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北柳条边大体走向考证

 三合堂小伙计 2013-08-09

辽北柳条边大体走向考证

刘兴晔

      柳条边(旧边)  顺治初年,大体走向是:

法库依牛堡子边门 - 蔡牛前边 - 镇西堡边西 - 新添堡边西 - 山头堡旧门(北大壕) - 土口子 - 土门子 - 开原平石门 - 柴河老边 - 铁岭老边台 - 铁岭夹河厂(嘉祜禅门) - 兴京旧门。

旧门:依牛堡子旧门、山头堡旧门、铁岭土口子边门、柴河平石门、嘉祜禅门。

    一展皇边(老边) 顺治十一年时,大体走向是:

新民东西旧门 康平边台子 - 前后旧门 - 开原庆云三台子 - 古城堡 - 单楼台 - 古台子 - 金沟子巴尔虎营子 - 马千总台 -杨堡 - 威远堡边门 - 清河汪多罗束 - 开原中固下土口子土门子 - 松山堡上土口子 - 老边 - 上老边 - 柴河堡老边村 - 铁岭老边台 - 夹河厂(嘉祜禅门) - 兴京旧门。

边门:新民旧门、康平旧门、威远堡边门、开原土口子土门子、嘉祜禅门。

    二展皇边(新边) 康熙十年,大体走向是:

养息牧门 法库旧门 - 开原庆云三台子 - 古城堡 - 单楼台 - 古台子 - 金沟子巴尔虎营子 - 马千总台 - 杨堡 - 威远堡边门 - 毛家窝棚 - 潘家屯 - 安静沟 - 十八里河 - 八棵树镇八道岗子 - 林丰乡新边村 - 湾子沟 - 清原土口子边门 - 英额边门 - 旺清边门。

边门:养息牧门、法库旧门、威远堡边门、威远堡边门、土口子边门、英额边门、旺清边门。

    三展皇边倒退四十(定边)  

三展皇边,倒退四十,大体走向是:

彰武台边门 法库叶茂台(后增设边门) - 顺边屯 - 五台子 - 四台子 - 三台子(法库边门) - 西二台子 - 东二台子 - 老边 - 西头台子 - 小头台子 - 东头台子 - 开原庆云三台子 - 古城堡 - 单楼台 - 古台子 - 金沟子巴尔虎营子 - 马千总台(后设边门) - 杨堡 - 威远堡边门 - 毛家窝棚 - 潘家屯 - 安静沟 - 十八里河 - 八棵树镇八道岗子 - 林丰乡新边村 - 湾子沟 - 清原土口子边门 - 英额门边门 - 旺清边门。

边门:彰武台边门、叶茂台边门、法库边门、马千总台边门(后增设)、威远堡边门、土口子边门、英额边门、旺清边门。

 

新民旧门:公主屯镇,旧门村,分东旧门村、(西)旧门村,养息牧河左岸岔口。

养息牧门村:彰武县东六家子镇

彰武台门村:新民市于家窝堡乡

 

寻找彰武台边门

东六家子镇位于彰武县东南部,东邻法库县叶茂台乡,南隔柳条边为新民市于家乡,京沈公路(北线)穿镇而过。清初这一带为养息牧场右翼牧群范围,因有六户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以地处养息牧河东岸,故名东六家子。汽车沿着乡级公路来到东六家子镇和新民市于家乡交界处,前面一条弯弯的河套静静地穿过公路,路人告诉我们这就是养息牧河,河上的小桥叫彰武台门桥。张宁宁说,这养息牧河是辽河右翼支流,和清代养息牧河(今柳河)本是同一条河,清代光绪初年养息牧河改道,在彰武镇北杨家附近形成一条新河道,称新开河,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时期始通称柳河。柳河故道上游淤塞,下游仍在,就是这条养息牧河。养息牧河古称彰武台河,“彰武台”即“章古台”,是蒙古话的音译,意思是有菱角的地方,清朝设立柳条边门时,因在彰武台河畔,因此叫彰武台门。

这就是养息牧河

   

   过河西行不远,有个村子,几十户人家。打听一位正在院里干活的老农,他说这个村子叫侯家围子,属新民市于家乡,村北就是清柳条边墙。在这位叫田永久的老农带领下,我们终于找到了清柳条边墙遗址。

 

