其是对整个团队造成了什么样的不良影响?”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多数人只是拒绝思考而已,也因此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做错什么”;事实上,只要花费一点点的时间精力(其实基本上不需要三天时间,甚至不需要三小时,哪怕三分钟都会带来巨大差异),就会迅速发现自己的诸多不当之处。

当你批评别人时

批评是为了指出对方的缺点让其改进,从这个角度说批评者是富有爱心的。一个充满爱心的批评不应当让人感觉的像被针刺一样的痛苦,一个真诚的批评绝不是对人的挖苦和讽刺。有些人,误以为挖苦讽刺也是批评,你管我批评的方式如何了?这种人不仅不懂批评的艺术,更不懂得尊重别人。言语不适当就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不意识到这一点,还不以为然,就是纯粹的缺心眼,自我优越感太好了。喜欢漫无目的的批评,到处去批评别人,把批评当饭吃的人,多见于掌握了一些小小权力的人,这种人习惯把鸡毛当令箭,屁大点儿的事儿都要上纲上线地批评,他在此过程中享受的是自我优越感,陶然如醉。这也是人愚蠢的一面,他要不反思反思,还真是走哪儿被人讨厌到哪儿,死缺一辈子都不会幡然醒悟。

批评的艺术

前面已经说过,批评是真诚的,真诚才会善意。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当受到批评时,第一反应是:“我真的错了吗?”紧接着,他的心理就会开始在找理由为自己辩解。所以,批评者后面所说的话几乎都无法进入被批评者的耳朵。面对这种心理防卫,为了做到批评的作用有效传递,就需要一些小小的技巧:

“肥皂水效应”:就是将批评夹在赞美中。将对他人的批评夹裹在前后肯定的话语之中,减少批评的负面效应,从而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对自己的批评。肥皂水效应正是遵循并迎合了人类这种最本能的心理需求与反应。这告诫我们,在批评别人时,哪怕是正确的批评,一定要考虑对方的心理,要善于应用对方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其实批评的艺术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如何把话说好,如何说好话,还是一门做人的艺术。批评者自己本身就需要宽容大度,批评者不应该咄咄逼人把对方逼入墙角,没有退路,这并非批评的本意。只要是宽容地,怀着真诚的目的去批评,就不会造成言语上的攻击,造成伤害对方自尊的后果。

无论是批评者还是被批评者,都需要一颗真诚的心灵去理解对方,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经常反思自己,自我批评。这个好习惯就是及时改正错误,也不至于轮到别人来批评自己了。只有克服在思想上的惰性,人才会反思自我,自我教育,自己对自己的批评,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呢?你只要坦诚对待自己的内心即可。不会反思的人无异于飞禽走兽,因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人会自我教育。

今天,你自我教育了吗?

人性的弱点:不要让批评干扰你

◆只要相信自己做的对,就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

◆林肯说:“只要我不对任何攻讦作出反应,这件事就会到此为止。”

◆凡事尽力而为,然后避开他人的批评之箭。

有一次,我访问美国海军陆战队最多彩多姿的少将——斯梅德利·巴特勒少将。

他告诉我,他年轻时,急切想要成名,渴望给每个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个时候,只要有一点点批评都会令他很难过。不过他承认30年的海军陆战队生活把他磨炼得坚强多了。他说:“我曾被人批评得像条狗、蛇或臭鼬,我也被诅咒专家诅咒过。所有英文字汇中最不堪的字眼,我都被人骂过。现在我听到有人骂我,连头都懒得回。”

巴特勒对批评可能太无动于衷了,不过,我们大多数人却又把它看得太过严重。我记得几年前一位《纽约太阳报》记者来参观我的成人班授课,然后写了一篇报导,对我的工作及我个人多有攻讦。我真的气坏了,我认为这是对我个人的侮辱,我打电话给《太阳报》执行委员会主席,我要求他刊登一篇陈述事实,而非嘲讽攻击的文章。我要让他为他的错误受到惩罚。

对我当时的行径,我现在很觉惭愧。我现在才了解一半的读者可能根本没看到那篇文章,阅读到的另一半读者也会抱着随意的心情看它。看过的读者中又有一半会在几周内忘得一干二净。

我也了解到没有人真正关心别人的事,因为他们只想到自己——从睁开眼到上床。他们关切自己轻微的头痛,只怕比关切你我的死讯还要多。

即使有人骗了我们,出卖了我们,在背后捅了我们一刀,被最亲近的密友背叛,我们也不要坠入自怜的深渊。相反的,我们正好可以提醒自己,那正是发生在耶稣身上的遭遇。他的12位最亲信的门徒中,有一位仅仅为了现在算来大约19美元的金钱,就背叛了耶稣。另一位门徒三次公开宣称他不认得耶稣——甚至还发了誓。12位中有两位背叛了他,也就是有1/6的比率!既然连耶稣的遭遇都不过如此,你我凭什么期望得到更好的际遇?

