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文公碑》临习介绍

 鸿墨轩3dec 2013-08-10

《郑文公碑》临习介绍

北魏《郑文公碑》(上) - 展开梦想的翅膀 - 展开梦想的翅膀


     自《郑文公碑》面世以来,人们对其评价甚高。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碑》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南朝遗迹唯《鹤铭》、《石阙》二种,萧散骏逸,殊途同归。……此碑字逾千言,其空白之处,乃以摩崖石泐,让字均行,并非剥损,真文苑奇珍也。”康有为则将郑书列为“妙品上”,并评述道:“《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郑道昭》、《瘗鹤铭》及其法乳,后世寡能传之。”沈尹默《郑文公下碑》跋语曰:“通观全碑,但觉气象渊穆雍容,骨势开张洞达。若逐字察之,则宽和而谨栗,平实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沈雄而清丽,极正书之能事。后来家书,唯登善《伊阙》、颜鲁公诸碑版差堪承接。”当代多将《郑文公碑》归于平正老实—路来看待,可能是因为理解偏差,也可能是刻意求怪的心理作祟,影响了对该碑的评价,因而使得该碑逐渐远离了书人的视野。其实,当代以夸张、怪诞取胜及以变形、怪异为美的做法已与提倡碑学的初衷大相径庭。学习传统,就要深入了解,充分领会其中要旨,而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对于《郑文公碑》的临习,也应该抱以严谨的态度,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提炼,从而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

 

郑道昭其人

    郑昭道(?一515),字僖伯,自称中岳先生,荥阳(今属河南省)人,官至国子祭酒、光州刺史,后任秘书监,谥文恭。郑道昭是崇尚老庄的道教徒,除去做官,便是“解易”。

     郑道昭出身于中原地区四大望族之一,其家族与北魏皇室有着姻亲关系。史称其“少而好学”、“博学明俊”、“好为诗赋”,是—个文化修养极高的人。他自己也说“学陋全经,识被篆素”。《郑羲碑》碑文中称其“才冠秘颖,研图注篆”。郑道昭为官在任之时,极为重视人才的培养,认为“崇治之道,必也须才,养才之要,莫先于学”。他在青、光二州做刺史时,“政务宽厚,不任威刑”,受到吏民爱戴,足见他不是那种鱼肉乡里、不学无术的纨绔之徒。我们今天见到的他的书法作品大都刻在悬崖绝壁上。如果没有平时大量的临池实践,没有健康的体魄,而像“饱食醉酒,忽忽无事”、“射则不能穿孔,笔则才记姓名”、“体脆骨柔,不堪步行”的世家大族子弟那样,一切就难以想象了。郑道昭书碑,魄力浩大。尤其是《郑文公碑》下碑,书于干寻绝壁之上,脚下即为波涛汹涌的大海,郑氏攀岩临海,挥毫书写,其字一如在几案之上所书,格高气逸,如仙人啸树、海客泛槎,着实让人赞叹。

     六朝造像很多是工匠所书,大多直接用刀刻石,或秀健、或老辣、或稚拙、或沉雄。当时大部分碑不留书家姓名,只有极少数例外,如卫觊书《受禅表》、皇象书《天发神谶碑》、苏建书《封禅国山》、王远书《石门铭》、寇谦之书《嵩高灵庙碑》、萧显庆书《孙秋生造像》、朱义章书《始平公造像》。这些书家成就极高,唐之后很少有人能相抗衡。郑道昭广采博取,吸收了这些民间书家的长处,所作逸气纵横,端庄灵动,不僵不滞,飘逸中见凝重,灵巧中藏厚拙,体现出虚和含蓄的审美境界,被推为“北方书圣”。诚如清叶昌炽《语石》所云:“郑道昭云峰山上、下碑及《论经书诗》诸刻,上承分篆,化北方之乔野,……其笔力之健,可以剖犀兕,搏龙蛇,而游刃于虚,全以神运,唐初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书家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余谓道昭,书中之圣也。”倘若郑道昭只是一介书生,一个生活在南国的风流倜傥的文人雅士,于书斋中随意挥洒一通翰墨,也就流于一般了。

     我们看到的魏碑作品多是缩小或剪拼的印刷品,难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尤其是摩崖一类,我们很难想象出其原有的壮观伟丽。笔者曾亲至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感受刻石固有的气势。 

    《郑文公碑》乃郑道昭的代表作,从下一讲开始,笔者将就“下碑”谈一些临摹方面的粗浅体会。
 

《郑文公碑》与同时期名碑的对比魏碑之所以进入康有为视野,成为晚清书

    家的主要取法对象,原因即在于其数量庞大、风格多元,有一个复杂完备的系统。较之日益单调的帖学创作,魏碑更能激发新的创作灵感。同一体系的魏碑,因为地域和时空因素的变迁,其艺术面貌也会有所不同。将相近时期的名碑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对《郑文公碑》的理解。这里试将《张猛龙砷》、《张黑女碑》、《爨宝子碑》和《石门铭》四种魏碑名品与《郑文公碑》进行对比。

