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彰武老故事】边门纪事

 公众号辽河记忆 2020-08-12
边门纪事

彰武台边门,是清代柳条边的一个防御边门,在长达二百余年间,政治上、军事上处于重要位置。清末,彰武置县时,县名即因彰武台门而得,可见,边门与彰武县的历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清代柳条边筑于顺治初年,它是为保护清皇室所为的“龙兴重地”而设置的一条封禁线,也是为了用以做为行政区的分界线。《奉天通志》记载:“清起东北,蒙古内附,修边示限,使畜牧游猎之民,知所止境,设门置守,以资镇慑”。

柳条边是什么样呢?据《柳边纪略》载:“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可见,柳条边实际上就是一条柳条篱笆。其修筑方法“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提,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各株间再用绳连结横条柳枝,即所谓‘插柳结绳’,土堤外侧,挖掘深八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的边壕,以禁行人越渡”
以边为界,故有边里、边外之称。
柳条边在彰武县境内,西南一东北向,经赵祥岗子、马德窝堡、左家、甘九、养息牧门等村落,计长91华里。彰武台边门即设在今养息牧门村附近,边门南面有新民县彰武台门村,北边门有彰武县东六家子镇陈坨子村养息牧门屯。

“彰武台边门,西至白土厂边门一百六十二里,因边门外有养息牧场(也叫杨柽木场)故也叫杨柽木门,是通往热河大道”边门设立之初,其建筑设置,限于资料不足,已无从考据,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盛京内务府档案记载,当时有边门洞一座、图记档房三间、配房三间、堆房三间。只是因年久失修,间有渗漏,门洞及堆房瓦片脱落,墙垣已坍颓。

彰武台边门属广宁城守尉,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设有笔帖式一员、康熙十八年(1679年)防御移驻于此,时边门已有满洲防御一员、笔帖式一员,领催一员、満汉八旗兵丁三十九名。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除原有铁甲十六副外,又添设鸟枪十杆。边门的作用,主要是为统治和剥削各族人民而设立的关卡。清政府曾规定,凡出入边门进行生产的各族居民,均需持有关部门发给的印票,从指定边门验票出入,否则就以私入“禁地”论处。平时边门有兵丁分班守备,开关大门,稽查行人,行人如不从门洞出入,则认为是“爬边越口”,要受到重罚的。据《奉天通志》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八月,“经奉天将军阿兰泰奏准,自法库门起至明水塘十边门地方,照威远堡等六边之例,一应商贩出入,俱由该地方发给印票,边关官兵验票放行”。清光绪二年(1876年),“因彰武台边门奸商车运粮绕越,经原任刑部书署盛京将军崇实奏准,仿照法库等边门捐输章程,一律派员往收车捐”。即“每年由立冬起至次年清明止,由省派员,分往各处,会同各边门章京捐收出入拉运粮车辆钱文”(见《盛京典制备考》)。

彰武台边门从清初设署以来到清末,延续了260余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月,曾有“俄兵入门,将公署档房及军器档案焚毁”,光緒三十年(1904年)三月,署彰武台边门防御事务广宁正白旗骁骑校连兴曾向省公署呈报,“拟在沿边一带铺商筹款修边门”,清末,彰武台边门防御门造报的人员清册中仍有防御人员39名。民国十二年(1923年)初,奉天省公署训令:“凡旧设之协领、佐领、章京等旗缺,一律裁撤”。彼时,彰武县公署曾派人去该地实查。边门防御衙门已不存在,仅剩破草房三间,坍塌不堪。据称早于民国元年(1911年)即已裁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