长久以来,我就发现既然无法避免不公的批评,起码我可以做一些更重要的事:也就是决定自己是否要受批评的干扰。

我要交待清楚的是,我并非对所有的批评都置之不理,而是仅仅忽略恶意的责难。我请教罗斯福总统夫人,她如何处理恶意的责难——当然谁都知道她受尽了这类批评。她可以算是拥有最多朋友,以及最多敌人的白宫女夫人。

她告诉我,她少女时期曾经非常害羞,害怕人们的闲言闲语。她恐惧别人的批评,有一天她去请教罗斯福总统的姐姐,她问道:“我想做一些事,可是又怕被人批评。”

罗斯福总统的姐姐看着罗斯福夫人说:“只要你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就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罗斯福夫人告诉我,那一句话一直是她在白宫岁月中的支柱。她说:“做你认为正确的事——因为你反正会受到批评的。你会因为做了某些事被骂,也会因为什么都不做而被骂。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她的忠告。

美国国际公司(AIC)的总裁马休·布鲁斯曾接受我的访问,问到他对别人的批评是否敏感时,他说:“没错,我年轻时确实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当时我渴望全公司的人都认为我是完美的。如果他们不认为如此,我就会很烦恼。为了取悦第一个有反对意见的人,往往我得罪了另一个人。于是我又得安抚第二个人,结果搞得一群人都有意见。

最后我终于发现,为了避免别人对我个人的批评,我试图安抚的人越多,我也同时得罪了更多人。我只有告诉自己:‘如果你身居领导地位,就注定了要被批评,想办法习惯它吧!’这对我很有助益,从那以后,我只管尽力而为,然后撑起一把伞,让批评之雨顺伞滑落,而不再让它滴到脖子里,让自己难过。”

美国作曲家迪姆斯·泰勒干得更彻底,他不但不受到批评的伤害,还能在公开场合一笑置之。他在周日下午的电台音乐节目中的评论,有位女士写信给他,称他为“骗子、叛徒、毒蛇、白痴”,泰勒在他的著作《人与音乐》中提到这段往事:“我怀疑她可能是随意说说的,于是在下周的广播节目中,我向所有的听众念出这封信,可是几天后,我收到同一位女士的来信,坚持她对我的想法,我仍是骗子、叛徒、毒蛇与白痴。”我们实在佩服泰勒处理别人攻讦的态度,我们佩服的是他的真诚、镇定以及高度的幽默感。

美国企业家查尔斯·施瓦伯在普林斯顿大学向学生团体演说时,坦白提到他所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钢铁厂中的一位德国老工人教他的。这个德国工人跟另一位钢铁工人卷入一场激烈的争辩,结果别人把他丢到哪里去了。“当他到我办公室来时,满身都是泥泞,我问他到底说了什么,别人会把他丢到河里,他说:‘我什么都没说,只是一笑置之。’”

施瓦伯把这德国老工人的话——一笑置之,当作座右铭。

这句话对一个成为恶毒攻讦对象的人,尤其正确。你回答别人,会引起针锋相对,但你对一个“一笑置之”的人,还能说什么呢?

美国内战期间的林肯总统,如果没有学会不理会排山倒海的各种攻讦,恐怕他早就崩溃了。林肯应付恶意批评的方法已成为个中经典。麦克阿瑟将军把那段话挂在他的指挥总部办公桌上,丘吉尔同样有一份放在书房里,林肯是这么说的:“只要我不对任何攻讦作出反应,这件事就只有到此为止。我尽力而为,我将继续如此直到生命结束。到最后,结果证明我是对的,所有的责难都不具任何意义。反之,结果证明是我错了,那么即使有10位天使作证说我是正确的,也没有用了。”

如果要保持平安快乐,请谨记第十二大原则:

凡事尽力而为,然后撑起伞,避开责难之雨。

摘自《人性的弱点全集》,[美]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著,袁玲/译

面对批评,如何心平气和?

张怡筠

遭到别人恶意的批评,你是如何回应的?