   柳条边墙的柳树已成行

   村北二里来地,田野上有一条长约几十米的壕沟,壕沟东百米外有一道不到半里长东西走向的土堤,堤上长着一行古老的弯弯曲曲的柳树,枝干遒劲,绿叶疏朗,远远望去,好像一排在田野里扭着秧歌的老人。土堤北不远就是养息牧河,河床宽阔,流水却不宽,浑浊的河水缓缓地从西北流向东南,河对面绿雾蒙蒙的柳林后隐隐约约地露出几户农舍。老田领我们来到河边,告诉我们,这壕沟就是残存的柳条边断壕,土堤就是柳条边墙,多年前栽植的柳树已成行,边墙北为彰武县,即清代的养息牧场;边墙南为新民市,而彰武台边门就在这养息牧河那边,地处彰武境内,解放前由于养息牧河发大水,已经被冲毁淹没了。河东柳林后的村子就是养息牧门屯,是彰武县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的一个自然屯,老百姓都叫它“门脸屯”。

据《彰武县志》记载:清柳条边在彰武县境南端,西南东北走向,经赵祥岗子、马德窝堡、左家、甘九窝铺、养息牧门等村落,计长45.5公里。彰武台边门西至白土厂边门81公里,因边门外有杨柽木牧场(即养息牧场、苏鲁克牧场),因此也叫杨柽木门、养息牧门。当时是盛京通往热河都统府(民国改为热河特别区、热河省,省会承德,阜新县隶属于热河)的大道。边门旧址在今养息牧门屯和彰武台门村(今属新民市于家乡)两村中间,距今县城25公里。当时是内通盛京外通蒙古的重要边门。彰武台边门属广宁城守尉。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笔帖式一员。康熙十八年(1679年)防御移驻。边门除满洲防御一员、笔帖式一员外,另有领催一员,满汉八旗兵丁39名。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除原有铁甲16副外,又添鸟枪10杆。

彰武台边门从清初设置到清末裁撤,延续了260余年。据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曾有“俄兵闯入门衙,将公署档案及军器焚毁”。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时“有边门洞一座,图记档房三间、配房三间、堆房三间。只是因年久失修,间有渗漏,门洞及堆房瓦片脱落,墙垣已坍颓”。是时,署彰武台边门防御事务广宁正白旗骁骑校连兴曾向省公署呈报:“拟在沿边一带铺商筹款修葺边门。”后未准。1923年初,奉天省公署训令:“凡旧设立协领、佐领、章京等旗缺,一律裁撤。”当时,彰武县公署曾派人去该地实查,边门防御衙门已不存在,仅剩破草房三间,坍塌不堪。据称早于1912年即已裁撤。

边门外,除衙署外,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称为“门街”。据当地居民口碑: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大街长约四五里,两侧皆有店铺及住户,大约有900来户,人口3000多人,皆为满族。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养息牧河涨水,门街被冲毁,住户四处逃散,遂有今之彰武台门、养息牧门、侯家围子、四大门、五大门、六大门、双坨子等村屯,其居民多数为原彰武台门街的老住户。

离开养息牧河,我们驱车来到位于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甘九窝铺村南的清柳条边壕遗址。这一段边壕笔直,东西走向,土堤上柳林漠漠,土堤外田地平坦,然而由于解放后兴修水利,将边壕扩展为水渠,已不再是本来面目。可喜的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养息牧河畔的清柳条边墙和甘九窝铺村附近的清柳条边壕遗址,都已于200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柳条边不似前代的长城,没有军事意义,实质只是一条标示禁区的界线,边门只是稽查收税的封建关卡和交通孔道,但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不是柳条边能够完全阻隔的。蒙古族人民需要关内的粮食、铁器及其他日用品,汉族人民也需要蒙古地区的马匹、皮毛等。加之清军入关后,在华北大量圈占土地,产生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民”,而地旷人稀的东北和蒙古草原就成为这些流民心目中的理想家园。特别是当关内发生战乱和饥荒时,往往出现大批汉民逃到关外谋生,有的从南向北,越过长城独石口、喜峰口、张家口、山海关闯关东;有的从东向西,越过盛京柳条边墙,进入原哲里木盟所属的辽河流域从事农耕。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东北放垦弛禁,柳条边也随之废弛。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养息牧场试垦;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一时间边里垦民便越过柳条边大量涌入,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场很快成为人口密集的农耕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在养息牧场设县,因地近彰武台边门,故名彰武县。

甘九窝铺村南的清柳条边遗址地处彰武与新民交界,国道丹霍公路(304国道,丹东至霍林河,)跨过边壕横穿两地,道路宽阔,车水马龙。如今已有两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穿过彰武境内的清柳条边墙,县乡村级公路更是四通八达,彰武县乃至阜新市已经融入沈阳经济圈。长城和柳边,大漠与雄关,旌旗与号角,战火和烽烟,这一切都已离我们远去,成为永久的历史。

 

 

彰武县柳条边遗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