    《张猛龙碑》(附图上者为拓本局部)的主要特点可用“险峻”一词来概括,属魏碑中风格突出的一类。其大多数字欹侧取势,笔画结构夸张,整体气势奇崛。相比而言,《郑文公碑》无疑属于平正一路。但在稍后进行的结体分析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郑文公碑》其实也极为注重字势,只是《张猛龙碑》笔画瘦硬,粗细对比大,中宫内敛,整体上对比更加突出而已。《郑文公碑》结字较为匀称,中宫疏朗。

    《张黑女碑》(附图下者为拓本局部)是魏碑中罕与能匹的精美之作,被誉为“碑中《兰亭》”。虽然魏碑中还有其他一些较为规范的墓志,但无疑相形见绌。和《张黑女碑》对照,《郑文公碑》属于“粗放型”,因而在入手临摹《郑文公碑》时,不必太过约束。如果对唐楷有一定的基础,要过渡到魏碑创作,《郑文公碑》无疑属于首选范本。需要注意的是,临写《郑文公碑》虽然说不必拘谨,但也不要过于随意。

    通常情况下,墓志的字形相对较小,摩崖的字则相对较大。《郑文公碑》属于摩崖石刻,结字当然要比《张猛龙碑》、《张黑女碑》大得多,可以说更方便我们人手学习。

    如果说《张黑女碑》是精美难敌的话,那么《爨宝子碑》(附图左者为拓本局部)则属怪异之极端,在魏碑体系中也是十分有个性的。学习书法时,总要强调由规矩走向自由,因而一般不把《爨宝子碑》作为人门范本。如果对于魏碑兴趣较浓厚的话,《郑文公碑》因相对规范一些,倒是可以考虑。

    《石门铭》(附图右者为拓本局部)开张豪放,《郑文公碑》与之有些类似。二者的区别在于:《石门铭》结体变化较大,大小悬殊;《郑文公碑》则相对较为均匀,多了一些规矩的束缚。临写时应注意,意在笔先,领会字的神韵。正如《书谱》中所叙:“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整篇章法字距偏大,行距较小,似隶书章法。如《乙瑛碑》、《曹全碑》、《华山庙碑》等碑。字里行间,遥相呼应,笔画之间穿插有致。

  从点画用笔上来说,《郑文公碑》的碑额之字多用方笔,且露锋出笔,捺画成角皆有造像记的笔趣。碑文用笔雄强,锋芒内敛,多圆笔、中锋,字的笔画粗细变化少,含有篆味,显得骨固筋强,更为凝练,在笔迹中常显出有力的诘屈和抖动,使笔画如“太松蟠曲,铁干虬枝”分外坚韧。

   《郑文公碑》的横画,粗细变化少,但波度变化较大,有千里阵云之感,起笔方圆兼备,但波不像欧、柳起笔那样方,又不像《石门颂》起笔较尖,收笔多圆润,似蚕头形意。如“太”、“燕”、“所”等字;竖画亦粗细变化少,多弯曲,起笔多方,收笔垂露,有颜字笔意。如“十”、“朗”、“中”、“侍”等字起笔逆锋向上,折峰顿笔,调锋后中锋行笔,落笔驻锋即收;撇画的形像变化多端,仪态万千,如象牙般挺拔刚健,个别短撇收笔处向上出锋,成捺笔姿态,具有隶书笔意。如“大”、“史”、“石”、“美”、“矣”等字;捺笔则多一波三折。落笔形成明显的节奏变化,呈飘逸优美的笔势,捺角向右尽伸,长而有力且较平。如“久”“之”、“宋”、“延”等字。

    临写时应注意捺角与整个捺笔之间的比例,平稳、大胆有力地把捺角伸展出去;《郑文公碑》笔画中的钩可分为竖钩、横钩和戈钩。根据字的结构,竖钩的大小和长短不同,有的钩向右伸展。如“于”、“才”“子”、“诗”等字,外方内圆呈现出造像题记书法的钩法特征;横钩(含横折)写到转角处,转而不停,圆润而遒劲。如“灵”、“军”、“国”、“司”等字;戈钩有力,向左上出锋,外向内圆。如“正”、“也”、“孔”、“德”等字;“穴”、水旁点等偏旁中的点画多写成圆点,逆锋下笔,裹锋收笔。如“官”、“军”、“空”、“源”、“海”、“然”等字。“羊字头”的撇点、“水字旁”的提点多写成带方笔意的短撇点、短提点。如“遂”、“前”、“酒”等字。
 

北魏《郑文公碑》(上) - 展开梦想的翅膀 - 展开梦想的翅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