例如,你自认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今早因塞车而开会迟到,匆匆忙忙赶进办公室,

却看见主管垮着一张脸,扯高嗓门对你放炮:“你怎么搞的,每次都迟到,这么不负责任,

以后谁敢信任你?”

要不,合力做着一个重要的团队项目,几个同事中就你出力最多,真是鞠躬尽瘁、

呕心沥血,然而客户对成品仍不满意,这下其中一位同事对你大鸣大放:“都是你这个

猪头啦,独断独行不听建议,整个案子都被你搞砸了!”

嗯,身处这种难堪的局面,你心中的第一个念头会是什么?

有人恐怕立刻就冒出了一股怒火:“你怎么可以用这种态度对我?”士可杀,不可辱,

于是暴跳如雷,开始恶言反击,来证明自己是真理的一方,不容污蔑。

另一些人则会感到羞愧不已,无地自容:“我真是一无是处,连这点事都做不好!”

而陷入自怨自艾的郁闷之中。

每个人在碰到批评时的反应不尽相同,而仔细来说,我们每个人回应批评的模式,

主要跟自己的成长经验有关。

如果你年幼时,所遇到的批评状况都令人不快,甚至伤透自尊,成年后就容易

视他人的批评为毒蛇猛兽,要不就逃之夭夭,产生消极的逃避反应;要不就奋力一击,

产生攻击的报复行为。

然而,批评之言也许令人难堪,但许多时候,批评就如同裹了利刃的藏宝图,虽然

有伤手的可能,但会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重要指引。

因此,不论我们的反应是攻击还是逃避,都很容易让自己陷入情绪低潮,而且心不平,

气就不和,接着便赔上了人际关系。更糟的是,你我将跟藏宝图擦身而过,失去了宝贵的

学习成长机会。

聪明的EQ高手,会深切地体认“忠言逆耳”的道理,面对批评,既不逃避也不报复,

反而是乐于迎接,把它当做EQ的磨练,而能真正从中获益。

该怎么做?

别管语气,想想道理

要取得藏宝图,首先要练的功夫,就是得卸除伤人的利刃。沟通学者们发现,

让一个人动气的,往往不是说话的内容,而是对方的说话态度。所以你我常会因为

“你这是什么态度?”而心不平、气不和起来。

然而,如果你能了解,当别人伤害自己的时候,也正表示他在受到伤害,因而能

对对方犀利伤人的说话态度,多一份体谅,甚至同情:“他心情受伤了,所以EQ不好”,

那么就不会因态度而气,造成模糊焦点的状况,而忘了探索态度背后的大好道理。

换句话说,请想办法只听道理,别管语气。

例如,前例中的批评:“都是你这个猪头,独断独行不听建议,整个案子都被你

搞砸了!”

原来听到耳里是:“你这个猪头,这都是你的错!”

而现在,想想道理,别管语气,听到的就会是:“你在过程中都不接受我们大家的

建议。”

对了,这下藏宝图已经-现身,快快想想,他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呢?要是果真如此,

那你可就挖到宝了,经-过这一次经-验,你就知道该如何改善自己的团队工作EQ。

合理批评,借力使力

在经--过思考后,若是发现对方的批评,不无几分道理,给你一个建议,不妨这样回应:

“你说的对,我有时候太心急,就忽略了跟大家讨论的重要,下次我会更注意些。”

或者,也可以借力使力,找出更多信息:“你觉得我哪一个部分特别给你这种感受?”

线索愈多,进步的速度就愈快。

无理批评,以柔克刚

万一对方的话没道理,是误解扭曲,或恶意中伤,这样如果动气,就更会让对方伤人的

念头得逞。所以以柔克刚,不硬碰硬,是当下最好的做法:

“你说的也许对,我也许并不是每件事都问过大家的意思,那你觉得我可以怎么做,

才能让小组运作得更好?”

要不,可以心平气和地说:“你说的也许对,虽然我自己原先并没这个感觉,让我

回去再多想想,好吧?!”

这么一来你就不会因为批评,而失去心情、赔上人情。更何况,见不贤而内自省,

看到别人无理批评时的恶形恶状,本身就是个极佳的学习机会,更该提醒自己,万万不可

像他一般无理。

面对批评时,自卑的人郁闷,自傲的人动怒,唯有自信的人,才懂得合宜应对,

造就真正的进步。

*此文节选自《工作其实很简单》(作者:张怡筠;河北教育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